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育(三) 我国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育的模式

 萨拉丁123 2017-06-21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本土实践是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内涵。其中包含中西方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比较和互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本土化、职业化之间的关系处理,社会工作的专业体制的成长与原体制中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制度的融合与互动,以及社会工作理论与本土实践的关系处理,等等。


嵌入模式下的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育——以深圳为例
易松国


深圳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主要通过岗位、项目和社区服务中心三种方式嵌入政府体系。岗位的嵌入是在政府原有的服务系统中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由专业社工机构招聘、培训、派驻社会工作者并对其服务进行管理。目前,深圳的社会工作服务嵌入到民政、教育、医疗卫生、残障、青少年(团委)、司法、禁毒、综治、信访以及社区等10 多个服务领域,764 个社工点,1800 多个社会工作岗位。项目的嵌入是在政府系统内设置项目,由社工机构安排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比如说,在司法系统设置禁毒服务项目; 在残障系统设置残疾人康复项目。目前,深圳的社会工作项目多达230 个,参与项目的社会工作者600 多人。从2010 年开始,深圳在全市每个社区(工作站)设立社区服务中心, 由社工机构开展社区综合服务。每个社区配备4 名社会工作者,2 名服务助理。到2016 年底,深圳已经实现了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每个社区都有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668 家,专业社会工作者将近2700人,服务助理1300 多人。

嵌入方式的多样性为深圳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大量空间,促进了深圳社会工作人才的快速增长。2007 年深圳市开始社会工作试点时从业社工只有37人,而截止到2016 年底,深圳的社会工作行业从业人员达到了7083 人,其中机构负责人、行政管理及辅助人员1145 人,社工5938 人。

深圳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三种嵌入方式各有利弊。岗位嵌入的优点是容易操作,融入现有系统的程度较深;缺点是社会工作者独自开展工作,缺乏团队支持,且职责界限难以划分,易受行政干预并出现社工行政化现象。项目嵌入的优点是服务目标和任务比较明确,有团队支持,专业性和独立性较强;缺点是来自于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支持比较有限。与项目嵌入相比,社区服务中心不仅目标和任务明确,有团队支持并保证一定程度的专业性, 而且能够得到政府及社区在经费及活动等方面的支持。比如说,深圳近几年推行的民生微实事项目,每个社区每年200 万-300 万元经费, 其中相当一部分经费进入了社区服务中心,增加了社区服务中心所开展的活动及运营经费。社区服务中心的问题是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不容易理顺,服务内容较多且边界不清,容易出现活动化及行政化倾向。

面对嵌入式发展模式下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对策具有价值和操作性。

改善嵌入方式。一是优化嵌入方式。对现有社会工作岗位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撤销纯行政化岗位。增强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专业性, 并理顺中心与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二是丰富嵌入方式。在现有的岗位、项目及社区服务中心三种模式基础上增加企业嵌入方式,即由企业(或单位)独自出资或与政府共同出资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这种方式在深圳已经存在多年,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有待于提高。

培育本地人才。深圳的社会工作人才大部分来源于其他地区,包括遥远的东北和西北。但近年来,由于各地社会工作发展对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以及深圳生活成本的提高,深圳对内陆社会工作人才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而社会工作者流动率和流失率却比较高。未来深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会日益突出。因此,深圳需要培养本地社会工作人才。一是增加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及招生人数;二是培训非专业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三是建立社工员制度,培养更多的社工助理,并最终培训为本土社会工作者。

推进职业化建设。深圳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相比于其他地区来说比较好,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评价体系和晋升制度依然没有建立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和人才流失。深圳需要尽快建立起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评价体系以及职级和薪酬晋升制度。



内生模式下的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育——以上海为例
顾东辉


内生议题是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培育的发源。具体而言就是,上海社会工作的需求评估关注自身先发议题;其方案策划注重自主原创设计;其计划推行坚持自省专业运作;其评估总结实现自我多重增能。针对内生问题,依托本地主体,坚守专业内涵,是其重要特征。

本地主体是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载体。一是社会组织。单位内生型、政府委托型、民间自主型等实务组织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市社工协会等管理类机构是不可或缺的枢纽组织,支持性机构则开展培训、策划、督导、评估等事务。二是党政部门。其是政策制度的设计者、服务项目的购买者和服务质量的监督者。三是教师群体。其以团队方式参与制度设计;以个人身份担任协会领导,参与机构的理事会、干事会或督导团; 以团队或个人方式承接委托服务或开办机构。社、政、学联动是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培育的重要特色。

专业内涵是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追求。在职普通培训方面, 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多个委办局,每年岗位培训社会工作人员上万人次; 市、区社工协会也纷纷开展在职教育。在高级人才培养方面,上海2012 年启动了高层次项目,通过开展职业规划、专业培训等能力建设活动,培养高级的社工、督导和管理者。在本地督导方面,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或者担任机构督导和专家顾问,或者直接指导实务。随着市、区层面督导培训的完成,一批社工已成为督导。同时,同辈督导也已成为上海社会工作的重要策略。

但目前,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实践具有准专业性特征,具体表现在:理论体系外来、本土特性显得薄弱;正规训练已具、教育质量还要提高;伦理守则初建、工作规范应当完善;特殊权威不足,工作技术必须提升;各类组织出现、特有文化正在形成;多方已有关注、社会认同尚需提高。

可见,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已具有专业的维度框架,其中具有组织文化需要正规训练 两个维度相对较好。但是,无论其在外来社会工作本土化方面的培育, 还是其在本土助人经验规范化方面的实践,都有较大改善空间,准专业性是上海社会工作内生式发展中人才培育的阶段定位。

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准专业性大致有如下原因:一是人才权能不强。具体表现在人数不多且占人口比例低、高质量者较少、离职情况不少等方面。二是实务机构权能不强。截至2015 年底,从事社会工作的机构只有147 家,超过20 名员工的机构不多。而且,其私立性和自控性不足,战斗力一般。三是高校教师专业水准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上海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总体实力较强,但是对外来社会工作本土化、本土助人经验规范化的实践与研究不多,可供分享的经验也较少。四是存在不利外在因素。如领导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完善、资源投入不丰富等。参照SWOT架构, 如果在SW 之间加入,在OT 之间加入,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应该属于一种人中境平格局。

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有其理想架构。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其人才培育应该参照具有理论系统,需要正规训练,拥有价值伦理,体现特殊权威,具有自我组织,得到社会认可的专业维度进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应该参照专业维度,锤炼外来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助人服务规范化的本领。

以此为比照,内生发展模式下的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应寻求以下改善路径:一是进行主体增能。社工机构要优化业务、事务和财务,党政部门要在干部培训中加大社会工作培训,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要兼顾教学、服务和研究,社会工作界要融入地区大局,进行跨界合作。二是推动场境优化。要切实贯彻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的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原则,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财力支持,鼓励多方资金加入,加大社工机构培育,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



项目推动下的在地社会工作人才培育——以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承接的三区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为例
向 荣


云南三区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三区计划)从2013 年开始启动,至今已经实施4 个年头。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云南连心)连续4 年承接了三区计划, 探索了协同三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方面的有效路径。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较少有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若有也极少有人愿意扎根在农村民族地区工作。因此,三区计划多从其他专业毕业返乡的大学生中进行招聘。近年来,青年人返乡创业就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三区计划正好与此形成对接。从云南连心这几年的经验来看,在地青年人在语言、文化、政策了解和市场信息把握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只要通过一定程度的培训和在职训练,完全可以转化成合格的乡村社会工作者。

云南连心在昆明市的流动人口社区建立了社会工作实训基地。三区计划要培养的在地社会工作者在正式上岗前,需要到该基地进行为期1-2 个月的跟班学习。待初步学成后返回三区社工站点, 在督导带领和协助下,边做服务边进行反思学习,逐步提升专业能力。在三区计划持续支持下,机构提供在地社会工作者每年1-2 次外出参访学习的机会,并定期举办三区工作研讨交流会,促进在地社会工作者能力的持续提升。

经过1-2 年的培养,在地社会工作者基本能够掌握社会工作服务及机构运营的方法。在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支持下,云南连心将协助在地社工团队成立区县级社工机构,从单一服务向社工创业转型,推动完成在地化社会工作人才与组织培育使命升级。初创的社工机构都需要3-5 年的成长周期才能逐渐走向独立运营。基于此,云南连心在协助在地社会工作者团队进行机构的独立注册后,还将继续从专业督导、资源链接、联合筹款及机构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跟进支持,直至在地机构实现独立运营。

虽然像云南连心这样的模式在三区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组织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必须面对包括人才培养速度慢,远远无法满足大量农村少数民族社区社会服务需求;地方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投入不足,无法形成规模化复制等方面的困难与挑战。笔者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加大人才储备。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一方面鼓励高校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收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时降低招生入学门槛,使更多三区孩子有机会接受社会工作本科、研究生教育;二是支持高校或具有教育培训资质的机构,结合三区计划探索的成熟经验及其他少数民族农村社区工作经验, 研发少数民族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实务训练课程,通过政府购买或基金会资助等方式打造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社会工作者及督导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是增强人才激励。出台地方性的人才认定办法,使三区 从事社会工作但又无法考取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者获得专业身份,并制定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社会工作者创业就业纳入政府支持双创的优惠政策范畴,给予独立注册的社工机构一次性3-5 万元的奖励,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创业热情,吸收更多返乡青年从事社会工作服务。推动各级政府加大福彩公益金投入三区计划作为配套资金,紧扣困境儿童及精准扶贫等热点议题,鼓励基金会和企业捐赠,扩大三区 计划资金池,吸引更多三区在地社会工作人才和组织,使更多边疆民族地区受益。

最后是致力于经验的提炼推广, 经过三区丰富的实践,社会工作在三留守人员服务、助力精准扶贫的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社区协商治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形成了可规模化复制的成熟产品,应借助民政部或各省三区计划培训的契机,大力推广可复制的产品经验。


来源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编辑:张燕
     设计:谢霄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稿平台:http://tg.

新浪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分享是一种美德,请将本文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