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0张无人认领的老照片,说不定其中就有你

 死了都要爱mtpp 2017-06-21

↑↑↑

没人想得到,被年轻人不屑的大妈大爷游客照最近被网友挖掘悄然走红,就连一向高冷的蝉主看到这些老照片,了解它们背后故事竟然也产生起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因为天安门前有上千张游客旧照片无人认领,媒体们正在帮忙寻找它们的的主人。

这事得从牵头人说起——第一批天安门摄影师,高源

高源师傅17岁从事摄影行业,到了今年55岁的他已经坚守在天安门前照相38年,至今已拍七十万张照片。

这些照片的重量超过2吨,连起来能绕着天安门广场摆33圈。

一晃38年过去,社会的变动经济改革,现在照相馆人员陆续走了,老师傅就剩下他一个。

每次谈起在天安门广场前为游客摄影留念,高源师傅都很自豪:

在国人面前,这份工作代表了首都

在外国游客面前,我们代表了中国

由他按下快门拍的这些照片年代横跨三十多年,记录了三十多年来天安门游客不同的瞬间。

  

他就在一个固定位置,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但由于游客地址写错无法寄到、或者是着急跟旅行团走来不及取照等原因,至今有上千张照片在他那里无人领取,这成为高源师傅一道解不开的心结。

万一游客觉得这是个念想

也许他们一辈子只来过一次天安门

毕竟这些照片是一段记忆

万一有人找回来,也是个交代

邮寄照片时代照相用过的信封

虽然这些只是他拍过的无数照片中的一部分,但对于照片中的人,这可能代表着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天安门前合影

仪式感十足

七八十年代一般只有出差才有机会来北京,那时家人亲友都会嘱咐,到天安门一定要照张相。

去过北京,不在天安门前拍照留影都不算真正到过北京,那是一种精神信仰。

高源师傅小时第一次和天安门的合影是在1962年,3岁那年为了拍这张照片,一家人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

六十年代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我们向前进……

这首我们自幼就熟背的歌曲,把中国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1966年两姐妹穿着一样颜色的新棉袄、一样颜色的胶底鞋。现在斑驳上的照片还能清晰看到几行大字写着:我们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每个人对天安门都有自己那一份不同的情愫,这些照片朴实无华,但是每一张背后的来历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70年代,人们穿的衣服都一样,除了白衬衫,衣服颜色就是绿、蓝为主。等到80年代,开始流行牛仔裤,喇叭裤。

七十年代

  

那个时候,相机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很稀罕,与天安门的合影就更加难得。

在天安门前合影,是一代代中国人最朴实的愿望,也是最深刻的记忆。

八十年代

1985年一位河南老人陪老父亲来北京看病,还专程跑来天安门合影。

1982年,是计划生育政策出台的第二年。一家子穿戴整齐,父亲戴上手表,母亲给儿子穿上了皮凉鞋在天安门前拍张合照。

  

每张老照片都是一个故事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高源师傅记录普通人生活的故事也反应着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的变化。高源师傅说,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了。

今年三月3名布依族妇女来到天安门,将鞋子、衣服一件件换好后整齐站好,拍照的整个过程显得很庄重。

  

每一张照片都是普通中国老百姓在心中与天安门的情结。

三十多年来,高源师傅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在他留存的几千张照片中夫妻合影照比较常见。

  

拘谨二人组

热情洋溢夫妻组

有年轻夫妇带着记录他们恋爱过程的照片来到天安门前合影,

  

也有新人在天安门前拍婚纱照,

  

让人动容的是为了纪念结婚50年,来自云南的老夫妻手捧老式结婚证在天安门前合影。

  

这些照片背后都隐藏着小人物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张游客照,有些还包含着那些游客的心愿。

其中就包含了一些朴素无华的心愿,一位南方农村人专程从老家带了一套蓑衣到天安门前合照。

  

照片中,不同的人物面孔,体现了各具色彩的不同人生。

也有意义深远的照片,安静的诉说故事:

特别有意思的一张照片是,一位拾荒流浪者到天安门广场找高源师傅拍照,每次都会自己带上一张白纸,然后在上面写着日期某年某月某日,再用胶带粘在自己的衣服上。

给钱时都是兜出一角的硬币和皱巴巴的纸币,但就算再没钱每年来到天安门也得照一张相。

很多带着期待和兴奋人远道而来只为了看一眼天安门,这不仅是一座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建筑,还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坐标,在那里他们能看到的是一种叫做信念和希望的东西。

  

在高源师傅拍摄的照片中,退伍老兵和战友情也是常见的主题。

1965年年轻女兵,在指导员带领下在天安门前合影。

  

时隔50多年后她们相约再次来到天安门前,15个人都按以往的位置拍照。

还是同一个地方,还是那一帮人,只是从小姑娘变成了老奶奶。看照片让人感叹恍如昨日,虽时光飞逝,但真情永存。

  

一名抗战老兵坐着轮椅,佩戴着荣誉军功章到天安门前照相留念,年代感十足。

  

老战友

  

同学情

  

天安门前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现在时代变迁,来天安门广场的游客大多会都会自带相机,一只自拍杆随时随地都能拍照,而且照片打印也越来越方便。

所以高源师傅这份工作在外人眼里也变得不合时宜。

  

每次当别人问及高源师傅为什么现在还保留着这么多“废片”,他也总是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

是啊,现在这些照片是不值钱了

但讲起每张照片背后故事时,高师傅激动的神情透露出对这些照片满满的热爱。他说每次看到之前拍下的照片,他都会很感动,这份执着和坚持让他决定干到退休。

  

在他的家里,珍藏了70多台用过的相机,这是他的荣耀。

  

对于高源师傅每天守候在天安门前不同,他觉得游客难得到达北京一趟,专程在天安门前拍照是很难得的事情,他说:

也许游客一辈子只来过一次天安门

对他们来说,照片意义很大

他希望能找到当初的游客,把照片送还给他们,自己也好有个交代。那些还无人认领的照片,他会一直留下去,仅今年未被游客领走的照片就有几百张。

部分未领取的照片

  

  

  

  

一位今年80多岁的阿姨通过网络看到自己和老伴、女儿七几年时候的照片,立马给高源师傅打电话不停地说感谢,还讲起自己当时的故事。

这就是高源师傅保留照片最大的意义,他表示如果游客还想来北京,他免费再给他们拍一张留念。高源师傅希望通过多方渠道发布消息,引起更多人关注,帮他找寻这些照片的主人。

  

高源师傅高源让女儿在微博上寻人领照

高源师傅说的一段拍摄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位叫霍元德的年近七十老人,年轻时当过民兵排长,坐着十二个小时的长途火车,买的还是站票。

来天安门广场那天下着雨,他从行李中缓缓拿出一套整齐的军装穿上,镜头中老兵眼里的庄重是高源师傅永远都忘却不了的。

  

老人刚好出生在1949年10月1日

摄影设备普及化便捷化,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像高源师傅这样每天坚守在天安门前传统摄影的行业已经被很多人看衰。

不过已经在天安门广场坚持38年为游客拍照服务的高源师傅并不这么认为:

虽然现在人们几乎都能自己照相了

但总会像霍明民老人需要我们

所以我必须在这里守着

  

对于高源师傅,他做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按下的不仅是一次快门,这份坚守的背后是满满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每次看到这些承载故事的老照片,都会勾起我对过去时光的回忆,有一种想翻过去照片的冲动。

但要是你觉得上面的照片看得不过瘾,觉得别人的故事没你的出彩,那现在就把你最想毁掉的留念照猛砸过来后台,不要藏在憋着,毕竟没有最糟只有更糟,现在给你话筒说出你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