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五日,原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被杀的原因,近四百年来一直是个悬谜。明朝灭亡到清朝中叶,大抵有“通敌说”、“报仇说”、“冤杀说”,至153年后的清朝乾隆中期,又有“误杀说”、“中计说”,而袁崇焕故里却一直流传着“风水说”,但又不见于正史典籍。究竟袁崇焕死于何种原因,长期以来显得扑朔迷离,隐秘莫测,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明思宗朱由检17岁登基,从他开始时所处理的许多大小政事看,他是个有一定知识的人,自小经筵师讲教,文墨智能远胜其兄朱由校。他诛杀了魏忠贤,清理了一批逆党,起用了许多贤才。这些均被当作了不起的大事,有“英明果断”之誉。中国历史上施用“反间计”及诬陷忠良通敌者不乏先例,但中不中计,确可判断国君的贤愚。崇祯帝中计,虽不排除这个刚愎自用的君主用人多疑,正如《明史述评》所说,“无知人之识”:但查查袁崇焕投身辽战几年的光荣历史,看看眼下千里赴难,出生入死的表现,戳穿“反间计”是不难做到的。总的看来,崇祯帝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庸之君”,此计应不是磔杀袁崇焕的主要因素。 但是什么因素让崇祯非杀袁崇焕不可呢?究其原因,应是崇祯帝所说的“专恃欺隐”,但袁崇焕隐藏了些什么深藏不露的秘密?又为何让崇祯忌讳莫深、寝食不安,必欲置之于死地呢? 我想应该是因为他的名字,当年朱元璋推翻元朝而得到天下,才有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来改名叫朱元璋,朱谐音“诛”意思就是把自己比作诛灭元朝的利器。古人都十分迷信,有了太祖的这个典故,崇祯对这些迷信的说法也深信不疑。而袁崇焕,姓袁而谐音“元”,名字叫崇焕,崇为崇祯,崇焕的意思不就是要把崇祯换掉?这好像就意味着袁(元)要顶替崇祯,大明气数将尽。这对于崇祯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心病,让他寝食难安。 如此这般,袁崇焕阴谋与阳谋都“证据确凿”,他不仅“通敌叛国”而且要颠覆大明江山社稷取而代之,这是“滔天大罪,祸心深不可测”,崇祯帝自然咬牙切齿,恨声不绝,即使将袁崇焕千刀万剐也难解其心头之恨。真可谓迷信误国,自毁长城,到头来断送了明朝江山,崇祯帝也落了个自缢身亡的下场。 |
|
来自: 昵称VChmUhmv > 《秤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