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儿防哮敷贴粉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缓解期患儿118例
2017-06-21 | 阅:  转:  |  分享 
  
·24·{!坚坐型!!垦!!!望坐!塾!望!巳Y!!!垡丛』坚望兰Q!!:21(12

小儿防哮敷贴粉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缓解期患儿118例木

李建保,田金娜,刘小凡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防哮敷贴粉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118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分别在夏

季三伏天予以小儿防哮敷贴粉敷贴大椎穴、肺俞穴和膏肓穴治疗,每次敷贴4h一6h。敷贴治疗结束后la内观察患儿哮

喘发作次数、发作程度以及哮喘治疗用药变化。结果:患者敷贴治疗后哮喘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哮喘控制用药与治疗前

相比均明显减少或减轻,有显著性差异(P
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和哮喘控制用药,延长哮喘缓解期。

关键词;哮喘;小儿防哮敷贴粉;穴位敷贴;缓解期

中图分类号:R225.6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978x(2011)03—0024—02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十分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也是儿

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累计患病数已居小儿非感

染性疾病之首。笔者采用小儿防哮敷贴粉穴位敷贴防治儿童

哮喘缓解期11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研究118例患儿均为2008年~2009年在成都中医药大

学附属医院儿童哮喘专科门诊进行三伏天穴位敷贴满la及以

上的哮喘患儿,均符合中、西医儿童哮喘病诊断标准及西医儿

童哮喘缓解期和中医哮喘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诊断标

准¨。j。其中男67例,女5l例;年龄3岁5个月~13岁;哮喘

病程16个月~lOa。

2治疗方法

小儿防哮敷贴粉由甘遂、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组成,按

4:4:3:4比例混合,研磨成80目粉末;另取新鲜大蒜榨汁加蒸

馏水调配成浓度为30%的大蒜汁,与上述药粉混合调成糊状.

捏成药饼,敷贴患儿大椎、肺俞、膏肓穴,外加胶布固定。一般可

敷贴4h一6h。敷贴时间长短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对药

物的耐受程度灵活处理,小儿体质较弱者,或对药物特别敏感

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敷时间二刺激量以皮肤潮红,或有痒感为

度。若皮肤出现明显烧灼感、起泡不能耐受者应提前去药。分

别于一伏、二伏、三伏天的第1天敷贴治疗,敷贴治疗结束后对

纳入研究的118例患者每1个~3个月采用电话随访1次,并

对随访情况做如实记录,填写临床医师随访记录表。

3疗效分析

3.1观察指标

临床观察以患者在本研究中第1次敷贴前la内的哮喘发

作次数、病情程度、临床哮喘控制用药情况为参照,采用自身前

后对照的方法,观察治疗后下述指标:①哮喘的发作次数;②哮

喘的发作程度;③控制哮喘的药物变化。

3.2疗效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修订《儿童支

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诊断与防治指南》中的有关内容…,

结合病情,根据发作时一般情况、哮喘发作次数等,自拟病情分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基金项目(2009—10一2)。

级标准。见表1。

表1缓解期哮喘患儿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同组治疗前

后的配对资料比较用u检验,分类资料比较用×2检验。

3.4治疗结果

3.4.1敷贴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118例哮喘患者穴位敷贴治疗后la内,哮喘发作次数与敷

贴治疗前1年内相比较明显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
见表2。

表2118例患儿敷贴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比较(i±s)

3.4.2敷贴治疗前后哮喘发作程度比较

118例哮喘患者经穴位敷贴治疗后临床有效率达88.98%,

哮喘病发作程度与敷贴治疗前1年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见表3。

表3118例患儿敷贴治疗前后哮喘发作程度比较

注:经统计学处理,x2=16.60,P
3.4.3敷贴治疗前后控制哮喘用药情况

118例哮喘患者经穴位敷贴治疗后la内,哮喘控制用药与

治疗前1a内相比较明显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

表4。

3.4.4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118例敷贴治疗患儿,其中29例未见明显不适反应;84例

患儿出现皮肤潮红、瘙痒。去除敷贴药物后症状消失;5例患者

万方数据

出现小疱疹、刺痛,经去除敷贴药物,局部外涂复方醋酸地塞米

松乳膏处理缓解;未发现其他及全身不良反应。

表4118例患儿敷贴治疗前后控制哮喘用药情况比较

些:丝丝盐兰丝里:芷三竺:!!:!三Q:Q!1

4讨论

哮喘病的复发及慢性化、早期预防和治疗是本病当前临床

治疗难点和研究热点之所在。小儿防哮敷贴粉是我师刘小凡

教授在《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的基础上加减而成,于夏季三伏

天外敷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防治哮喘,是我院哮喘专科治疗

儿童哮喘缓解期的经验方,也是祖国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

治”、“治未病”等重要思想的体现。

本方中甘遂性寒,味苦,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峻下泻

水、涤痰逐水、消肿散结之功。《本草纲目》谓其:“泻肾经及隧

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医学衷中参西

录》认为,甘遂“行痰之力亦百倍于他药”。白芥子性温,味辛,

归肺、胃经,主要功效为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本草经疏》日:

“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

效。”“细辛性温,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具温肺化

饮、止咳平喘之功。”《神农本革经》谓其:“主咳逆。”延胡索辛、

·25·

敷贴穴位中的大椎属督脉经穴,为“诸阳之会”,对调节全

身阳气非常重要,具有振奋人体阳气、强身保健、通阳解表、疏风

散寒等作用;肺俞、膏肓则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前者为肺之背俞

穴,《素问·咳论》日“治脏者,治其俞”;而膏育具有补虚益损的

功能,是治疗各种虚劳及慢性疾患的要穴,《千金方》载:“能主

治虚赢瘦损、五劳七伤……百病无所不疗。”故此,在夏季三伏

天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之时穴位敷贴治疗,可起到疏

通经络、调节脏腑、补益人体阳气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温化

哮喘痰饮夙根,延缓哮喘的发作或复发。

本临床研究表明,小儿防哮敷贴粉穴位敷贴治疗,可有效

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病情,减少哮喘患儿临床控制用

药;同时,该疗法可减少小儿哮喘发作次数,有效延长哮喘缓解

期,在防治哮喘方面具有其独特的疗效。据此推测:在哮喘缓解

期小儿防哮敷贴粉穴位敷贴治疗可温化痰饮夙根,消减哮喘发

作的关键病理因素;能够整体调节人体肺脾肾三脏功能,增强

患者机体正气,提高其抗病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

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

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

[2]汪受传主编.中医儿科学[M].第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

苦,性温,功擅行气活血,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大蒜性温,出版社,2()05:75—79·

味辛,人药能通五脏,达诸窍,祛寒湿,辟邪恶,外用散痛肿。故收稿日期:201l一05一ll

全方共奏涤痰逐水、理气散结通络之功。本文编辑:李昕

扬捌配合按压式隔姜灸治疗舷骨外上髁炎39例

蔡舒航

(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福建三明365001)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扬刺;按压式隔姜灸

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978x(2011)03—0025—01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以外上髁持续性疼痛(部分可放

射到前臂)、腕或上臂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自工作以来,采

用扬刺配按压式隔姜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9例,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I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最大

56岁,最小15岁;病程最长6a,最短2d,半年以上19例,半年以

内12例。

1.2诊断标准

①肘外侧酸楚、疼痛,不能端提重物、拧毛巾,甚至不能端碗、

写字,疼痛为持续性。重者肘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无力,甚至持物

坠落。②伤后3周~4周,局部可出现局限性硬性肿块,肿块内

x线显示云絮状密度增高影。③肘外侧压痛明显,前臂伸腕肌群

抗阻实验阳性.MiU氏实验阳性。

2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位,双手平放胸前,掌心向下,选准患者患肢最痛点

及周围区域,常规消毒,取28号1寸毫针直刺最痛点,得气后在

疼痛周围上下左右各斜刺l针,针尖均指向最痛点。捻花生米大

小的艾炷,置于薄生姜片上待出针后,在患侧最痛点灸。待患者自

觉有中等温热感时,施术者手持厚纸片自上向下垂直患面将艾

柱按灭,连灸3炷,7d为l疗程。

3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

治愈:肘关节疼痛完全消失,局部无压痛,活动无影响;显效:

肘部无疼痛,局部稍有压痛,每遇劳累时觉疼痛;有效:肘部疼痛

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症无缓解,改用其他方

法治疗。

3.2治疗结果

痊愈28例,占71.79%;显效7例,占17.95%;有效3例,占

7.69%;无效1例,占2.56%。总有效率97.44%。

4体会

肱骨外上髁炎属于中医学“肘部伤筋”范畴。一般为气滞血

瘀型,《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

弗能取之”,故用艾炷灸。按压式隔姜灸法较隔姜灸有能将温热

刺激更加深入而直达病所,“以知为度”,即应以感知为度,见效

即止。所谓“以痛为腧”,泛指病变之所在,含局部取穴之义。扬

刺法一般采用局部取穴,以痛为腧,刺入筋膜或皮下脂肪,属于一

种浅刺。《灵柩·官针》云:“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纳四而

浮之,以治寒气博大者。”又云:“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气

血。”因此,扬刺具有逐邪气、行气血的作用。行扬刺手法可以松

懈局部组织粘连,从而缓解粘连组织对局部神经血管的挤压,使

疼痛减轻,达到逐邪气、行气血、通经络之目的。

收稿日期:2011—03一03

本文编辑:李昕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