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战派?学术派?谁能引领商业模式未来?

 金志恒牙医 2017-06-21


在言必称商业模式的时代,学术派主张设计,而企业家崇尚实战。事实上,我们需要将这矛盾的两面进行辩证地结合。


本文约1500字 | 建议阅读7分钟

文 | 滕斌圣,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战略学副教授

编辑 |陈俊伶


在管理学研究里,商业模式一直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一般被宽泛地定义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定义宽而模棱,就很难量化分析,所以西方的学院派较少以此为研究主题。以至于若干年前,当瑞士的亚历山大·奥斯瓦尔德告诉他的教授,准备在博士论文中主攻商业模式时,曾受到很大的质疑。即使后来他和伊夫·皮尼厄一起,提出了时下颇具影响力的“画布法”。

究其原因,是企业界对这个概念始终痴迷。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家对商业模式的分析似乎变成了一种寄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企业战略,成为企业一种更本质的探寻。然而,有的企业家虽然言必称商业模式,但同时强调这只能被实践出来,而不能被“研究”出来。借用苏东坡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也就是说,商业模式被认为往往是事先不明或至少“不明觉厉”,要靠实践在黑暗中摸索,侥幸闯出来后作为概念来总结一下时才起作用。类似的还有马云曾说,战略主要在于“战”而不在于“略”,靠打出来而不是谋划出来。

而学术界更喜欢谋定而后动,认为理论如果正确,应该有事先指导意义。过去20 年,虽然没有产生公认的“定式”,但还是出现了若干重要的商业模式框架。例如,前面提到过的“画布法”九宫格,以及魏炜和朱武祥教授的魏朱模型把商业模式看作“交易结构”的设计,这些都加深了我们的认识,使商业模式创新设计有迹可循,而不完全是盲人摸象。

而这本《重塑商业新生态》则代表了学院派和实践派的结合,因而在商业模式研究领域显得独树一帜。事实上,每当发展商业模式碰到瓶颈时大概就是换个思路,将矛盾的两面进行辩证地结合。所以,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有所对立时,要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当城乡二元结构难以调和时,需推进城镇化;当长期改革和短期既得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主张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书中把商业模式看作企业资源“转换”成价值的方法,是对商业模式概念的有益拓展。它呈现的是一个既有相当理论根基又深具实操性的模型,这让企业毫无隔膜,可以拿来即用。一般的商业模式定义指向企业创造价值的方法,而劳莘先生强调必须结合企业内在的资源,而且关键在于“化学反应”,类似乐视所推崇的“生态化反”,这使整个框架富有底蕴并紧扣互联网时代。

所以,在商业模式创新设计五步曲里,劳莘先生把“确认企业基因”作为了开局。他认为,以企业基因为起点的创新才能有效地释放价值潜力,后边的四步则牢牢抓住价值创造这条主线。第二步,发现新的价值空间(有三条简洁路径:用户链、行业链、价值链),进入无人之境,新的价值空间总是会被价值锁锁住;第三步,破解价值锁以开启宝藏之门;第四步,再造收入成本结构,提升利润率,通过找到足够的李溢相关方逐步增添生态角色,为自身分摊成本并带来多层次收入;最后,从产品到生态系统,帮助企业从一个单纯的线性买卖关系转换为拥有复杂的、多维的生态系统。五个步骤,逻辑清晰,丝丝入扣,有利于企业按部就班,步步推进,寻找自己的新模式。

多年来,商业模式创新如同彗星略过,似乎无法预见,只能事后总结。而本书做了有益的结构化探索,飞鸿雪泥,似有规律可寻。如果以此指导商业模式创新,是否真的能提升成功率,还有赖于广大读者的亲身实践。 V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