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这个词语在任何人看来,都是软弱和失败的代名词,所以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大多是抱着嗤之以鼻态度的。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人靠着三次投降,在乱世中左右逢源,最终从一个占山为王的草寇,一跃成为了风云际会的强者,为自己的家族开创了无限风光的帝王基业。他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王,苻洪。 苻洪像 这三次投降,虽说背景不同,但效果却都是一样的,每次都是投降之后便平步青云。第一次并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形势所迫;第二次是尝到了甜头,欣然接受;第三次虽说在形式上属于被逼无奈,但却有了轻车熟路的老道。究竟是哪三次投降,成就了他的王者霸业呢?我们接着来看。 苻洪,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先祖“世为西戎酋长”,也算是出身贵族之家。打小性格大度,颇有心计,长大后更是喜欢乐善好施且多谋略,是个文武双全的主,一看就是那种自带主角光环的人。 刘曜 晋朝末年,天下大乱,五胡涌入中原,战乱频繁。苻洪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中拉起了一支队伍,成为了山大王。然而终究是草莽,没有多大的实力,不久后匈奴刘曜出兵陇右,苻洪便选择归附了前赵,被封为“率义侯”。这一次的投降,使他完成了从草寇向正规军身份的转变。如果说这次投降并非他本意的话(族人蒲光、蒲突等人的逼迫和劝说起了绝对作用),那么接下来的两次投降,他便像吃到了甜头般,做得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后来刘曜被后赵的石虎打败,苻洪见势不妙,便毫不犹豫地缴械投降了。石虎见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心情也是大为高兴,直接就封其为冠军将军,把他纳入了后赵的权利中枢。苻洪之所以能够在后赵立足并深得石虎的器重,自然是有着他过人一面的。当年他曾向石虎建议把关中有本事的人,以及羌胡各族的势力全都迁徙到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境内)去,这样一来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网罗人才,稳固京师,壮大后赵的实力;二来可以有效牵制边远的羌胡力量。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建议,却能看出苻洪对时局的敏感。 石虎剧照 后来苻洪战功显赫,又被封为西平郡公。当时关是他的部下被赐封关内侯爵位的就多达两千多人,因此苻洪成了名副其实的关内领侯将,权倾一时,成为了后赵的实力派。 再后来由于他的势力太大了,又深得石虎的器重,结果招来了冉闵的嫉妒。于是冉闵就向石虎建议杀掉苻洪,结果人家根本没鸟他。石虎死后石遵继位,冉闵又鼓动石遵,石遵惹不起冉闵啊,于是就撤掉了苻洪的职务,苻洪一看苗头不对,便又投降了东晋。后来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站住了脚跟,靠着昔日的威望,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实力派人物。 后来冉闵和石赵翻脸,石鉴取代了石遵称帝,又想拉拢苻洪。不过这次他没有答应,毕竟实力摆在那里,有讨价还价的本钱了,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此时的苻洪羽翼渐丰,有了称霸的野心,再也不想看别人脸色行事了。同时东晋这边对他也是相当的重视,人们他为征北大将军,专门负责北伐的事宜。 晋恭帝司马德文 当年苻洪选择降晋,东晋也收留并重用了他,应该说双方都是各怀心思的。东晋想利用他来牵制其他的胡人,好坐收渔翁之利;而苻洪之所以这么做,也无非是依靠大树好乘凉,好趁乱夺取关中,成就自己的霸业。事实上,苻洪出师不久后,便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将东晋的皇室晾在了一旁。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向靠投降发迹的苻洪,最后却被自己的军师降将麻秋给毒死了。 他在临死前对自己的儿子苻健说:“我死之后,政策不变,抓紧时间夺取关中。”随后苻健按照他的遗训,打败了以姚弋仲为代表的羌族势力,独占关中,建立起了强盛的前秦帝国。 苻坚 再后来他的孙子苻坚又灭掉了前凉和代国,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在与慕容前燕的对峙中强势胜出,完成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唯一的一次大统一。可以说,苻洪在对前秦霸业的最终确立上,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编后:古历小军(gulixiaojun)的微信公众号同步开通啦,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订阅哦! |
|
来自: 昵称VChmUhmv > 《古历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