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百姓吃穿的形景,渐渐好起来。但粮食、衣料却还并不是十分宽裕,国家还在实行物资有计划供给制、或半供给制。粮油、副食、糖茶、烟酒等等日常消耗品营销,均有一定的政策性管制。 日常用品如此,大件工业商品更是如此。就普通百姓来说,像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录音机等等工业产品,并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穿戴衣料——比如当时流行的“的确良”、“的卡”这些化纤面料,也只有很富余的家庭才会有。 2,七十年代末的关中农村——即便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初,生产的大部分粮食,照例被国家征购。农民纳公粮,是义务、是向国家无偿的贡献;用来豢养国家公务人员。购粮部分——国家有偿购买的那丁点现钱,就是农民的现金收入;加上农副、养殖产品的收入,就是一个农家的全部经济来源。因此说,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村的日子并不是十分好过。 闲言少叙,进入正题。我之所谓“毛豆”,其实就是黄豆快要成熟之时的嫩豆角。黄豆习性怕水,即:不能在水田里种植;但也必须有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才能确保顺利成熟。 3,因长时期受到饥饿的困扰,那时的农民并无真正的科学头脑,以为“地多”才能使粮多;故而正兴“造田”,所谓农业学大寨;其实多是不顾实情的开山毁林造梯田。于是,平原上的农民,就把河滩的树林、甚至果园渐渐都毁掉造田、用来种粮。因此故,河滩的荒地里,就会余下许多砍伐之后的树根。 挖树根干嘛呢?把树根挖回家、晒干后,再用斧头劈成条状,这就是“硬柴”。硬柴,用来烧锅做饭;是相对于秸杆、茅草这类“软柴”而言。当时城镇里的市民和居民,主要靠烧蜂窝煤做饭。而农村主要烧煤炭、烧软柴、烧硬柴来做饭。 挖树根首先是个技术活,有不少小窃门。先用短把小撅头,要从树根的外围,慢慢刨着挖。若遇上较大的支根,就用斧头斩断;若遇到小末末的须根,就顺便用撅头斩断。如此,一直挖到树根最下面的主根裸露出来。这时候,整个树根就可以用手扳倒;最后,用斧头斩断主根的末稍,就算成功。 肚子饥了怎么办?于是,我们的眼光就盯上了地疆上快要成熟的毛豆、还有苞谷地里即将成熟的娕苞谷棒。拔来毛豆、掰下嫩苞谷棒;在河滩捡来已经枯干的树枝、树叶、茅草、蒿草,集一大堆点燃了,就开始烧毛豆、烧嫩玉米棒来解饥。 4,有人可能要说,你们这些行为,不是在做贼呢么?孔已己说,读书人“窃书是窃,不算偷”。 看来,当年不久之后的那场农村改革运动,真的是非来不可了。或许,大家都在偷偷烧毛豆吃的这个现象,正是时代必须进行改革的潮流,在农村体现出来的一个显明的前奏吧。 小编个人相册里的内容有干货,有意思,加小编的个人微信号:caring059,让我们一起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吧! |
|
来自: qingse1976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