分享

以深度学习释放课改“红利”

 阡陌躬耕 2017-06-20
刘月霞

编者按:2013年以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对“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进行研究开发,对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践策略和途径开展积极探索。项目在基本理论、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项目推进策略、项目研修模式、学科指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课程周刊将围绕“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各学科实践策略进行系列报道,帮助学科教师、教研员理解深度学习的精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新世纪初启动至今,走过了16年的改革历程,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其中,最为显著的成绩是建立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一改革成绩是国家有关部门倾注极大精力,充分调动专业力量进行课程顶层设计和基本建设的结果。但是,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除了要进行课程的基本建设外,还要紧紧抓住课程实施环节,高度重视推进与课程改革理念相配套的教学改革,才能把课程改革的红利最终释放出来,转化到学生身上。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更为重视上位的课程建设而忽视下位的课程实施。对于课程实施,更多停留在理念与目标的导引以及一般性的改革要求上,缺乏对课程实施的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以及对学校教学改革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和系统指导。而处在课程改革第一线的学校则不敢在教学改革上有所怠慢。于是,一时间不仅“导学案”风靡全国,还有很多学校尝试按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理解,主动创生本校的教学法,其中不乏一些很好的经验和做法。2010年,一项面向教师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52%的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主,26%的教学以小组讨论为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仅为22%。”
从数据看,教学改革的成果是显著的,但是,当我们深入到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实际考察时不难发现,教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一些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更为重视的是“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特别是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些学校简单迎合“自主、探究、合作”的改革理念,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从讲授为主、照本宣科的“满堂灌”走向了以事实为基础、一问一答的“满堂问”或有形无实的“满堂动”,重视“是什么”而忽视“为什么”,教学与思维过程严重脱离。有的学校为改革而改革,独创各种教学法,却无论哪个学科、哪个教学阶段、哪位教师执教,一律严格按照规定的教学步骤、教学形式执行,容不得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一时间,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教学改革形式主义大行其道,“模式化”“程序化”倾向严重,教学改革“形式化”“浅表化”问题突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难以落到实处。
解决如上问题,仅靠改革理念的引领、改革目标的牵动或是一般性的要求及号召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在教学本身的基本认知、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上为老师搭建实实在在的“脚手架”,不仅让老师知道“是什么”,还要让老师知道“为什么”,更要让老师知道“怎么办”。
2013年底,教育部课程中心基于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在认真研究梳理已有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项目推进的方法与策略,筹划并组织开发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从宏观意义上讲,实施“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力图解决当前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水平,推动课堂教学减负增效,使项目实施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并不断提炼和完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学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从微观意义上讲,推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全面认识教学系统,了解教学系统中核心要素间的内在关联,深刻认识教学的目的性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与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组合、与教学评价之间的内在逻辑,认清“教学”与“学习”的关系,认清“知识”“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认清“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认清“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关系,等等。最终,要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基于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认识,充分挖掘学科课程所蕴含的独特育人价值,科学确定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而言更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基于对学科体系结构的认识,或选择或整合凸显学科本质、反映学科思想方法的核心内容;基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或选择或设计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活动与方式;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研究开发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和工具。当然,最重要的是引导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设计。
总之,“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意在为教师提供专业思考教学全过程、科学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过程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模型,提供一个“好课”的框架,而不是为教师提供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法。只有这样,才能把“立德树人”的宏观目标和任务在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通过实施这一项目,一是促进学生对学科重要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二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丰富实验教师关于学生和课程的深层认知,提高教师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三是引导学校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管理形态,促进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生成性特征。“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作为一个行动研究项目,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完善的研究与行动策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形成相对成熟、本土化的项目理论框架和教学实践模型以及义务教育阶段10个学科的教学指南,并已在12个实验区、94所学校进行教学实验,一线优秀的教研人员和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直接参与研究与实验过程,项目全体人员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共同创造了160多个优秀的教学实践案例,建设了一个可持续支持实验区教师研修、交流的网络平台,形成了高效而有特色的项目研修模式,建设了系列项目研修课程。(作者 刘月霞,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 2017-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