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汉字》 说 “塘”(故事篇)
《说文》原著未收入“塘”字。大徐(徐铉)本《说文解字·土部(新附)》有“塘”字,曰:“隄也。从土,唐声。” “塘”者,堤岸也。按理说,河塘、海塘古已有之,许慎著书之时怎么会不收“塘”字?《段注》云:“凡陂塘字,古皆作唐,取虚而多受之意。堤,唐也。”蒋人傑《说文解字集注》集众多文字学家之说:“毛际盛《说文新附通谊》,古只作唐。《国语·周语》,陂(bēi)唐污庳以钟其美;韦昭曰,唐,隄也。《吕氏春秋·尊师篇》,治唐圃;高诱注,唐隄以雍水。《汉书·扬雄传》,超唐陂。知唐即塘矣。” 一般说来,“塘”是人工开挖的。《康熙字典》云:“筑土遏水曰塘。” 不过,也有河流称作“塘”,如“钱塘”。《地理志》云:“会稽郡钱塘。”郑玄注:“武林水所出。”然而,这条“钱塘”与人工修筑关系密切。有史为证—— 《水经注》曰:“三国吴募筑塘御海潮,致一斛土,与钱一千,因名钱塘。”古制,一斛为十斗。挑一斛土到工地,就能领到一千钱,有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干。那么,送土去的人拿没拿到钱呢?《钱塘志》的说法是:“曹华信立防海塘,募致土石一斛,与钱一千,来者如云。乃曰:‘不复需土’,皆弃而去。塘成,因名钱塘。”由此看来,“一斛土与钱一千”乃荒唐之言,这些挑土的人想拿的“高薪”都在钱塘江里打了水漂。 大到海边的堤坝,小到方形水池,皆可称作“陂塘”(笔者注:古时候,圆者叫池,方者叫塘)。有“半亩池塘”一语,用以形容池塘之小。宋代朱熹作《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请注意,这里的“半亩方塘”用的是比喻义,指的是书本。 现代人读古文有诸多困难,“堤,唐也”就是一例。所以,笔者建议《辞海》等词书,在“塘”字的注释里,最好加上一句:“‘塘’是个后起字,古皆作‘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