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A股市场第四次相约明晟指数,这次能否牵手成功,答案明天会揭晓,在此之前,A股已经有三次和明晟擦肩而过,整体分析一下,这次纳入的概率,包括对于纳入和不纳入本身,你的一个态度和判断?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我觉得这次纳入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中国的实体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一直是比较靠前的,但是为什么明晟对A股一直是有些想拥抱又抱不了,就是因为我们的金融市场在开放过程中相对还是比较稳健的,一方面我们是担心金融的过度投机会造成实体经济对外开放成果的损失,另外也是跟我们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时间比较短有关系,A股的很多标准,我们是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但是中国这个市场特别是华人经济圈,你看即便到今天,像香港、台湾,这样一些华人经济圈的股市,散户或者说一些小投资者依然是市场主力,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对企业的估值,对指数化投资的一些定义和一些财务指标,直到今天,华人经济圈和欧美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我看来, A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这种国际化是双向的,你MSCI(明晟指数)接受我也好,不接受我也好,不会改变A股国际化的节奏。 主持人:作为海外投行的资深人士,您觉得A股纳入明晟有什么样的意义?另外海外的基金经理是怎么来看待这件事情?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邓体顺:我觉得从两个层面看,一个从基金、资金的流入层面,如果说是A股纳入明晟的全球或者新兴市场指数,我们觉得逐渐地会有资金的流入,我们估计最开始如果是以0.5%左右指数的量来纳入,大概有70亿美元左右,这是从资金的流入量来看。另外一个,从投资的理念,估值体系这方面,我们觉得也会对于中国的市场产生一些影响,使中国的A股市场更全面地融入全球的估值体系,还有投资理念的渗透和融入。 主持人:如果A股这次纳入明晟指数,你觉得对于A股市场来讲,它本身的积极意义在哪?因为如果是从资金总量上来讲,似乎给人感觉好像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我觉得更多还是象征意义,比如说2016年咱们人民币纳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篮子货币,然后今年欧洲央行花5亿欧元买了中国的国债,这样的话,其实逐渐开始把人民币和中国的固定收益,特别是债券市场纳入到全球金融市场的视野里边了,主流金融机构开始来投资中国了,你如果说投人民币,投中国的国债,更多看的是中国经济的潜力,那投A股,其实看什么是很重要的,国外投资者做QFII也好,做他的明晟也好,他更多的还是看中国的消费市场,他还是要看A股企业的。 主持人:能够进入明晟指数,肯定有它的相关标准和特点,进入明晟指数的成份股,在您看来都有哪些特征?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邓体顺:明晟指数很大程度上要基本上反映这个国家经济成长的成果,所以从逻辑和框架上来看,每一个行业里面或者细分行业里面的一些行业领导者,更具体说,是在这些行业,它的销售或者市值能占到这个行业或细分行业的80%以上,基本上符合行业领导者标准的这些企业和上市公司来说,都会符合纳入明晟指数这么一个要求。 主持人:对具体行业有没有一些偏爱呢?比如说更多会关注消费领域或者说关注科技领域等等。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邓体顺:这个是两方面,一个是指数要全面,不可能说把哪些行业放进来,把哪些行业不放进来,因为国民经济是要包括不同行业的,在这基础上,我们也会看到哪些行业会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比如说消费升级、制造业升级,哪些行业将来会发展快一点,哪些行业会发展慢一点,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可能会更关注那些将来受益于中国经济转型的行业。 |
|
来自: yh18 > 《2017经济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