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秦巴古道,看百年沧桑变化

 雨思书乐馆 2017-06-21
在重庆(古称巴县)通往周边的几条古道中,西北方向的秦巴古道少有人知,这是一条通往秦川的官道,共有十个塘。古时离渝,翻越歌乐山后,下山就到了四塘。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们乘车由高速公速很快到达沙坪坝土主镇,它就处于秦巴古道四塘,这里有几处遗迹。
高滩桥又称四塘桥,这座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石板拱桥,四墩五孔,桥身护栏(石板)与立柱(石柱又称望柱)采用仿木卯榫结构,中间立柱顶部是一尊佛像,其余立柱顶部都雕刻有各种瑞兽。在桥身上游侧,拱顶部安放有龙头,下游侧拱顶有龙尾,寓意“龙吞来水”,保佑石桥不被洪水冲毁。
桥上被毁坏的佛像
桥上唯一一尊能认出的瑞兽——大象。这张图可以看到护栏与立柱的卯榫连接
被砸掉的龙头
相对完好的龙尾
在四塘桥下游不远处有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纵情山水的流杯池,这个季节水太浅石台孤立在河滩上。
高滩河水绕过流杯池来到一处断崖,一泻而下,水声轰鸣,水花飞溅如雪,这就是飞雪岩,郭沫若曾多次游览并作游记《飞雪岩》。
飞雪岩下有一个大水潭,常有钓鱼的人,那些岸边石以它的坚守,任四季风雨洗涤,听流年江水诉说,年年待人来,年年送人归
经过一座有美丽弧形的多孔拱桥,我们到达重庆第一关——青木关。
青木关位于秦巴古道的五塘,是一个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古镇,但在抗战时期这里是当时全国教育文化中心,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都迁到这里。
骝公桥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任部长“朱家骅”着手组织修建的。抗战胜利离开后,为纪念他以他的字号(字“骝先”,人称“骝公”)命名。
这座不起眼的小桥叫联庆桥,它可是连接重庆和顺庆古道上的桥梁,所以取名联庆。
在关口村碗厂沟组遇到编竹筐的村民,那个用彩色油漆画的柜子也许就是当年结婚的物品吧,我们的询问是否让他回忆起过去。
碗厂沟邓氏碉楼,原本有四座,建于邓氏家族三合院的四个角,西侧已被拆毁,因大雨又垮塌一座,现在只剩两座较完整的。也许再过几年这些都将不存在了。
国立音乐院纪念亭。1996年在音乐院遗址建成的耘音台,因修建渝遂高速于2005年被推倒,并在几百米外修了这个亭子。亭子顶部就是耘音台的造型。
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 各国在重庆纷纷设立领事馆,开辟租界,建立“国中之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改重庆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重庆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中心。今日重庆自1997年恢复为直辖市,今年又成为国家自贸区,它将一如既往的默默发挥自己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