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陆一真武汤

 柴桂苓 2017-06-21
真武汤是张仲景在《 伤 寒论 》 中治疗脾 肾阳虚 , 水气 内停证 的主方 , 临 床上 因 其病机方证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 同, 故用于 诸病 , 取其温 阳行 水 , 强心益气 , 标本兼 治 , 治疗 每每 可奏奇 效 。

1. 水肿 ( 脾肾阳亏 , 水湿 不运 , 溢 于肌肤 )
何某, 男, 72 岁, 下肢水肿 1年余, 1 月来加重 , 面身肿, 下 肢为甚 , 按之凹陷不起 , 伴胸 闷心悸 , 神 疲气 短 , 腰膝 酸 软, 四 肢厥冷, 健忘, 小便短少, 舌淡苔 白腻, 舌体微左歪, 脉沉细。 中医诊 断 : 水 肿 , 心悸 , 中风先兆 。病 因病机 : 脾 肾 阳亏 , 水湿 不运 , 溢 于肌肤 。治法 : 温补脾 肾, 助 阳化气 , 行 水利湿 。方予 真武汤 加 味 : 制 附子 30 g ( 先煎 ) , 茯苓 30g , 白术 30g , 白芍 15g , 生姜 15g , 桂 枝 20g , 泽 泻 30g, 丹 参 30g, 陈皮 10g , 厚 朴 10g 。服药 7 剂后 2 诊见 下肢水 肿 明显 消退 , 尿 量增加 , 予 上 方 加猪苓 、 车前子 以增强 利水之功 , 续 服 15 剂 , 3 诊 见一身 水 肿均 消退 及所 有症状均基本上消除 。
(按) : 该患者年老久病劳损 , 致 脾肾 阳亏 , 中阳不振 , 脾失健 运 , 水邪泛滥 , 则 面身肿 , 加之 肾气虚 衰 , 阳不化气 , 水湿 下聚 , 故下肢水肿为甚 , 按之 凹陷不起 ; 水 气凌心 , 则胸 闷心悸 ; 阳虚 不能鼓舞气血, 则神疲气短; 肾阳虚衰 , 腰膝失于温养, 故腰膝 酸软 ; 肾阳不 足 , 温煦失职 , 阴寒 内盛 , 故 四肢厥 泠 ; 肾 阳亏虚 ,精不上荣 , 故 健忘 ; 阳不化 气 , 水 湿 不行 , 故 小便短 少 ; 舌 淡苔 白腻 。 脉沉细 均为脾肾阳亏 , 水湿 内停 之征 。用 真武 汤加味 以 温补脾肾 , 助 阳化 气 , 行水 利湿治 之 , 疗 效显着 。方 中大 辛大 热的附子 , 温 肾助阳 , 以化气 行水 , 兼 暖脾 土 , 以温 运水 湿 ; 白 术、 茯 苓健 脾淡 渗 利湿 , 合 泽泻 、 猪 苓 、 车前 子 以增 强 利水 之 功, 使水气从小便而 出; 生姜、 桂枝助附子温 阳补肾, 祛寒散 湿 ; 白芍行水气 , 柔肝 , 敛 阴舒筋 ; 丹参活血 化瘀 止痛 ; 陈皮 、 厚 朴行气健脾燥 湿。是 方温补脾肾 , 助 阳化气 , 再加重 用利水行 湿诸 药, 使脾 阳畅运 , 肾气行 , 则水液 气化复常 , 水道 畅通 而水 肿 病 愈 。



2.胸痹 (脾肾亏虚 , 水气凌心 。 瘀血阻络 ) 陈某 , 男 , 59 岁 , 胸闷痛反复发作 1O年 , 近 2 周加重 , 稍劳 更甚, 轻度头痛, 气短 乏力, 两足微肿, 体形 肥胖 ( 超过 150 斤 ) , 二便常 , 左肾结石病史 , 高血压 3 级 病史 , 舌淡红 苔薄 白, 边有齿痕 , 舌 体微右歪 , 脉沉细 。中医诊断 : 胸痹 。病 因病 机 :脾 肾亏虚 , 水 气凌 心 , 瘀 血 阻络 治法 : 健脾 补 肾, 温 阳利 水 , 活血通络 。方予真武 汤加 味 : 党参 20g , 白术 30g , 白芍 10g , 茯 苓 30g, 猪苓 30g, 桂枝 15g, 制附子 20g(先煎) , 生姜 15g。服 药 7 剂后 2 诊见胸闷痛稍缓解 , 两足肿 明显消退 , 但见 口唇青 紫 。 予服上方加煅龙 牡 、 田七 以益肾固精 , 活血化瘀 通络 , 续服 7 剂,3诊月见所有症状基本上均续步消除, 再予上方加杜 仲、 仙茅 、 仙灵脾 、 黄芪 、 葛根 以温补脾 肾, 培补 正气 , 随诊 3个 月胸痹证未见 复就发 。
(按): 该患者平素劳 累, 加之饮食不节 , 损伤 脾肾 , 致脾 肾亏 虚 , 脾 不运化 , 肾气不 行 , 致 水湿 内生 , 水 气上 凌于 心, 更 兼瘀 阻胸络 , 气血不行 , 则 胸 闷痛 反复 发作 , 稍 劳更甚 ; 血脉瘀 阻 , 气血 不能 上荣 , 故 头 痛 ; 水湿 下 注肢 体 , 故见 两足 微肿 ; 脾 气 虚 , 运 化失 常 , 则见体 形肥 胖 ; 舌淡 红苔 薄 白 , 边有 齿 痕 , 舌体 微右歪 , 脉沉细 均为水湿内停 , 瘀 血阻络之 征。治疗要抓 住本 证 温补脾肾 , 利水通 络 , 故用 真武汤加味健脾 补肾 , 温阳利水 , 活血通络治 之。方中党参 、 白术 、 茯苓健 脾安 神, 生 化血源 , 淡 渗利湿 ; 猪苓助 白术 茯苓 以增强 利水 之 功; 制附子 、 桂 枝温 肾 助 阳, 以化气行水 , 祛寒兼暖脾土 , 以温运水 湿 ; 生 姜助附子 温 阳补 肾, 祛寒散湿 ; 杜 仲 、 仙茅 、 仙灵脾 相合 , 温补肝 肾, 壮 阳固 精; 黄芪益气生血, 行气活血; 葛根健脾升阳, 助脾之运化; 煅 龙牡益 肾固精 ; 白芍行水气 , 柔肝 , 敛阴舒筋 ; 田七活 血化瘀通 络 。是方健脾补 肾, 温 阳利水 , 使脾运复 常, 肾气得 行 , 水道络 脉畅通 , 则 胸闷痛症状消退 , 胸痹病愈 。



3.心悸 ( 脾肾 阳亏 , 水饮凌心 )
候某 , 女, 36 岁 。 心悸胸 闷 , 气 短 , 畏寒肢 泠 , 小便短 少 , 舌 淡红苔厚腻, 脉沉细。中医诊断: 心悸。病因病机: 脾肾阳亏, 水 饮凌心。治法 : 健 脾益气 . 温 阳行水 。方 予真 武汤加 味 : 党 参 20g, 白术 20g , 茯苓 30g, 制附子 20g( 先煎) , 生姜 15g , 黄芪 50g , 桂枝 20g 。 当归 15g, 川 芎 15g , 厚朴 15g , 炙甘草 30g。服 药 7 剂后 2 诊见心悸胸 闷明显缓解 , 小便量增多 , 予服 上方 加 熟地黄 、 麦冬 、 阿胶助滋阴补精血 , 培 补正气 , 服药 1月后见 所 有症状 均消除。
(按): 该患者工作劳累 , 加之喜食生泠 , 日久导致脾 肾 阳虚 ,阳虚不 能化水 。 水 饮 内聚 , 上凌 于心 , 故 见心悸 胸 闷 ; 胸 阳不 振 , 气机受阻 , 则气短 ; 阳气 虚衰 , 不能 达 四肢充肌 表 , 则畏寒 肢 泠; 肾阳虚气化不利 , 则小便短少 ; 舌 淡红苔厚腻 , 脉沉细均 为阳虚兼水饮 内停 之征 。故治 疗用真 武汤 加味健 脾益气 , 温 阳行水 治其本 。方 中党参 、 白术 、 茯苓健脾安 神, 生化 血源 , 淡 渗利湿 ; 黄芪益气生血 , 行气 活血 ; 制 附子、 桂枝 、 生姜 温 肾助 阳, 以化气行水 , 祛寒兼 暖脾 土, 以温运 水湿 ; 当归、 川 芎补 血 养血 , 活血行气 , 疏通血脉 ; 厚朴行气燥 湿 ; 熟 地黄 、 麦冬 、 阿胶 相合滋 阴补血 , 养阴益 精; 炙甘草 益气补 中 , 调和诸 药 。是方 健脾补 肾。 益气养血, 温 阳行水 , 使 阳气充 盈 , 水饮尽 祛 。 心 阳 振奋则心悸病愈 。



4.肺胀( 阳虚水泛 )
何某 。 男, 72 岁 , 喘咳气 逆 , 心悸 , 眼睑浮肿 , 下 肢水肿 , 咯 痰清稀 , 脘 痞纳呆 , 尿少 , 畏寒肢泠 , 舌淡红苔 白厚 腻 , 脉 细弱 。中医诊断 ; 肺胀。病 因病机 : 脾 肾亏虚 , 阳虚水泛 。治法 : 温 肾 健脾, 化饮利水。方予真武汤加味: 制附子 30g(先煎) , 白术 30g , 茯苓 30g , 白芍 15g , 生姜 15g。服药 7 剂后 2诊见 眼睑及 两下肢水肿渐消退 , 还见 喘咳 , 予服 上方 加麻黄 、 杏仁 , 续服 7 剂 , 3诊见 喘咳症状均基本消 除, 唇 甲紫 , 予上方 加紫河 车、 当 归 、 地龙 、 炙 甘草 以补 肾养血 , 益气通 络 , 再 服 7 剂 , 随诊 3 个 月见所有症状均基本上消除 。
(按) : 该患者年 老素体 薄 弱, 多 劳 多病 , 久 则 肺 虚 , 肺病 及 脾 , 肺虚及肾 , 终致脾 肾阳虚 , 阳气 虚衰 。 气 不化水 , 致 水邪 内 停 , 水饮上凌心肺 , 故 见喘 咳气 逆 , 心悸 ; 水 邪泛滥 。 故 眼睑浮 肿 , 下肢水肿 ; 饮邪伏肺 , 阳虚水逆 , 故咯痰清 稀; 脾 阳虚 衰 . 健 运失 职, 则脘痞纳呆 ; 肾阳虚 气化不 利 , 则 尿少 ; 肾阳不 足, 温 煦失职 , 故 畏寒肢泠; 舌淡红苔 白厚 腻 , 脉 细弱均为脾 肾阳虚 、 水邪泛滥之征 。故用真武汤加味以温肾健脾 , 化饮 利水 治之 。 方 中制 附子 、 生姜温肾助阳 , 以化气行水 . 祛寒兼暖脾 土 , 以温 运水湿 ; 白芍行水气 , 柔肝 , 敛阴舒筋 ; 茯苓 、 白术淡 渗, 利水 渗 湿 ; 紫河车 、 当归温 肾补精 . 益气 养血 活血 ; 杏仁 行气宽 胸 , 宣 肺止咳 ; 麻黄散风胜湿 , 宣肺平喘 ; 地龙 平喘通络利 尿 ; 炙甘 草 益气补中, 调和诸药。是方温肾健脾 , 化饮 利水 , 使 肾阳振奋 ,肾气 行, 脾健运 . 气化复常 , 水饮邪祛 , 则 喘咳气逆水肿诸症 状 得除 , 肺胀病渐愈 。




5.痹证 ( 脾肾阳虚 。 寒湿 内盛 )
秦 某 , 女 , 58 岁 。 肢 体 肿痛 重着 , 酸痛 , 双 足麻 近半 年 , 畏 寒 肢泠 , 大便 困难 , 小便 短 少 , 舌淡 苔 自腻 , 脉 沉 缓。中 医诊 断: 痹证 , 便秘 。病 因病机 : 脾肾阳虚 , 寒 湿内盛 . 凝 阴固结 , 阳 气 不通 。治法 : 温 阳散寒 , 除 湿宣痹 , 温 阳通便 。方 予真 武汤 加 昧 : 制 附子 30g 先 下 , 白术 30g, 茯苓 30g , 白芍 30g , 生 姜 15g , 熟地黄 30g, 山茱萸 30g, 肉苁蓉 30g, 桂枝 30g, 杜仲 30g, 桑 寄生 30g, 生大黄 15g 后下 , 草 决 明 20g, 荷 叶 30g 。服 药 7 剂后 2诊见 肢体 肿痛 消退 , 但 双足仍 麻 , 大便 转通 , 予服 上方 加黄芪 、 当归 、 川 芎、 制首乌 以益气行血 , 运血通痹 , 续服 7 剂, 3 诊见所有症状均基本上 消除 , 再 予养 阴补肾 , 益气补血 之方 以堵补 正气 , 随诊 3 个月痹证未见复发 。
(按): 该患者素体阳虚体弱 , 阳虚 气不 化水 , 水湿 内停 , 肾阳 不振 . 寒从内生 , 寒 湿相结 , 下注肢体 , 寒湿凝 滞粘着 , 故 双足 麻 , 肢体肿痛 重着 , 酸痛 ; 肾阳不足 , 温煦失职 , 故畏寒肢 泠; 阳 气虚衰 , 寒 自内生 , 津 液不 行 , 肠 道传 送无力 , 故大便 困难 ; 肾 阳虚气化不利, 则小便短少; 舌淡苔白腻, 脉沉缓均为阳虚寒 盛 , 水 湿内停 之征 。故 用真武 汤加 味以温 阳散寒 , 除湿宣痹 , 温阳通便治之。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血, 养阴益精; 山茱萸温脾 益 肾, 助阳散 寒 ; 黄芪益气行血 , 助血运通 痹 ; 制首 乌 , 当归, 川 芎补益精血 , 强筋骨 , 活血 行气 , 疏通 血脉 ; 白术 甘苦 , 燥 湿健 脾 , 健运 中州 ; 肉苁蓉补 肾阳, 益精血 , 活 血通络 ; 白芍行水气 , 柔肝 , 敛 阴舒 筋 ; 制 附子 、 生姜 、 桂枝温 肾助阳 , 以化气行水 , 祛 寒兼暖脾土 , 以温运水湿 ; 杜 仲配桑 寄生 补益肝 肾, 益气养血 , 祛风湿 ; 生大黄泻下通便 ; 草决 明滋 肾阴, 润肠 通便 ; 荷 叶升 阳 利湿 。是方温 阳散寒 , 除湿宣痹 , 温 阳通便 , 使 阳气 充盈 , 里寒 湿浊尽祛 , 气血畅通 。 肠道润 畅则双足麻 、 大便难 诸症状 消除, 痹病 、 便秘可愈。



真武汤是温化水 湿诸方 剂 中的代 表方 。 适用 于阳虚 不能 化水及湿从寒化所致 的水肿 、 痰饮 、 心悸 、 胸痹 、 咳喘、 肺胀 、 痹 证等证 。方 中温 阳药 与利湿 药并用, 主药用 附子温 阳, 茯 苓利 水 , 组 成温阳利水之 剂 。临证 务必详 审病 机 。 辨证论 治 , 辨别 阴阳虚实 , 抓住主证脾 肾 阳虚水湿 内停 , 循证 施药 对准病 源 ,处方或加或 减, 确切做到” 治病 必求 于本 ” 的原则 , 治疗必 然取 得满意疗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