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诗歌载体简介 (主讲:李全胜)

 百荷书房 2017-06-21


    文 上善 指导 魏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形式。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载体多样。从体裁方面讲,从先秦到晚清,大体经历了隋唐前古体诗,唐代古体和近体诗,词,曲等主要形式。
一 隋唐前的古体诗
    1 .概述。 古体诗又称古风,在所有诗歌体裁中,它的历史最悠久。格律诗产生前,它是唯一的诗体。它讲究押韵,但不讲究平仄。押韵也比较灵活,可押邻韵,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句句押韵,也可隔句押韵,甚至隔三四句一押。一篇之中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而且不避重韵。
  古体诗每句字数也不固定,常见的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等,也有三言、六言的诗,但比较少见。从趋势上来看,是句子从短发展到长。《诗经》的作品以四言为主,汉以后作者渐少。五言来源于汉代民歌,其后文人仿作,日渐繁盛,成为唐以前的诗歌主体;七言现在可见到的最早的完整作品是三国曹丕的《燕歌行》,唐以后成为主流。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古体诗也经历了不同的形态,影响大的有《诗经》,《楚辞》,两汉和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三国时期曹操父子,竹林七贤,晋陶渊明的诗歌等。

    2 . 《诗经》
《诗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诗歌的押韵比较灵活,但以隔句押韵为主;句式以四言为主,也有二言、三言、以至于五、六、七、八言的。按传统的说法,诗有六义,赋、比、兴、风、雅、颂,可以说概括了《诗经》的主要特点。风、雅、颂说内容,赋、比、兴讲表达手法。《诗经》的内容包括以十五国民歌为主的《国风》一百六十篇;以西周王室贵族作品为主,叙述周人历史和歌颂周人祖先功绩的《大雅》三十四篇;产生于西周晚期和东周初期的《小雅》七十四篇。小雅的作者多是贵族文人,也有少量民歌,小部分为宴会乐歌,大多为政治讽喻之作。此外,还有《颂》诗四十篇,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颂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歌舞曲。就表达手法上来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具体说,赋是铺排辞藻文采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比是比喻,借他物衬托自己的感情;兴是触物生情,借用某一物,引出自己的情感。
《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颂,对整个诗歌史影响巨大。
3. 《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成。它包括了屈原、宋玉的作品,汉代效法屈原的作者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及刘向本人的作品,共十六篇。后来东汉王逸给《楚辞》作注,又增加了自己的作品一篇。《楚辞》的主体是屈原的作品,包括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还有一些与屈原关系密切,但不是屈原写的作品。
  楚辞,本意指楚地的歌辞,后逐渐成为一种诗体和诗歌总集的专用名词。作为诗体,楚辞的最大特色在于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诗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诗经》相比,楚辞句式比较活泼,适合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它涉及了当地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采时尚,想象丰富。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形象,比喻自己的情怀、思想。楚辞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  楚辞与汉代的赋作,有着直接的深渊关系,故屈原的作品又成屈赋。
4 .乐府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定的音乐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和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后来人们把这类由乐府收集,配乐,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叫乐府诗。著名的两汉乐府,就是一种继《诗经》、,《楚辞》后而兴起的新体诗。
    两汉的乐府诗多为民间歌辞,语言朴实自然,回旋反复,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文字活泼,保持了口语的特色。乐府诗句长短不一,二至八言都有,以五言句式为主,形式自由变化,参差错落。押韵灵活,有句句押韵,有隔句押韵,也有隔两句、三句押韵的。汉乐府诗中,抒情诗,叙述诗而且叙述诗描写深刻,叙述详尽,情节为完整,人物形象也比较具体,生动。除两汉乐府民歌外,南北朝民歌也多具特色。后世人们把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北朝的《木兰辞》称为乐府双壁。
    乐府诗经历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但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称为乐府。
 乐府诗种类很多,北宋郭茂倩把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编成《乐府诗集》一书,把乐府歌辞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乐府诗最为完备的典籍。
乐府诗的题目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歌、行、曲、辞、调、怨、叹以及篇、章、乐等。

5 永明体格律诗

中国的诗歌形式到南北朝齐梁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段时间内由于音韵学的发展和形式主义文学的兴起,诗人们开始脱离现实,专在诗歌的形式上下功夫,在诗的声律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齐永明年间,周颙(yong)著《四声切韵》,提出字分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则将四声的区辩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在声律上应遵循的原则和应避免的毛病。其原则是:“音声迭代,相衬相显”,即在一句诗中要平仄相间,在一联两句诗中,平仄相间联续,交叉成书,以突出音调高低的诗句节奏。应避免的八种毛病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纽,正纽等。在此基础上产生五言绝句和律诗,它们虽然不够完善和成熟,却是唐代近体诗的直接源头。
二 .唐代诗歌的体裁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高峰。一方面,唐人抛弃了南朝形式主义的诗风,把诗歌引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时又在南朝五言律诗的基础上,构建了五言和七言近体诗的体系。从此,格律严密的近体诗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正宗。与此同时,唐代的古体诗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代的诗人们循着这个道路创作了大量思想艺术兼优的不朽之作,使诗歌成了唐代文学的标志。
唐代诗歌可分为近体与古体两大系统:
1 近体:五绝、五律、七绝、七律、五言长律、七言长律。近体诗在平仄,押韵,字数,句数,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是我们今后学习研究的主要对象。

2 古体:唐人在继续创作五言古体诗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七言古风。并一改古体诗不讲平仄的习惯作法,开始在古体诗中讲求声律,一种情况是使古风格律化,另一种情况是尽量避免律句,最常见的是大量使用三平调的句子。
在乐府诗创作方面,李白曾用乐府旧题写了大量的乐府名诗;白居易更与元稹等一起,采用“首标其目,卒章显志”的方式,写了大量的乐府诗,掀起了“新乐府运动”,成为其宣传政治改革的有力武器,在当时和后世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杜甫则成为擅长各种体裁的集大成者,被称为诗圣,其他成绩显著的诗人则多不胜举。
三 .词
词是隋唐时代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等,后来也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等。

词起源于民间,从《敦煌曲子词集》可以看到隋唐时民间词的风貌。中唐的张志和、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也开始写词,至晚唐温庭筠,词的格调基本固定下来。晚唐五代文人们开始大量写词,词在艺术上也逐渐成熟,产生了最早的词集—《花间集》。到两宋,词的发展空前繁荣,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后来词逐渐衰落,至清代复兴。
文人词的内容起初很狭窄,往往是集会、佐酒等应景之作,以后逐渐扩大,至苏辛则到了无事不可写的程度,北宋末年和南宋出现了大量的爱国词作。

传统上将宋词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实则很难完全分开。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初时是倚声填词,一便歌唱,后脱离音乐,成为诗的一种。
每首词都有自己的曲调、乐谱、这就是词调,词牌是这些调词的名称。这些词调有的来源于民间,有的来源于西域胡乐,也有的来自音乐机关。词调的名称最初是与内容有关的,后来失去了联系,作者因此在词调下另标一个标题,作为本调的题目,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按字数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为《莺啼序》有240字。
词的段叫阙(曲)、或片,按片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从音乐性质上分有令、引、近、慢及犯调,移宫、换羽、添声、摊破、偷声、促拍、转调、添字、减字等。

词的格律与诗律有密切关系。

五 散曲

1 散曲是继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要形式。它同词相似,也是在民间乐曲的基础上产生的。

散曲是曲的一个分支。曲有散曲和剧曲之分,剧曲是戏剧所用的套曲,除唱之外还要有表演对白,而散曲在于歌唱。

一本戏是有几个套曲联缀在一起而成的,可即所谓不散之套。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又称叶儿,多用来写景抒情,可以是单曲;也可以将同一曲牌连用几次,合起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思,叫“重头”;也可以将两三支音乐上相近,音律上便于首尾相接的曲牌连在一起吟咏同一体裁,叫“带过曲”。此外还有“摘调”,即从套曲中摘取谋一牌调,用来单写小令。
套数,又名套曲,是在同一宫调内联接许多曲牌成为一组曲来歌唱同一内容,可写景抒情,也可讲一个故事片段。套数长短不限,可以联三四支,七八支曲牌,也可以联缀几十支曲牌,都要求一韵到底。现在见到的最长的奎曲由三十四支曲子组成。一般套数都有尾声。散曲的套数和戏剧的不同,不加说白,只供清唱。
2 曲同词一样,也是依谱填词,但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由。依谱而伸缩自由,其原因在于曲可用“衬字”,而且衬字多少,没有限制。其二 语言以俗为尚和口语化。其三 审美上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与诗词的含蓄,蕴籍,大相径庭。(散曲在声律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六赋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中间的一种文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起源于战国时代,由楚辞衍生而来,也继承了《诗经》的讽刺传统。

它讲求文采韵律,在语句上追求骈偶铺排,要求押韵谐调,文辞上讲究藻饰用典;讲求在铺采摛文的基础上“体物写志”、赋与诗的一个重要区别,诗多以抒情为主,为情而造文;赋以叙事状物为主,为物而造情。

    赋经历了骚赋,汉赋(包括汉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六朝排赋,唐宋律赋,中唐以后散文化的文赋等阶段。
    1 骚体赋,屈原、宋玉的作品,没有一定限制,比如:《宋玉 风赋》。

2  汉赋a 汉骚体赋,防屈宋作品。如贾谊《吊屈原赋》。 b散体大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形式,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六言为主,也有五、七言,甚至更长的句子。喜欢堆砌词语,好用僻字,极尽铺陈排比只能事,被后人称为赋体正宗。《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 C东汉抒情小赋,东汉中期以后,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主要有纪行,述志,托物言志,爱情等内容,其特点是,字句温婉,感情真实,篇幅短小,精炼,耐读,引人入胜。如:东汉张衡《归田赋》,《刺世疾邪赋》。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分序,本文和被称作“乱”的结尾。
3 六朝的排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变体,它一般篇幅短小,句式整齐,通常对仗,多四言,六言 骈偶;讲究平仄,通篇押韵;溶词炼典,渐近律赋,与骈体文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押韵,名篇如曹植《洛神赋》;陆机《文赋》。瘐信《小园赋》《哀江南赋》等。
4 唐宋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较俳赋更严,是科考的文体,刘禹锡,苏东坡等均有律赋流传至今。
5 中唐以后的文赋:是一种散文化的赋体,不刻意追求对偶,韵律,词采,典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比较自由,甚至大量运用散文句子;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东坡的前后《东壁赋》皆为名篇。

2017.06.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