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慢慢的我疼 2017-06-21


当下的社会,六零后的一代人成了看孩子的一支主力大军。六零后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八零后,五十多岁的年纪正是看孙子的大好时机。但是看孩子归看孩子,看孩子当中不得不说这支童靴君的负担是重、还是不重。

都说对待孩子都是隔辈亲,的确如此。每当看到孙子孙女一丁点的意外,做爷爷、奶奶的往往比自己的爸妈都要紧张、都上心,还担心,唯恐一点过失都会后悔好几天。真是拿着这一辈孩子含在嘴里,捧在手里,恐怕磕着碰着。

但是在看孩子的时候问题又出来了,往往在孩子跌倒、摔倒的时候,很多的年轻家长不问孩子磕碰的严不严重都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别管时间长短都是很有耐心的看着孩子大声的哭闹就是不去扶起来。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一定要养成孩子的独立性格,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千万不能去扶起来。一旦一次扶起来,那么以后再跌倒的时候,再想让他(她)在自己起来恐怕就难了。所以要养成让他们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培养一个独立的良好性格和行为,不依靠别人,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动手。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想应该不是这么回事、或是不全是这么回事。往往我们在看到国外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很狠心的。比如俄罗斯、小日本的,大冬天的寒冬腊月里都是领着三四岁,甚至是两三岁的孩子扔在冰窟里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耐力精神,冻其骨、劳其身、饿其志、硬其心。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独立面对一些社会问题,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从容的面对一切。但事情往往也有相反的一面,社会环境不同、生活品味不同,教育方式不同,都不会有一个可以复制的模式是一样的。教育孩子只能是面向大众化,根据现时代社会国情,和世界大环境,逐渐让孩子适应社会,让社会这所敞开式的、多样化的模式来逐步完善孩子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全面照搬国外的模式。话说回来了,国外的还羡慕我们的亲情教育呢,只是国情不一样,国内外的教育方式不同罢了。

一次在植物园晨练,一位奶奶看到孙子拿着杯子想打开盖喝水,老一会打不开。随即忙的接过来拧开杯子盖,让孙子喝水。这时旁边一位老者说道“你让他自己打开就是,又不是急着喝水,况且孩子基本上找到开启杯盖的途径了,你却接过来打开了,这样是不对的”。确实看到这儿也感觉哪儿有些不对头,但是当事者迷,不说的话根本不会顾及这点环节,这就是国人疼爱孩子的一种固性模式,习惯了不能看着孩子着急的心里所致。其实现代来说教育孩子就不能固定教育模式,要多方面引导孩子多方面接受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多和孩子接触,多领孩子爬山涉水,多和孩子做些亲子游戏,以此扩展孩子的视野和思路,在玩的当中让孩子领悟大自然的魅力,换发思维,锻炼思维、开发智力。

年轻人教育孩子和老年人教育孩子肯定有着不可相同的模式。六十年代经过的环境大都是独生子女,也是六零后独有的一代模式。六零后不是保守的一代人,他们和五零后、七零后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六零后一代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的一代人,在看待问题、周边环境认知、待人接物、社交发挥都有着不同于一代人的优缺点明显不同。从他们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来说并不落后和过时,但是对待孩子的感情一方面却是要谨慎的需多,也是特有的年代、特有的环境造成的。因六零后是独生子女的领导大军,七零后几乎都是两个孩子了。既是七零后原先一个孩子的正好赶上放开二胎的大门,他们还都能赶上了这趟迟来的慢车,再要一个孩子。但六零后是铁定的是不能再要了,所以他们在看待孙子的教育上也有着不同的心情割舍。

三岁之前的孩子,应该来说还是让他们在这个幼小的心灵当中以无忧无虑的快乐环境生活为佳,并不见得非得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多大的认知和识别能力,非得让他们养成一个独立的性格。说白了,孩子的性格和各方面的先天条件,大都是遗传父母的基因较多,在没有认知的能力前提下,想强迫让他(她)们接受一些大人认为该接受的事情,并不见得能够起到真实的效果。跌倒了当然是想让他自己爬起来最好。但事情还得两方面对待,当时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你不能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而放弃了亲情的关怀,两不可失。看见摔倒了,要慢慢的引导他(她)怎么去面对,怎样做事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一口吃个大胖子是不现实的,但吃胖了,想让减肥也是很困难的。(这里所说的吃胖,就是不能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扭曲,一定要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认识到这件事该怎么做)

快乐、快乐、再快乐,是三岁之前孩子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要有的一个快乐环境。不能把生活里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涩,一股脑的添加里去。能接受的,但不一定能消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