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被葬于乾陵,并打造了61尊古像为其“守陵”,这些石像原本都是有头的,并且一直保存到明朝,这从明初刘伯温写的游乾陵的游记可见一斑。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这61尊古像却变成了无头“守陵人”,究其原因目前有四种观点。
三是说明末清初时,大量西方人来中国探险,搜集文物倒卖国外赚钱,盗贼看到乾陵的61尊石像后,如同发现了无价之宝,想它们倒卖出去,但石像都重达数千斤,搬运起来不但费劲,而且容易暴露目标,于是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将石像的头部用瀣锤子敲下来带走,再倒买出去。 四是说石像的头颅丢失于清朝末年的八国联军之手。当时的八国联军看到有那么多的外国使臣恭敬地站在中国皇帝面前,觉得这是件很耻辱的事,于是他们怒而抡起锤子把石像的头都砸烂了。 终上所述,以上四种说法不管哪种属实,武则天的“守陵人”全部没有头,显然都是后天因素所造成的。 武则天守陵人无头之谜,不知道你们了解过没有,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西安市西北乾县城郊的梁山上。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王还有120多件巨大的石刻群雕。石刻群雕中有神秘的无字碑,也有巨大的石人石狮,但其中最为神秘的还是那61尊没有脑袋的石像。武则天守陵人无头还用来守陵?实在是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下面一起带你解开武则天守陵人无头之谜。 守陵人无头之谜 猜想一:被明朝百姓砍掉 关于武则天守陵人无头之谜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末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 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为了夜晚满足女人,时间更长,享受女人艳羡的目光,为了这一切,可以贾魏两个A两个O和一一六。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说的应该就是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间的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 守陵人无头之谜 猜想二:八国联军所为 武则天守陵人无头之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面立着外国使臣的群像,同样感到有辱他们的脸面,于是就把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但是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因为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的八国联军并没有来到乾陵这个地方,哪来的砍石像一说呢? 猜想三:地震说法 武则天守陵人无头之谜,还有一种说法,明嘉靖34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达到8至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人们还在熟睡中,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次大地震。华县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中大地震。专家们推断,关中大地震是造成61番臣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是61番臣像,许多陵前石像石马毁坏的部分恰好也都是头部。 其实关于武则天守陵人无头之谜还未完全解开,但是可以知道武则天作为第一个女皇帝,她的很多秘密还需要深度研究。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是唐 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北面有玄武门,南面有朱雀门,东面有青龙门,西面有白虎门,四门的石狮挺胸昂首,雄踞于门前。 陵墓里有石像守护王公贵族,本不是什么稀奇事,然而这61尊守陵石像却全都没有脑袋,这就不正常了。这些石像的头去哪了?是人祸还是天灾搬了它们的头? 石头雕像,既不会动、也不会言语,更不会对周围人或物造成任何威胁。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竟然对一堆不会说话的石像有如此深仇大恨?它们究竟得罪了谁? 也许有人看不惯这些雕像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建立在该石像疑似唐朝外国使者雕塑的基础上,此种说法认为,那些石像的头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联军士兵摧毁的。 这么一来,以上的洋人罪魁说就不成立了,于是其他的说法也随之而来,其中就包括少数民族破坏说。 自然灾害说 尽管各界对乾陵61尊石像头颅消失的猜测各执其词,但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天灾。 关于无头事件,有的人认为是后代报复武则天,有的却是因为地震和战乱 武则天可以说是历史上影响力极大的一位人物,因为她不仅仅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帝,而且也是即为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公元705年,武则天病笃,葬于乾陵。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按照皇宫规格依山而建。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陵墓。由于武则天的影响力加上乾陵的神奇存在,使得乾陵被赋予许多神秘色彩。经历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乾陵地面的宏伟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司马道两侧120多件巨大的石刻群雕还能让人感受到乾陵昔日的宏伟。这些石刻群雕从开凿到雕刻完成用了20多年的时间。 石刻群雕中不仅有神秘的无字碑,也有巨大的石人石狮。令人惊奇的是,众多巨大的守陵石人竟然都没有头颅,这是何原因呢? 1971年秋末的一天,陕西省乾县瓜婆岭村的两位村民正在田间劳作。突然,一位村民的锄头碰到了地里一块坚硬的东西。最初他们以为是埋在地里的石头,可是当他们挖开泥土时,发现泥土下并不是什么坚硬的石头,而是一颗雕刻精美的石刻头像。石像的出现让两位村民大吃一惊,石刻头像为什么会出现在田间地头? 两位村民决定把石刻头像拿到县里的文管会,或许那里的人知道这尊石刻头像的来历。接待他们的是一位有着丰富考古知识的干部。当他第一眼看到这件石刻头像,顿时兴奋起来,因为这件头像很有可能来自于乾陵中的61座无头石像。令人奇怪的是,这61尊石人像都没有头部。石像头部的去处多年来始终困扰着考古工作者。那么,两位村民发现的石刻头像会不会是其中之一呢? 经过一一的比对,终于发现西边最后一排的一座石像颈部的断痕与石刻头像相吻合。就在村民们发现石刻头像不久,有人在乾陵附近又找到一尊梳着13条辫子的石人头像,这尊头像也是至今为止脸部最为完整的石人头像。 经过众多考古学家的仔细探索,终于得出了守陵人石像头部消失之谜: 一、明嘉靖34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达到8至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人们还在熟睡中,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次大地震。华县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中大地震。专家们推断,关中大地震是造成61番臣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是61番臣像,许多陵前石像石马毁坏的部分恰好也都是头部。 二、除了石像颈部脆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质。因为当时雕刻采用的石料有一些石瑕,即从石料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浅色的线条。石头受损时,最容易从这些地方开裂。 三、61尊番臣像绝大部分毁于那次大地震。其余的石像很可能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
中华400位皇帝中,武则天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传奇的人生被人们解读后,出了许多著作,也翻拍了许多影视作品。这样传奇的女人,连死后所处的陵墓也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武则天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现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梁山。1958年时,当地的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了墓道口,乾陵就这么戏剧性的被发现了。 乾陵非常的大,除了主墓,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个没有被盗过的陵墓。文明古迹埋藏在地下的时候总是保存完好,一旦被发掘,暴露于世人面前的时候,就容易被破坏和侵蚀,着实可惜。经过风雨的洗礼,乾陵早已不复当年的壮观和雄伟,但其留下的谜团却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前去探索。 乾陵引人关注的有两大亮点,一个是"无字碑",一个是"无头石像"。"无字碑"已经不能称之为无字碑了,宋代之后,陆陆续续有名人和游客在上面题字,使其成为了有字碑,时间一长,碑上多了许多文字,因为是武则天的陵墓,所以大多都是关于武则天的内容,且其中有真、草、隶、篆、行五种书法字体,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书法古迹,传承了文化,无字碑让许多即将失去的字体文化都得以保留。而"无头石像"则困扰了众人许多年。 "无头石像"分两组整齐排列在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总共61座,与真人等大,在衣着打扮上也与真人无异,但又各有特色,因为这都是各官员和别国进献的东西,所以在穿着打扮上都有这些人所在地方的特色,也是一道风景线。这61座石像神奇就神奇在清一色的没有头。乍听起来的确很瘆人,但是一旦知道原因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其实,无头是因为一场地震,就是著名的关中大地震,这场地震让乾陵遭到了毁灭型的破坏。那为什么地震让这些石像统一断了头呢?残破的如此整齐?经过推测和调查,是因为石像的颈部较为脆弱,且石像各个部位的材料和硬度都不同,所以头部很容易与身体分离,这也是为什么石像齐刷刷地断裂了头,而不是其他部位。而这些头像最后也有部分从别处挖出,在专家的尽力还原和辛苦工作下,一一进行了恢复。许多头像都受损严重,就算倾力补救也挽回不了,着实可惜。 乾陵的"无头石像"之谜已破,武则天的传奇也已经落幕,现在的我们也只有从乾陵和许多史书中了解到她的风光事迹了。 武则天一生经历十分传奇,她死后所葬的陵墓也有很多离奇的地方。不但为自己立了一个无字碑,并且守陵的石像都没有头。 一种说法是:明末初期,民众受外国使节的蛊惑,把石像的脑袋全部砍掉。明朝末年,有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赤马剥落离倒旁”,说的是乾陵的立马和石像纷纷倒地的事,和民间传说也比较想。 第二种说法:有些人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到唐乾陵前立着外国使节的雕像,感到受侮辱,一气之下把头都给砍掉。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因为据历史考察,八国联军并没有到过乾陵,何来砍头之说? 武则天的陵墓叫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据《陕西通治》记载,乾陵石人群像是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特使。葬礼过后,武则天为纪念这件事,命人刻石像立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两侧,象征着唐王朝的国威以及和这些边境民族的睦邻友好关系。 然而,研究学者们发现,有的乾陵石人群像背后有不少开头写有“故”字,说明他们在石人像未雕刻完成时就已经去世。如西侧的阿史那弥射石人像名字前就带有“故”字。 对于石人像头部的去处,在民间有许多说法。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时,一个外国使节后代到乾陵来游玩,发现他的祖先在给大唐的皇帝守灵。他们认为有失国格,有辱人格,但又怕若把这些石像打碎会引起当地政府官员的阻拦,所以他想了一个招:每天晚上去到附近的农田里糟蹋庄稼,糟蹋完以后到附近农民家里去说这些石人晚上成精,把所有粮食都糟蹋光了。要保护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人消灭,把他们的头敲碎,他们就不能成精了。当地农民觉得这话说的有道理,就一气之下把石像的脑袋都打碎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的群像,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于是把石人的头砍掉了。但据历史学家考证,八国联军当时并没有到过乾陵。 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曾到过乾陵,并留下了“番王严似立层层,天马排行势预腾”的诗句。然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也就是说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于民间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 研究学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明朝嘉靖年间那次震惊世界的大地震上。 明嘉靖34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达到8至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人们还在熟睡中,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次大地震。华县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中大地震。 专家们推断,关中大地震是造成61番臣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是61番臣像,许多陵前石像石马毁坏的部分恰好也都是头部。专家分析:除了石像颈部脆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质。 因为当时雕刻采用的石料有一些石瑕,即从石料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浅色的线条。石头受损时,最容易从这些地方开裂。研究人员推断:61尊番臣像绝大部分毁于那次大地震。其余的石像很可能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 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习六来到乾陵,开始对乾陵进行实地考察,回国后写成了《长安史迹研究》一书。他认为:乾陵的61尊番臣像是因为明嘉靖年间大地震毁坏的,而后人又将倒下的番臣像竖立起来。他在乾陵时,发现仍有20余尊番臣像倒在地上。 □当足立习六进一步对61尊番臣像进行考察时,忽然发现这些番臣像在布局上有些让人困惑。61尊番臣石像放置在乾陵的朱雀门外,东边29尊,西边32尊。然而按照中国古代的建筑格局,这样的放置并不对称。 在乾陵的东侧陵园区,研究人员发现了两块未完成的毛坯石料。毛坯石料高2.45米,宽0.86米。根据这个尺寸推测,这应该算是一个石人的毛坯。后来,在这一侧又发现了另一个半成品,这尊石像已经属半成品,人的形态身体已全部刻成。而附近的村民说在距这里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尊未完工的石像。如果加上那个石人毛坯和这两尊半成品石像,乾陵的番臣像正好是64尊。 三尊未完工的石像终于找到,或许有一天这三尊经过精心雕刻的石像能重新回到61尊番臣像的行列中。然而那些失落多年的番臣头像又会在哪里呢?考古人员曾经在番臣石像的周围进行过探寻,但都一无所获。 当年挖出番臣石人头像的村民如今已进入暮年,有时他们仍会去那地方看看,并说:如果有一天石人头像全部找到了,他们一定会去完整的61尊番臣队列里走走,感受一下盛唐昔日的辉煌。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 |
|
来自: xjglyx2005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