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休为张颔先生塑像

 昵称44578111 2017-06-21

  今年1月18日,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8岁。张颔先生去世后,文博界一片痛惜,因为他是考古界的“传奇”,在山西乃至全国,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出生于晋中介休市的张颔先生深爱故乡,生前对故乡念念不忘,时时感怀,并将对故乡的爱,体现在一系列回忆文章和书画作品中。张颔先生去世前,他的亲人、朋友、同事们以及介休市相关部门就有为他塑个小像的想法,介休市相关部门还和我省著名雕塑家欧阳宁明就先生的雕塑进行过沟通。先生去世后,在他的故乡,面对缅怀的热潮,介休市相关部门很快明确:一定要给先生塑一尊铜像,将铜像安放于介休市新城公园广场,以纪念这位文博大家,也慰藉张颔先生的归根夙愿。
  张颔先生塑像进展情况如何?一代文博大家的风貌如何呈现?6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太原市城市雕塑研究院的欧阳泥彩工作室。

点击查看原图

(张颔先生塑像。)

  1 形神兼备 设计已进入细节刻画阶段

  走进欧阳泥彩工作室,仿佛进入一个泥塑博物馆,四周摆满各种题材的雕塑作品,既有古代圣贤,又有各路神仙,个个惟妙惟肖,神采飞扬。最醒目的,是工作室正中央高近三米的张颔先生塑像。
  这是一尊坐像。只见张颔先生身穿中山装,坐在一张具有时代感的老旧工作椅上,头微右转,右手放腿上虚握呈拳状,左手置于椅边微微张开,正在凝神思考。目前,泥塑已到最后的细节刻画阶段,一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细致的打磨。
  “从接到委托到设计制作,其实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实际上有半年多的时间都是在准备资料,真正启动是在老先生去世之后。”在一旁指导的欧阳宁明告诉记者。塑像旁边挂了很多张颔先生的照片,这些都是他前期搜集来的。在张颔先生住院时,欧阳宁明还去医院给他拍过照片,“我去拍了两次,老先生听说我来了,马上睁开眼睛让我拍。虽然当时他身体已经没什么劲儿了,但还是坚持让我拍完。有些老人在没去世之前是不愿意做雕塑的,但张颔先生非常豁达,对此毫不在意。”
  欧阳宁明生于196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学会理事、山西雕塑家协会副主席。虽然他师从著名雕塑家、书法家钱绍武研习,1985年参与制作了位于太原火车站前的著名地标建筑能源纪念碑,还南下设计制作了无锡灵山梵宫等大型雕塑,作品频频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但这次艺术创作,对他来说,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一是因为这次塑造的对象是一代文博大家张颔先生,二是消息传开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塑像过程中,数百名张颔老先生的亲人、朋友、学生,以及文化界、考古界人士来工作室观摩。好在进行到目前这一阶段,他已经明显轻松了许多。欧阳宁明介绍,他大概统计了一下,前来观摩的人流中,90%以上的人对目前的塑像表示满意,大家说得最多的是“这个样子的张老真是传神”。记者在采访张颔先生三子张崇宁时,这位继承了父亲衣钵,同样在山西省考古所工作过的考古学者说,“抓住了老父亲的特点,塑得非常好。”
  让欧阳宁明感到更欣慰的是,有一天,张颔先生四岁的小曾孙女来了,一进门看到塑像就喊“太爷爷”。“这给了我很大的底气,小孩觉得像那就肯定像了,因为小孩没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她的记忆主要是看神,而不是看形,这就说明先生的神已经具备了,形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欧阳宁明说。

点击查看原图

欧阳宁明(左二)与张颔先生家人在塑像前合影。

  2 一丝不苟 要塑造出真正的山西人精神

  张颔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但身上又有浓厚的民间精神,所以在雕塑设计过程中,欧阳宁明无数次告诫自己,一定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设计之初,就有一个问题摆在他和团队面前:塑像到底是写实还是写意呢?在欧阳宁明看来,写意的表现手法和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一点不太对称,还是用写实手法来体现比较好,可一旦写实了,就意味着所有东西都要写实,包括他穿的衣服、坐的椅子、手里拿的物件等,都要和他的精神、身份以及性格相匹配。“要体现张老的严谨,这也是最难的地方。”欧阳宁明说,因此这件作品是他艺术生涯中创作时间比较长的一个,“虽然体量并不大,总高不到三米,但工作量和思考量却非常大。”
  为了做出一尊全面反映先生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的学者雕塑,欧阳宁明做的最多的,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作为一位学者,张颔先生穿什么比较合适呢?不少人说应该穿休闲点的太极服一类,但欧阳宁明却不赞同。他认为,那其实是一种赶时髦,“因为先生没有那样穿过,中山服比较严谨,既是一种精神象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考虑到张颔先生是学者,也做过省考古所和省文物局领导,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比较庄重的中山服。”记者在现场仔细观察,张颔先生塑像上,衣服的每一处细节都极为严谨,包括笔直的衣领、精致的衣扣、衬衫的袖口、裤子的褶皱等,每一处细节都可看出设计的精心和细致。
  关于张颔先生塑像穿什么鞋,有人说要穿布鞋,因为他平时在家就穿布鞋,但欧阳宁明觉得布鞋的质感和层次虽然显得比较平民化、随意化,契合张颔先生的部分性格特点,但从雕塑上来讲,他的身份毕竟特殊,而且学术也不可以随意化,因此在设计时就做成了皮鞋。
  关于椅子,张颔先生在家里常坐的椅子是藤椅,如果说要写实的话,那就应该用藤椅,但欧阳宁明认为藤椅太休闲了,而且和先生身着中山服的工作状态有些偏差,所以选用了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作椅,弧、角、线都非常分明,上面的每颗钉子都一丝不苟,“这些也都从侧面反映出张颔先生做学问时所具有的严谨精神”。
  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制作者的用心,对此,欧阳宁明表示,“先生是介休的骄傲、山西的骄傲、全国的骄傲,因此,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一定要能反映出先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态度。当然,对于我们来说,也想达到一个山西以前没有达到的雕塑水平,真正在艺术上入微、入境,把真正的山西人、真正的山西文化代表、真正的山西人的精神、真正的学问家的精神体现出来。”

点击查看原图

  3 “一张一颔” 高人点拨犹如黑暗中现光明

  经过几轮论证和修改,欧阳宁明带着得力助手张怡、梁渊、段鹏飞等人日夜操劳,凝结着创意和心血的塑像设计终于在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中大功告成。鲜为人知的情节是,对张老塑像两只手的形态,欧阳宁明近半年来一直在纠结,直到最后才终于“柳暗花明”。
  其实,在大雕塑做成之前,欧阳宁明还做了两个小稿,一个是先生手里抱着猫,另一个则是手里拿放大镜和侯马盟书玉片。抱猫之举是家属建议的,因为老先生非常喜欢小动物,但是做成雕塑之后,身份却不那么明了,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先生是一位休闲在家的老人,或者是动物学家,一般想不到是考古学家。因此,大部分人都比较倾向于手拿放大镜和盟书玉片,这样更能体现出他的身份。不过,不同意见也不少,有人认为太局限了,因为张颔先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不仅是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取得很多成就,如辞赋、天文、书画等。
  由于迟迟没有定论,欧阳宁明决定先把手的形态放下。后来塑到一定程度时,好多人都说不拿东西反而比拿东西要好。直到有一天,山西学者介子平来访,可以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介子平提出,“先生塑像之手无须执握任何器物,紧握的右手显示先生性格和内心所具的信仰和坚毅,五指微微张开的左手,更像是在阐述和交流的状态,彰显先生治学态度的严谨,双手的一张一颔,正是先生之名。”听了介子平的建议,欧阳宁明再去调整,一下子感觉就出来了,“就好像在黑暗之中突然看见了光明。”
  而这段点评,也被欧阳宁明认为是“神之点拨”,让他茅塞顿开,“仔细看,这个手势非常有意义,有气场。因为现在塑像整个身体有一种比较松弛的状态,恰恰就是这个手势把先生的精神提起来了,越看越觉得完美。尤其是‘一张一颔’的说法,很有寓意,张颔先生工作中面对的是浩瀚的五千年文化,所以思想上必须是很开阔的,左手就体现了‘张’,但是又要落地,一个字、一个符号、一个断句、一个年代,都要求非常严谨,右手就体现了‘颔’。”
  最为纠结的手势问题解决了,塑像的创作终于接近尾声。欧阳宁明介绍,最后的细节刻画完成后,塑像定型,随后进入下一道工序,“预计7月份在运城夏县进行浇铸,铜像完工后运往介休,随后在新城公园广场正式举行落成仪式。”
  “张老终于要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了!”欧阳宁明说。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吕国俊 南丽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