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为何把子贡比作瑚琏?

 闲读古书 2017-06-20

子贡画像

文/李淑章

《论语·公冶长第五》的第4则语录如下。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这则语录,翻译起来似乎不难:子贡问孔子:“在您看来,我子贡怎么样啊?”孔子说:“你呀,像一种器物。”子贡说:“那像什么器物呢?”孔子说:“像瑚琏。”但是,瑚琏是个什么器物呢?孔子为什么把子贡比喻为瑚琏呢?这就恐怕不好办了。

我这篇文章不敢对古今学者的看法有所评说,因为,至今我无法找到任何足以说服自己的论据。连自己尚且说服不了,还能说服别人!

这里,我只想就这则语录,谈三点想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个想法是,对子贡这个人,我愿意向读者做一简要介绍。因为对子贡没有一定的了解,就很难弄清孔子为什么把子贡比作瑚琏。相反,我们多了解一些子贡的材料,对解开这则语录之谜就会多一点帮助。

首先,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其次,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言语科之优异者。口才极好,善于雄辩,办事干练通达。而且,见于《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数他最多。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回。子贡长于外交,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子贡善经商,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再次,子贡一生才能卓越,修养丰厚,在政治、外交及理财等方面,贡献巨大。孔门弟子中无人可以企及。因此,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有人认为他超过了孔子。而子贡却视孔子如日月,自谓不能超过。他曾经非常谦逊地说:自己的那点成绩好像矮墙里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而孔子的成就则有如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入其门则不得见。相传,孔子病危时,他悔恨自己不在身边。于是,别人守墓三年后离去,而他又在墓旁独守三年,共守六年之久。

最后,司马迁所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就篇幅而言,在孔子众弟子中,写子贡言行是最长的,对子贡的评价是最高的。在司马迁看来,孔子的儒学成为显学,孔子的名声布满天下,与子贡这位弟子大有关系。司马迁看得很准。

第二个想法是,研究这则语录最关键的,是要弄清瑚琏与子贡究竟有何相似之处。

根据以上所述的材料可知,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其意在于褒扬而绝非贬抑。可这则语录最使人头疼的问题是:瑚琏究竟是什么?古人对此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考证,有的认为是玉器,有的认为是瓦器,还有的认为是木器。谁也说不服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认为它是一种贵重之器。古今注者多认为它是宗庙祭祀所用的盛黍稷的贵重之器。

可是,孔子说子贡像瑚琏,究竟是取其形似,还是取其神似?究竟是就其形象而言,还是就其内质而言?学者们似乎都没说清楚。钱穆给瑚琏作注解说:瑚琏乃宗庙中盛黍稷之器,竹制,以玉饰之,言其既贵重,又华美,如后世言廊庙之材。杨伯峻则说:孔子用瑚琏比喻子贡意思是说他虽非全才,却仍是可宝贵的有用之才。读后,还是如入五里雾中。

第三个想法是,请多留意我们很少听到的另一些声音。这里,请允许把我得到的两种声音播放出来,有劳诸君鉴听。

一种声音是南怀瑾先生发出的。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这样说:

“瑚琏”是古代的玉器,这个玉器,还不是民间普通老百姓可用的。是古代用来供于庙堂之上的,相当于中央政府、皇宫的布置,摆在上面,非常精洁庄严。为什么呢?它是“高”、“贵”、“清”的象征。子贡形成这种精神的典型,未免有点太高、太贵、太清了。古代要在国家有大典的时候,才请出瑚琏来亮一下相。平常的时候,只好锁在柜子里藏起来,保护起来。

一天,同学拿了张钞票说:“好脏,要当心细菌。”我说:“这就是人生哲学的写照。”人如果拿了一张新钞票,喜欢它,总想多保留些时候;旧的钞票,先拿来用掉,所以钞票越破旧越容易流通。同样道理,好的东西深藏不露,保存起来。子贡就是这样一个被存起来,保护起来的人物。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后来孔子自己父母之国鲁国有难,孔子想要自己出马解决,弟子们劝孔子,您老人家不要去,让我们出去替国家办外交。孔子说,自己国家的事,不能不管了,还是要去。后来子贡来了说,老师,我去。孔子立刻答应由子贡去。子贡是政治、经济、外交、工商,样样皆通的大通才。国际上走一趟,游说诸侯,就把鲁国稳定下来了。我们知道吴越之战等等大战争,最后的决战,是子贡挑起来的。子贡为什么要把战争挑起来?因为齐国要打鲁国,他就从吴齐之战开始,一路挑下来,把越、晋也挑动了,这么一来,于是鲁国就泰然无事。他才具之高,本事之大,于此可见。但是后面还会讲到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后来他官不想当,什么都不想做,专门去做生意,而且做生意总发财,孔子晚年的生活好像都是靠他照应的。子贡这个人就是豪迈慷慨,什么都不能拘束他,但是他绝不骄傲。所以孔子说他形成了高、贵、清的风格。对低下的事情不屑去做,就成了这“瑚琏”的典型了。

南先生似乎在说,孔子认为子贡是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大才!南先生的论述发人深省。

另一种声音是当代学者杨润根发出的。

杨润根在其所著《发现论语》一书中写道:

“《说文解字》说:‘瑚,珊瑚也。’又说:‘珊瑚,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至于‘琏’字,它根本用不着查什么字典,它的意思是‘链’,不过它不是由金子或金属做的,而是由玉石(王)做的。因此‘瑚琏’的意思就是用红珊瑚制作的链条……人们对它的最可能的判断显然就是年轻的姑娘们非常喜欢的项链。……我在2000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和孩子一起去江西省博物馆参观并发现了这串公开展出的红珊瑚制成的项链。这件出土文物显然曾经是一件被人珍视并代代相传的装饰品,因为我发现它上面有磨损的痕迹。……”

太有意思了!如果瑚琏真是一串红色的珊瑚项链,那孔子面对子贡打的这个比喻真是太形象,太幽默了。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活泼的学生撒娇似的问孔子:“您说我像什么呀?”面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孔子笑了,说:“你呀,就像漂亮的女孩子们都喜欢的一串鲜红的珊瑚项链!”

不难想象,孔子这位学生身上,焕发着一种怎样的青春活力和人格魅力啊!

当然,这样说,并非意味着我赞同杨氏的看法。我只是想要告诉读者:研究学问既不能囿于成见,更不能主观武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指谁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而是说,不管是谁,都可对某件事、某个问题表示意见,但都要讲出道理来。

若问:你的看法呢?答曰:我期待着能亲眼看到出土的瑚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