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大量使用叠音词的缘由

 优雅a 2017-06-20
三《诗经》大量使用叠音词的缘由
  
  叠音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词汇现象,大量出现在《诗经》中,其缘由是值得分析的。
  
  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产生之初是极为单调的,表现在词义上,单纯词多,合成词少;表现在音节和书面形式上,也是单音节词多,双音节词少。而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要表情达意,仅靠单个的单音节词显然是不够的,起码不利于诗的音节的形成和变化。叠音词在词义上尽管也多是单纯词,但却是双音节的,把它运用到诗歌语言中去,就为丰富诗的音节、增强诗句的节奏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这是其一。
  
  其二,诗歌产生于劳动,存劳动促进诗歌这种语言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模仿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因素。综观《诗经》中的叠音词,大都具有对自然物象或人的生存状况模仿的特征。象声类叠音词的摹声作用不用多说,形容性的叠音词,对事物的模仿功能也很强。比如对河泽水流的摹写有“汎汎”、“洋洋”、“涣涣”、“滔滔”、“泱泱”等等。这些不同的叠音词,让人感受到河水的不同状貌。再如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摹写,诗中人物忧伤时,有"冲仲”、〃渗惨”、"忉忉”等状貌,惊怕时有“惴惴”、“惕惕”等表现,欢喜时则有“阳阳”、“陶陶”、“晏晏”、“欣欣”等情态。而叠音词在诗中对人物劳动情形的模仿则更为生动逼真。比如《周南·芣苜》:
  
  (一)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
  
  采采芣莒,薄言有之。
  
  (二)
  
  采采芣莒,薄言掇之。
  
  采采芣莒,薄言捋之。
  
  (三)
  
  采采芣莒,薄言祜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全诗三节十二句,竟用了六个“采采”,把劳动妇女们集体采摘车前子的劳动场面十分生动形象地摹写了出来。读其诗,不只享受到它的音节的和谐优美,而且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给人带来的欢乐。可以假设,如果没有句首“采采”的连续叠用,这首诗的表现力将很难达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的。
  
  另外,诗歌是抒情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其中的“嗟叹之”、“永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都是情感发泄时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要用语言把这些形式摹拟出来,叠音词的运用不能不是一个手段。《诗经》305篇,抒发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大到对国家昌盛、安危的赞颂与忧患,小到个人情绪的欢欣与失落,都深刻地体现着《诗经》作为抒情艺术的典范而垂扬后世的内在原因。这其中,叠音词的表达功能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载于《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9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