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周子芳从血瘀风证论治老年眩晕的经验
2017-06-20 | 阅:  转:  |  分享 
  
周子芳从血瘀风证论治老年眩晕的经验

周克振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医院(222000)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疗法;老中医经验;周子芳

家父周子芳,幼承庭训,家学渊源,业医五十

余载,勤于实践,学验俱丰。对祖国医学瘀血学

说,独具见解,尤其擅长从血瘀风证论治老年眩

晕,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1病因病机

老年眩晕,中风之兆也。人及高年,肝肾亏

虚,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肝风内动,

是高年眩晕的病理基础,因此前人有“无虚不作

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

家父认为,肝肾亏虚,脉络瘀阻,肝风内动,

是引发高年眩晕之因,故倡“无瘀不作眩”。他指

出:血瘀具有两重性,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

素。不仅寒凝气滞、饮食劳倦可以致瘀,七情六

欲、内生五邪亦可以致瘀。而且既生之瘀,又可深

藏匿伏,干扰脏腑功能活动,改变脏腑脉络的物质

结构,变果为因,罹生它病。血瘀风证,便是以血

以下几个特点:

211消肿需理气升提

水肿之病机责之于肺脾肾三脏气机失调。肺失

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水液运行失常外溢肌

肤而为肿。肺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首先犯肺,

慢性肾炎患者多肺气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致

肺气壅滞,使原有水肿加重。“水气本为同类,治

水当兼理气,气化水亦化”。临证常选麻黄、荆芥、

防风、苏叶等,宣开肺气、疏散风邪。另外,水肿

日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脾阳虚

症状。气阳同类,脾阳虚,气机升降失调,单用温

脾阳药往往不能奏效,而需温升并用,常选党参、

黄芪、葛根、升麻、柴胡、桔梗等升提脾阳。

212急则治其标

水饮内停可凌心射肺,表现为咳喘,心悸、胸

闷,不能平卧,无汗,身体痛重,短气,少尿,全

身水肿。“急则治其标”,管师主张在健脾温肾的基

础上峻下逐水,加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疏凿饮子、

舟车丸等方,或西药速尿短程间歇用药。但须遵循

“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案例1中,清热利湿即

为治标之法,清除表邪,乃遵循“表里同病者先治

其表”之法。

213缓则治其本

当水肿已去大半之时,因正气虚弱无力抗邪,

宜扶正驱邪,加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仙

茅、仙灵脾、山茱萸、怀牛膝等。其次,慢性肾炎

病程长,肺脾肾三脏俱虚,虚则易招邪袭发病,故

在病情平稳之时,管师主张健脾补肾、固表防邪,

用玉屏风散、六味地黄丸等,以补益肺脾肾治其

本,亦为“治未病”之意。

214久病当化瘀

慢性肾炎多迁延反复,久病多瘀,故管师临诊

常用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赤芍、乳香、

没药、益母草、泽兰、牛膝、蒲黄、地龙等,每可

取效。另外,肾病综合征患者多呈血液高凝状态,

易并发栓塞等症,表现为下肢肿胀,或双下肢水肿

不对称,舌质紫暗等,亦可加用活血化瘀、利水消

肿之品。正如《血证论》云:“瘀血化水,亦发水

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215处处顾护胃气

“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管师治

疗水肿时,常用茯苓、白术、干姜、薏苡仁、陈

皮、藿香、佩兰、砂仁等补脾健脾化湿。《证治准

绳》曰:“补肾不如补脾”,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故

在治疗肾脏本病时,补肾同时补脾,加用健脾益胃

之品,常可取得佳效。

总之,水肿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治

疗应注重发汗利水、活血化瘀、健脾补肾,及时祛

除外邪,用药要中西医结合,博采众长。

(收稿日期:2000-11-06编辑:邵企红)

·51·2001年第23卷第7期湖北中医杂志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瘀为因,肝风为果,瘀血阻滞于内,而血瘀肝风并

见的病证。高年眩晕以血瘀风证见诸于临床者,屡

见不鲜。

年高之体,多肝肾亏虚,肾水不足,虚火旺

盛,灼津耗血,血稠成瘀,引动肝风;或肾阳不

足,命火式微,阳虚寒生,血液凝滞,萌动肝风,

以致眩晕。《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

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体阴而

用阳,藏血,主怒,职司疏泄。如暴怒伤肝,气机

逆乱,血气上冲,溢于脑海,阻滞经络,萌动肝

风,致使昏厥、抽搐,乃致醒后出现言语蹇涩,口

眼歪斜、偏瘫枯萎等。《证治类裁》认为:“风依于

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

为疼、为痹、为类中,皆肝风内动也。”气郁及血,

血瘀化风,风盛则摇。“木郁则化风”一语中的,

揭示了血瘀风证的实质。《明医杂著》强调,血瘀

是形成中风的重要病因,“所以古人论中风偏枯麻

木,酸痛不举诸症,以血虚、死血、痰饮而言”,

死血亦即瘀血。由此可见,血瘀生风,是对“无虚

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的补充和发展,是对老年

眩晕进而导致中风病机演变的真知灼见。

家父认为,血瘀风证,其本在肝肾,其因为

瘀,其标为瘀血肝风互见。临床可见高血压、高脂

血症、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帕金森氏病、脑

梗塞等心脑血管神经性病变。其头痛、头晕、昏眩

欲仆,头目昏花,四肢麻木不仁或不用、抽搐、肢

颤肉、舌麻舌颤等风动之候,无不以血瘀为潜在

的病理基础。现代医学认为,这些症状的出现,原

因多为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变细、血流速度和血

流状态改变。这为血瘀风证的病因病机提供了科学

的诠释。

2辨证论治

家父强调,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髓。血瘀

生风为临床常见的风证。由于血瘀风证多为风象显

露于外,瘀阻盘根错节于内,故而临床上仅见其

风,不究其瘀,见风熄风,忽略其根,治疗罔效。

只有抓住主症,旁及兼证,明察秋毫,全面分析,

才能求得辨证的真谛。血瘀风证的辨证关键有三

条:一是辨面目:凡肝风之证而见颜面红赤或晦

暗,赤丝纹理显现,或目有红丝,或白睛充血者,

为血瘀生风;二是察舌质:凡肝风之证而见舌质紫

暗,或有紫气,舌下静脉充盈青紫,或舌有瘀斑瘀

点者,为血瘀生风;三是审脉象:弦脉为肝脏的主

脉,瘀证脉应涩滞,而反呈弦象,必是血瘀风证。

脉得血濡则富有弹性,应指和缓柔软,脉为瘀血所

阻,失却濡润,必应指弦劲。

家父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治

血瘀风证的准绳。补血凉血固属治血,活血散血亦

属治血。故治疗血瘀风证应本着“息风先活血”的

原则,息风不忘祛瘀,活血兼以息风,活血化瘀,

平肝息风。风因瘀生,故治血瘀生风,用药宜动而

不宜静,动则血行瘀散,静则血滞瘀生。瘀血内

生,留连滞恋,化生肝风,丹参、赤芍、川芎、归

尾、牛膝、红花、益母草、茺蔚子、水蛭等祛瘀之

品,能入血分而荡涤垢滞。散瘀活血,血行瘀散,

则肝风鸱张之势可挫。治血瘀生风,用药宜凉不宜

温,凉则瘀散热平,温则火上添薪。风为阳邪,血

瘀生风,每每瘀从火化,而致瘀、热、风三位一

体,交相搏击,可用槐花、丹皮、小蓟、牛膝、虎

杖、丹参、赤芍、旱莲草等祛瘀之品。既能凉血清

肝,以利肝风平息,又能活血散瘀,以推陈出新,

当引为血瘀风证首选之列。

治血瘀生风,活血勿忘息风,而息风之治又应

以凉肝、滋肝、镇肝为宜。羚羊角、丹皮、龟板、

鳖甲、牡蛎、生地、白芍、女贞子、玄参、阿胶、

淡菜等滋肝;石决明、代赭石、紫贝齿、磁石、龙

骨、龙齿等镇肝,都应酌情选用,相伍为方。

3病案举例

仇某,男,50岁,教师。

患者平素有偏头痛病史。3天前因酗酒致剧烈

头痛,伴喷射性呕吐,继而神志昏迷。眼底检查见

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经腰穿检查确诊为

蛛网膜下腔出血。经用止血剂、降低颅内压和缓解

动脉痉挛等方法治疗,病情稳定。病至第9天,延

请中医会诊。

刻诊:患者神识时清时昧,表情淡漠,烦躁不

安,头痛如掣,颈项强硬,手足时有抽搐,舌质紫

暗,脉象弦缓。此系血瘀风证。证因酗酒伤肝,血

溢络外,髓海瘀滞,引动肝风。治宜活血息风。拟

方:生牡蛎、怀牛膝各20g,土鳖虫、天麻、槐花

各10g,炙鳖甲、石决明、丹参、红花各15g,川

芎、赤芍各12g,甘草5g。服药5剂,头痛大减,

手足抽搐少有发生,大便秘结,舌苔厚腻,余症依

然。前方去红花、甘草,加葛根、制大黄各15g。

连服15剂,仅见头目眩晕,头痛时作,步履不稳,

神疲健忘。嘱其服脑得生、复方丹参片,以善后。

(收稿日期:2000-12-20编辑:王晓萍)

·61·湖北中医杂志2001年第23卷第7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