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逐字稿 | 俄狄浦斯情结:三角关系里的嫉妒与竞争

 uczc68 2017-06-21

我们今天讲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主题。首先就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来讲,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文学改编、戏剧评论不计其数。其次从精神分析发展的角度来讲,相比于其他现在热门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也是弗洛依德开始建立精神分析伊始,就提到过的核心主题,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189710月,弗洛伊德写给弗里斯的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到:陷入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嫉妒,是童年时期的普遍事情,在每个人生命起源的幻想中曾经就是俄狄浦斯。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父亲1896年去世,他一年以后开始自我分析,并且在他的梦里面,呈现出了很多对父亲攻击和对母亲占有的欲望。由此开始,发展出了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及其解决的理论和实践。

在精神分析的整个发展史当中,有两个核心概念是和古代的神话相关的。一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另外一个就是自恋(Narcissus 水仙花)的概念。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不过今天还是会花一点时间,把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

这个故事的完整情结是这样的,俄狄浦斯的爸爸拉伊俄斯原来是忒拜国的一位王子,他是有王位继承权的,但却被被剥夺了。他出逃并投奔了珀罗普斯,给他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做家庭教师。可是拉伊俄斯爱上了美少年克律西波斯,将其诱拐鸡奸(男性之间带有强迫性质的同性性关系)并导致其死亡。这样,因为拉伊俄斯背叛了自己的恩人,所以儿子被杀害的珀罗普斯将“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诅咒施给了拉伊俄斯,这就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前提。

后来,拉伊俄斯夺回王位成了忒拜的国王,并跟伊俄卡斯忒结婚了。他因为害怕这个诅咒会实现,就一直都没有跟皇后发生性关系。但有一天晚上,伊俄卡斯忒把他灌醉,并跟他做爱了,后来就生了个儿子。儿子出生后,出于对诅咒的恐惧,拉伊俄斯就把儿子的两个脚给刺穿了,并让一个牧羊人把他扔到山上,让他自生自灭。这样的话,他就不至于因为杀子而增加一层罪孽。但是这个牧羊人很疼惜这个孩子,他没有把他给扔掉,而是送给了邻国柯林斯没有子嗣的国王和他的妻子做继子。因为被刺伤的双脚,所以他就被起名叫“俄狄浦斯”,意思是“肿胀的脚”。

等俄狄浦斯在这个国家长大以后,他从德尔菲的神谕里知道自己背负着弑父娶母的命运。他真的害怕把父亲给杀了,然后跟妈妈结婚,就从养父的国家出逃了。在他走向忒拜国的路程中,狭路相逢遇见了他的生父拉伊俄斯,两人一言不合动起手来。俄狄浦斯毕竟年轻气盛,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把他的生父给杀了。而当时的忒拜因为拉伊俄斯曾经犯下的恩将仇报的罪孽,遭受了上天的诅咒,宙斯的妻子赫拉就派遣斯芬克斯—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人面狮身—在忒拜城外给人出谜语。那个谜语就是我们知道的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究竟是什么动物?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这就是人嘛!早上刚出生的时候,是四肢在地上爬行;慢慢长大可以站立了,就成了两只脚;等老了以后要拄着拐杖,就变成三只脚,这就是谜语的谜底。俄狄浦斯猜中了这个谜语,斯芬克斯羞愧难当,当场跳崖自杀了。拯救了这个国家的俄狄浦斯受到了全城的拥戴,成为忒拜国的国王,并娶了当时这个国家的王后伊俄卡斯忒。于是伊俄卡斯忒既是俄狄浦斯的妻子,也是他的母亲。

他和伊俄卡斯忒生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然而因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罪孽,忒拜国又遭受了一场瘟疫。俄狄浦斯求教先知提瑞西阿斯提瑞西阿斯告诉他除非把杀害先王的人找出来,否则不可能拯救全城的百姓。然而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所有的矛盾都指向了俄狄浦斯王本人,正是他把自己的父亲杀了,然后还娶了自己的母亲。知道真相的伊俄卡斯忒羞愧难当,立马上吊自杀了。而俄狄浦斯就用伊俄卡斯忒的胸针把自己的眼睛给刺瞎,然后在他的女儿安提戈涅的陪同之下,将自己放逐出去,四处流浪。这就是俄狄浦斯王的完整情节。

而在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里,最早涉及的两个议题,一个是命运性的问题,就是俄狄浦斯,包括他的父亲,无论怎么想逃脱命运,却偏偏在挣脱命运的过程中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命中注定。另外一方面是讲到了古代社会里对于乱伦禁忌的问题,也即是社会秩序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里,俄狄浦斯他妈既是他妈又是他的妻子,他的儿女既是他的儿女同时又是他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他的父亲既是他的父亲又是他妻子的前夫。如果社会允许乱伦的存在,那么整个社会将陷入一片混乱,而无法形成一个明晰的阶级或者说社会序列。

所以说从很早开始,乱伦禁忌这个问题就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集体潜意识当中去了。如果大家还记得十年前蒋雯丽的那个广告,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抨击广告里对于大众的误导以及对孩子产生很坏的影响。这个是一个护肤品广告,广告里妈妈在擦护肤品,小男孩儿呆呆地望着妈妈,他妈妈问他:你在想什么呢?孩子说:长大了我想娶妈妈做老婆。妈妈开玩笑地说:那爸爸怎么办呢?然后这个小男孩就眼睛滴溜溜地往边上望了一望,我在想他是不是担心爸爸是不是在边上,然后她跟他妈说:等我长大了,爸爸就老了呀!广告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永远不会老。其实这个广告想传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我这个护肤品很好,哪怕二十年后你妈妈也跟现在一样年轻美丽,走出去别人也会认为这是你老婆或者至少是你姐姐,而爸爸那个时候已经变老了。但这个广告确实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不管是护肤品公司,还是蒋雯丽的老公顾长卫,后来都开新闻发布会跟大家解释这么一个事情。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这个故事最早的另外一个主题——“乱伦禁忌”,已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整个族群的集体潜意识。

而从弗洛伊德角度上来说,他认为每个孩子(他对于女孩讨论的不太多,更多讨论的是男孩子,这跟他自己是男性可能有一些关系),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想把父亲干掉,然后跟妈妈结合的愿望。当然弗洛伊德的理论,更多是偏生物学取向的,并且很具象到现实层面上的性的这么一个问题。而对于人的心理,除去具象的部分,我们从更抽象的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俄狄浦斯情结及其解决对于我们现代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或者说是否能有更进一步的解释。这部分,因为有特别多不同的取向和诠释,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从我自己感兴趣的视角出发来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我们都知道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动物,没有办法说完全脱离社会,或者说非常独立,一个人生活在荒郊野外,这好像都不太现实。哪怕大家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他曾经抛弃了一切现实的事务,在瓦尔登湖边的一个小木屋里独自生活了两年,但即便如此,梭罗最终还是回归了社会。人作为一个群居的动物,或者说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势必要活在社会性的人际关系当中。而对于人际关系的类型可以用1-2-3(即从简单到复杂)去划分。

所谓一,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元之爱”,即不分你我,不分彼此,融合在一起的爱,又可称之为“融合之爱”。这部分我们可以追溯到婴儿诞生之前那个阶段,当精子和卵子相遇,产生受精卵,然后形成胚胎,这个胚胎在妈妈的母体里,不断地发育成长,十月怀胎成长为一个孩子。这个成长的过程,母子关系,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的话,是一元的关系,融合的关系,就是那种不分你我,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这部分的体验,比较容易在成年以后的性交高潮中体验到,一种感官上的融合,以及与神性相关的体验,一种精神上的融合。

婴儿在妈妈的身体里,还是一个整体。当孩子出生,婴儿的脐带剪断的一瞬间,妈妈和孩子一分为二。这是从生理上来说的,但在小婴儿的心中他仍旧是和妈妈处于一个整体,孩子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还没有诞生出来,他和母亲之间仍然是一种不分彼此,不分你我的状态。小婴儿此时还分不清楚哪些是来自外在的,哪些是内在自身的,哪些是妈妈给的,哪些是自己本身所有的,在这部分关系当中,仍旧是一种融合的状态。如果大家去读玛格丽特·马勒的理论,我们会知道孩子的自我,其实是经历了一个从融合到分化的过程。总体上来说,当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当然现在有研究证明这个年龄可以在更早的时期),孩子就产生了一个我的部分,这个我既包括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也包括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点红实验,讲的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婴儿放在镜子前面,乘着孩子不注意,在他们的鼻子上抹点红色的,然后研究者们发现差不多20~24个月左右的孩子,能看到镜子里面的那个红点点,并迅速把红点给抹掉。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有了我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孩子从心理意义上开始和妈妈,从融合的状态当中开始分化出来,从一走向二了。

孩子最早年的养育关系是母婴关系,母婴关系主要是二元关系,此时孩子基本上依附于母亲,而父亲更多是位居其后的。如果我们去看一些童话故事就能发现,故事里好像更多的是和妈妈的关系,而爸爸不知道跑哪里去了。那么早年的一个养育状况就是孩子早两三年的生活,更需要母亲的抱持、呵护、养育以及抚养。所以最初的二元关系,我们更愿意称之为独占性的关系。这个时候就只有我和妈妈,除了我,就没有其他人可以去爱了。然而我们知道这种二元关系并不会存在太久,因为从常理上来讲,不可能只有两个人,就像在荒岛上除了彼此就没有别人的可以爱。也就是说从更普遍的角度上来讲,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开始能爬、能走、能跳、能讲话了,然后他开始慢慢可以有各种活动了。这时候他也会发现好像在我跟妈妈的关系之外还有好多关系存在。原来妈妈也不是只跟我一个人有关系,那么除了我之外,妈妈还有第二个人,就是妈妈还有爸爸,或者现在可以生二胎了,突然发现下面多了个小弟弟、小妹妹。又或者,慢慢长大开始进入幼儿园,然后发现,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孩子,只有那么几个老师。也就是说,从我们成长的发展进程上来讲的话,我们慢慢会从独占性的关系,开始进入到三元性的关系。所谓的三元关系,它其实讲的是一种竞争性的关系。因为在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人他不是只爱你一个人啦!他除了爱你以外的话,他还爱别的人啊!就是说你必须要跟别人分享,所以我们说三元之爱是“分享之爱”,而二元之爱是“独占之爱”!

俄狄浦斯情结的问题就在于:TA身处在一个三元的关系当中,但是又希望得到的爱是独占的爱。当然这个“三”是一个宽泛意义上的“三”,是“多”的意思。我们知道《道德经》的开篇就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三”其实是“多”,是一个多重、多元的关系。极可能是爸爸、妈妈、孩子,然后也有可能加上弟弟、妹妹,再加上同学等等的多元关系。在多元的关系里面必然涉及到竞争,谁是最好的、次之的、不被喜欢的,会涉及比较及爱不爱等问题。

就像我希望我是我妈妈独一无二的,但是我发现我妈妈除了我以外,好像还有一个爸爸。而且我原来跟我妈妈睡在一张床上,等我慢慢长大以后我被我妈赶出去了,现在妈妈跟爸爸睡在一张床上了,而我被赶到另外一个房间里去睡了。那么,这个时候,对孩子来讲可能很重要的并不说,你的小鸡鸡会被割掉啊这样很现实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的自尊、自我价值受损,我希望我是最被爱的那个人,但是我现在好像不是。所以他很想把这个独一无二的爱抢夺回来,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分享,跟他爸分享他妈。他只能把爸爸灭掉,我要占有这个妈。这个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含义之一,在他没有办法从独占之爱走到分享之爱的时候,就会带来很多的嫉妒、愤怒、憎恨的情绪体验,并可能会做很多攻击性的事情,主要讲的这部分。

那这部分和我们现实当中,尤其是成人的生活当中,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俄狄浦斯情结虽然讲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但其实这部分也特别容易呈现在我们的亲密关系当中,因为我们知道亲密关系的核心是二元之爱。当然这部分还有一个社会规则和伦理的问题。我们知道就中国而言,实行“一夫一妻制”也就几十年的时间,之前都是“一夫多妻制”的。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她可能从嫁入开始,就陷入到三元的竞争当中了。

大家如果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就知道里面有个情节:掌灯时分,老爷就开始在四个姨太太当中挑,他晚上到哪一房去过夜。在解放前的戏当中,婚姻关系里,女性是一直陷入会引起俄狄浦斯冲突的竞争性的关系当中的。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用制度保证了二元之爱,但是我们知道“小三”的问题从来都没有断过。正房、小三之战从现实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就不符合伦理呀、不符合法律啊等等,可以挂上各种各样的名头。但从另外的角度上来讲,这个里面其实也涉及到,在三元之爱的分享当中,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的分享,是非常非常难做到的。

大家知道台湾演员寇世勋是有两个老婆的,一个青梅竹马、一个红颜知己,姐妹相称住在楼上楼下,可以共享一夫而没有太大问题,但还是非常非常少见的。而相对来说,更多的就是要么正房把小三干掉,要么小三把正房灭掉、越位。还有一种就是在不知或是知的情况下的共享,但这个共享会激发非常非常多的情绪体验。

在这种独占之爱还是共享之爱的角度,在我所接触的文学作品里,我个人觉得最恐怖的是《红楼梦》里面的王熙凤。就是说她只能接受二元之爱,她不允许在她的生活当中有人跟她分享、有人超越她。其实三元之爱里面有竞争和超越,你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不是独一无二的这部分。而对于王熙凤来讲,她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如果大家去看那个故事的话,王熙凤的手段还是让人觉得很恐怖的。因为贾琏娶了尤二姐,王熙凤知道了以后把尤二姐接了回来,表面文章做得极好,但私底下又让原来跟尤二姐订过婚的张华去告官,先把贾家的人搞得灰头土脸;再暗地里让她的丫头不给她吃的用的,还在精神上虐待她,还借刀杀人,用贾琏的另外一个妾来侮辱尤二姐,最后尤二姐实在活不下去了,就吞金自杀了,那是真的“肝肠寸断”呀!最后她再把另外那个妾给干掉。在王熙凤的世界里,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我只能独一无二地占有,不允许其他人跟我分享的情绪。如果有人跟我占了我想要的东西,我一定会把你灭掉,毫不手软。有点类似于爸爸占了妈妈,我很想把爸爸灭了,然后妈妈就只能是我的了。

而要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从人格水平的发展来看,需要有能力从独占的二元之爱到分享的三元之爱。这部分要在亲密关系上做到,尤为困难。如果大家知道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的故事,这个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我们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是一对,林徽因那个时候搞了一个太太沙龙,在这个沙龙里面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有很多才子佳人出入,其中金岳霖和林徽因特别谈得来,他们彼此欣赏、彼此相爱了。但那个时候林徽因已经结婚了,所以她很苦恼,就跑去找梁思成说:怎么办啊?我爱上一个人了。然后思成问是谁啊?林徽因说是金岳霖,然后说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梁思成很痛苦地想了一个晚上,然后第二天就跟她说:“你是自由的,我放你走”。梁思成话一出,林徽因又纠结了,就跑过去跟金岳霖说,思成想成全我们。然后金岳霖说:思成是真的爱你,我退出。然后金岳霖就退出了,没有拆散他们。但是金岳霖一直都是住在离他们家不远的地方,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送给她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后来有一年,金岳霖突然请朋友到北京饭店吃饭,别人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到了现场以后,金岳霖举杯跟大家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众人唏嘘不已!金岳霖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在他年老以后,他一直是和林徽因、梁思成的孩子住在一起的,他们的孩子叫他“金爸”,最后是给他养老送终的。就是有这么一段佳话。

他们之间的爱情,就是我们所说的分享之爱或三元之爱。三元之爱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说:我爱你,但是我并不一定非得占有你;我爱你,但是我仍然允许你和另外一个人建立一段独立于我之外的、有可能更有意义、更深刻的关系。也许有嫉妒,但可能就不是那种攻击、占有,也就是爱的执着性或独占性的部分是减少的,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不执之爱吧!这个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含义,如果解决的话,就是从人格品性的发展上从二元的独占性到三元的分享性。

那除了“亲密关系”以外,我们知道在家庭生活当中最被人谈的三角冲突就是婆婆、媳妇和老公。老公永远是夹在中间的,婆婆总是觉得自己的儿子被媳妇夺掉了;媳妇则很抱怨老公明明是我的,怎么就像婆婆的老公一样,就在这个里面纠结。性质是一样的,就是说,我只能是独一无二被你爱的那个人,另外一个你必须舍弃。但是,可不可以分享呢?跟对方分享一个人,这个人和我们两个人之间,建立起了属于他自己的不同类型的关系,我们之间彼此可以接受,可以分享,可以欣赏和照顾到对方,而不只是争来夺去,想证明自己在对方心中,是不是最爱的,胜过对另一个人的爱。而竞争性的议题,从某种程度上涉及到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问题,这是核心。

我们刚才讲的是亲密关系的主题,如果转换一下,我们会发现在生活当中有很多类似的议题。俄狄浦斯情结,它最初的故事里面是爸爸、妈妈和儿子,儿子想要把爸爸灭了占有妈妈。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呢,比如说上个月里约奥运会,因为射击通常都是第一天开始,而射击也是中国的强项,通常都是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拿第一块金牌的。今年是张梦雪,87号一射夺冠,拿了第一块金牌。如果从象征的层面上来讲,张梦雪就是“爸爸”,金牌是“妈妈”,另外一个没拿到金牌的选手就是“小男孩”。这个意思是说有一个人,TA拥有你想要但是你又得不到的东西,你很希望能够把这个人干掉,得这个东西。这是它内在的含义,可以替换成很多东西:例如第一名,状元,对吧!你不是状元。或者是选美冠军,对吧!说到选美,突然想起个笑话:说是有一群人去韩国集体整容,去的时候长得都不一样,可回来长得都一样了!挺有意思。其实整容的背后涉及到的是,能不能接受自己的问题。就是我哪怕不是最漂亮的那个人,但是我仍然首肯我自己的价值,并且仍然因为我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满足和自我欣赏的问题,这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TA如果不拥有那个东西,TA的自尊、自我价值就受损了。其实我们现在就会发现,什么第一名情结啊,没有人会记得第二名啊,这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某种程度上是会引发俄狄浦斯情结的,是让人在这个竞争和冲突当中把自己搞得累的要命的一个蛮重要的原因。

这次的奥运会代表团射击队,王义夫是副领队。我记得大概十几年前看过一个对他的采访,采访的整个内容都忘记了,但是里面有一个细节至今难忘。他说,他以前拿到冠军的时候,回来风光得不得了。下了飞机就是鲜花呀、掌声哪,去参加表彰大会呀、奖金啊,就是前呼后拥风光的不得了。但有一次奥运会没拿到冠军,拿到亚军,回来就很凄凉,根本没人理你,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回去还要挨批。

而之所以说俄狄浦斯情结的议题是整个社会普存性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现在整个社会都是处于极度压力大的竞争状态,都在抢第一,想要做到最强、最大、最好、最引人注目。但在这个争第一的过程,也就是类似于俄底浦斯竞争的关系当中,我只能独占,而不能跟别人分享,或者别人超过我,比我更好,这部分很困难。但对于超越极致的过程,其实又是一个对于人的主体性、独特性抹杀的过程。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们变得疲惫不堪,心理上有个术语叫“虚假自体”,就会不断地发展出各种虚假自体去应付各种外部评价,进而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但内心却很空洞和空虚,会有这部分。我们知道,其实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如果每个人都是第一的话,那就没有第一了对吧!第一是建立在有第二到第末的基础之上的。每个人的天分不一样,优势不一样,能够做到的状态也不一样。当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你只有做到极优秀、极好、极完美才能够被接受的时候,那其实对于一个人的个体性来讲是一种很大的抹杀,对一个人的自尊来讲,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这意味着TA没有办法说只是因为TA自己而被接受而被爱,而这部分是解决俄底浦斯情结,或者是让一个人活得更自在的很重要的前提。

我上礼拜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她如果按照这个社会的标准来讲,可能远远达不到。因为她就是一个职校生,打字速度特别快,拿过市里的第一名,在政府机关里做速记员,嫁了一个老公,就是很普通的银行职员。但是你发现他们特别幸福,她很开心很满足啊!哪怕是一个职校生,哪怕只是个打字的,但她就做自己了呀!那是她力所能及的,那是她擅长的,那是她这辈子能够做的,让她觉得自己比较舒服自在,也能够胜任的一份工作。

说到这里,我其实是蛮同意精神分析领域有个叫科胡特的,他是搞自体心理学的。他就谈到说其实俄狄浦斯冲突啊,攻击啊,其实是自体瓦解的副产品。他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自体是丰盈的、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就没有那么多的冲突和攻击性了。因为就是在做自己啊,哪怕不是最好的,不是独一无二的,我被你比下去了,我是老二老三老四老五,但是我觉得蛮开心的,就算是老末,我也觉得我是在做最好的自己了。那么也就没有那个俄狄浦斯冲突了,就算有,也不会那么剧烈了。因为俄狄浦斯冲突中的独占性,其实核心是对自己是不是最被人爱和接受,是不是有价值这部分的不确定。而如果对这部分确定的话,其实是不需要陷入到无穷无尽的争名夺利、做到极致的状态中的,只有其他人都不如自己了,才觉得自己有价值,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自己追了两季《我是歌手》,第二季和第三季。其中有个歌手我特别喜欢,我肯定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在很多地方。就是李建嘛!我们知道歌王争夺,从象征意义上来讲,那个“歌王”其实就是俄底浦斯里面的那个“妈”。当其他人都在竭尽全力争第一的时候,我觉得李健做的最酷的一件事,就是他并没有说下一场是什么样的赛,我应该出什么样的局,出了这个局可以让我获胜,以外部评价作为选择的前提。他就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场合,我可以把自己想唱的歌好好地唱出来,把一些别人不知道,但我觉得蛮好的歌介绍给大家。所以反而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唱了一些可能我们以前根本不太知道的歌手的歌,比如说像万晓利的《陀螺》啊,钟立风的《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啊等等,他唱了很多的这样一些歌曲。在这个过程当中蛮重要的就是,他其实就是安安心心地做自己,并且在做自己的过程当中,寻找到属于自己在群体中的序列,而不是陷入你争我夺的杀戮中。最后不也蛮好,得了第二名,对吧!

我是会觉得老是做第一名人不一定最厉害,反而是能甘做第二第三第四名的人,才是真厉害。这个厉害就在于,他并不是为了要夺那个独一无二性竭尽一切手段,而是他真正相信,哎!我是知道我是谁,并且能够安安静静地做自己。而且这个过程的话,其实也是我们所说的,能够接纳三元之爱的过程。从竞争的角度上来讲,就是我可以接受我不是最好,我可以接受我不是第一名,我可以接受有人超过我,他得到了我没有得到的东西,我可以排到后面,但是我仍然觉得,我并没有因此而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我仍然能够对我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保有自我的确定性。这是三元之爱更广泛的一个议题,发展的核心就是能够从二元之爱走向三元之爱。

当然从成长的角度上来讲不是很容易,之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会陷入到这样的竞争当中,很多时候是和我们在成长过程当中没有因为自己的真实存在被接纳和爱过有关。我们知道现在温尼科特在国内很红,他说做个“足够好的母亲”,包括像科胡特啊,卡尔·罗杰斯啊,他们都是在讲,母亲怎样能够有一个抱持、包容的环境,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部分是蛮重要的,其实成为自己了,俄狄浦斯冲突啊,争不争第一啊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如果从心理治疗的角度上来讲,可能每个来访者身上都存在自体不足的问题,对自己不确定,自信心缺乏,不太确定我是谁,自我价值感不太稳固等等。所以从咨询的角度上来讲,可能咨询师能够做的第一步,就是像个母亲一样,在一个抱持的环境当中,能够让TA成长。所谓的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其实很重要的是这一部分。能够有个镜映的存在,让TA慢慢地体会到自己、去做他自己,有一个丰盈的自体感。

我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第二个话题就简而言之了。在俄狄浦斯情结的里面,除了“无法分享”的问题,还有“不敢拥有”的问题,也就是“阉割焦虑”的问题。

故事里面有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小男孩儿很想把爸爸干掉,占有妈妈;但他的力量不够强,他很害怕会被更强大的爸爸“阉割”掉。当然这个阉割不是现实里的阉割,更多是象征层面的,他的自主感、自我价值感、自我的存在被灭阉割掉了,更多的讲的是这部分。所以这里面分成两部分,一个部分就是有些人,无法容忍三元之爱,一定要独占,只能是独一无二的;还有一部分是有一类人,他们不敢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很害怕,如果我争取的话,我是不是会被别人灭了。对于这样的群体,临床中很容易遇到,比如说一些抑郁的、焦虑的,包括强迫、惊恐障碍的等等,很多会有这个问题,包括我们所说的“中国式老好人”。核心的议题是,不敢表达自我。包括说可能在一个公司里面,唯唯诺诺、尽心尽责地做了很多,然后光干活不要钱的那种。他们很大的特点就是攻击性没办法表达,害怕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害怕跟人分庭抗礼,害怕发生冲突。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多地是把自我的部分压抑起来,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当然问题的产生很复杂,但从养育的角度上来讲,有一个蛮常见、蛮重要,在国内也不少见的情况就是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说个什么事情直接被老爸给灭了,对吧!你爸说,你什么懂什么呀?小屁孩儿一个,还搞创造发明呢!我看你算了吧,还是乖乖地给我去考个试拿个成绩吧!这个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包括攻击性都无法表达出来。要是说父亲一句不好,一个巴掌就过来了。或者是,没有完成父母的要求,没有考到第一名,一巴掌就过来了。他的一个反抗性、抗争性,跟别人打架的那部分东西从来没被发展出来。这部分其实并不少见,包括现在的阴盛阳衰,我觉得也有一定的养育问题。相对来说对女孩子要宽松一点,对男孩子的话因为太想望子成龙了,结果反而有太多严厉的要求,苛刻的、不允许叛逆的部分,反而可能把把男性阳刚的部分东西给压制掉了。而这部分的发展其实蛮重要,尤其是男孩子,小时候打架其实蛮重要,很需要打架的。就像李健,他说他小时候他爸特允许他打架,每次打完以后,他爸就问赢了输了?赢了不说,输了还问他怎么没打赢啊?然后就算把别人打得头破血流,他爸都会没事儿,拎着水果陪他去道歉。

而很多有“阉割焦虑”的成年人,在人际关系当中有很多的压抑、妥协,有很多压制的愤怒不敢表达。他害怕我要是跟别人发生冲突了,表达我的意见或者争取权利了,我会不会把这个人给搞垮了,那我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没了;或者这个人会不很强大,把我给灭掉了呀!他其实有无限的孩童期恐惧幻想,以至于很多的力量,自己的独立性、攻击性、自主性没法表达出来。而这种小时候的打架,包括攻击父亲、母亲说:你说的不对,我们老师说了什么什么才是对的!或者说:哎呀!你看你,就是落伍了呢,这个都不会用啊!当孩子表达这部分的时候,能够被接纳,会觉得说,好像就是父母也不会因为我说了几句话就死掉了,我也不会被他们灭掉了;或者我也不会因为他们被我搞死了,我就没有家了,没人养我了。这部分对一个孩子来讲是蛮重要的,包括我们说的打架,发现别人也没有被打死,然后他还击我了,然后我也还挺着!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开始建立起了自我和他人的边界,自己的权利、别人的权利达成一个妥协,这部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很多有俄狄浦斯阉割焦虑的人,他们可能自我的边界没有建立起来。

所以不管是临床上还是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一类人,他很好说话,不提什么要求,就是可能你给他五千块钱,他给你干一万块钱的活儿,就是举个例子,不绝对。或者是他可能不敢去做自己啊,老妈让娶什么样的女人就娶啦,然后不喜欢又没有办法啊!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抑郁啦等等。就是这类群体,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来讲,是阉割焦虑的问题,其实他是会有一种竞争性之不能就是在竞争、攻击,自主和自我需求的表达上,有极度的恐惧不安。当然这和早年的养育过程中,人格的这个维度没有发展出来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俄狄浦斯情结能够渡过的很重要的结果,是这个人他敢把自己的需要跟别人表达,敢跟别人分庭抗礼,敢跟别人起冲突,不会害怕说你会把我灭掉,或者说我会把你伤害。表达自己的需要,争取自己的权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心理功能,也是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的。

好的,时间差不多了。这就是今天所讲的内容,一个非常古老的主题——俄狄浦斯情结。不论是从戏剧、文学的角度,还是心理分析的角度,都可以延伸和幻化出无数的议题来。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及其解决,我只是就我自己感兴趣的两个角度,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总结一下,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人格秉性能够从独占性的二元之爱发展出分享性的三元之爱,或者接受自己不是最好,但是仍然能够保有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另一个方面就是,不会因为担心害怕关系的破裂啊、被灭掉啊等等而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和主张,不敢表达自己的权利和攻击性,不敢跟别人有所冲突。好的,今天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