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近期近距离研究华为、美的、联想、小米、特斯拉、乐视等公司,特别是任正非的战略思想,希望从企业和企业家的实践中提炼出商业的本质,有了一个《掌柜十论》《掌柜五角星》的理论框架,将陆续和大家分享。时间有限,呈现内容比较简单,不做烦琐的铺陈,但仔细体会一定都是干货,希望对读者们有帮助。 最近很多公司和团队探讨传播的问题。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结合战略、市场、品牌、公关的交叉点,不言而喻,对于企业的外部形象,特别是大公司的品牌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公司常用的做法无非是media和event两类,一方面希望传递自己的声音,一方面做活动邀请参与。有时候会邀请意见领袖只言片语的发声,但由于缺少系统性往往被公众解读为“背书”。好像传播难题,常规动作都效果有限,而且似乎都有点抓不到本质和要点的感觉。 这里掌柜要分享的是《掌柜十论》中的《传播论》。由于这个比较迫切,第一个抛出来,希望最先帮助企业和企业家。《传播论》:核心关键词是“管理预期”,在掌柜看来,传播主要的工作是对预期的管理,以达到辩证塑造用户及公众认知的目的。 比如:华为对传播方面的保守,现在看起来好的一面很明显,就是永远超出公众的预期,进而增加美誉度。任正非在多次内部讲话中,往往在辉煌的时候喊出“冬天”,在挑战中看到“春天”的希望,这就是一种领导者管理预期的行为。而华为的进步和成功,实际上没有任何神秘的秘诀,和所有企业一样,都是九死一生,跌倒了爬起来。这里推荐田涛老师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里面有很多精彩描述。 再比如:小米和乐视的公关挑战,主要是由于过度拉升公众预期带来的。当然,小米是有实业基本面支撑的,只是短时间内的公关挑战。但乐视基本上就是灭顶之灾。记得去年乐视高层邀请我吃饭的时候,我就曾经很直接的批判说——乐视不断拉高预期,可能会有传播黑天鹅。但那个时候乐视如日中天,好像对方也没有听进去。 再对比一个例子:就是特斯拉和亚马逊。特斯拉在产能、产品、技术都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很好的掌控了用户的预期,所以没有太大的黑天鹅。而且在周掌柜战略咨询团队稍后发表研究特斯拉的文章中会披露,他们不断通过“加速度”和“电池续航”技术提升的预期来论证技术的可靠性,也是塑造预期。而亚马逊的贝索斯更是通过对预期的掌控,在漫长十多年的亏损中让华尔街一直明确支持。也可以说,资本市场和公众都很聪明,他们能分辨出事物的好坏,但分辨不出来预期的对错。因为预期很主观,他们需要看客观的企业和企业家的态度,管理预期是基本面之外,企业唯一能做的事情。 说到这,再重复一下“传播论”的核心观点:管理传播效果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预期。既不能通过领导者不断的拉高、对抗、反驳来扰乱公众预期,又不能坐以待毙的任凭意见领袖塑造公众对企业的预期。既不能害怕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因为这也是降低预期的好事,也不能任凭大家批判,形成了拉升预期的核心障碍。同时,也不能把公众对企业的预期绑定在某个领导人身上,这是高度不可控的。 管理预期的主要战略工具是“传播IP”。这个词也是周掌柜团队发明的,再解释一下:传播IP——企业传递战略的关键词,形象而宏观的描绘要传播思想的本质,并且对企业具备资产价值。很多企业的传播都是以选题为主的,但是传播需要repeat、repeat、repeat,不断重复!所以传播IP就是要不断重复的那个词,慢慢的和企业形成强关联,形成传播资产。但是这个“传播IP”起名字的时候很有学问,有点商标的色彩,不能俗,也不能突兀,要以传播和价值沉淀为目的。 而管理预期的行动工具有四种:inform、listen、involve和lead,也就是告知、倾听、邀请参与、领导。四种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场景针对不同的stakeholders(利益相关人)会起到不同作用,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可见,传统品牌公关media和event既没有根据stakeholder来差异化,也没有看到本质和辩证关系,这也是大部分无效的原因。 归根结底,资本市场认知、公众认知都是可以塑造的,这需要企业和企业家,乃至市场部有非常好管理预期的技巧。 成功的企业传播不是什么事儿都做的完美,往往是所有事情都超越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