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非遗:石阡毛龙

 铁血老枪 2017-06-21
石阡毛龙
  据考,舞龙始于汉朝,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曾述及,南宋时的临安,元宵夜晚“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而今,全国民间仍承留之龙常见的有布龙、纸龙、毛龙、草龙、香龙等,形成各类龙灯几十种。
  毛龙为石阡独具的一种较为大型的龙灯品种。据说石阡仡佬、苗、侗等先民,唐宋之前泛称“五溪蛮”或“五陵蛮”,以远祖“盘瓠”为图腾。“盘瓠”的形象为“五色毛犬”,在“龙”这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物上,又增加了“毛”的特征。又说龙出游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固然民间舞龙巍然成风。
  历史演化,习俗相传。石阡毛龙现已成为民间大型灯种,主要流传于汤山、国荣、中坝、甘溪、坪山、白沙和聚凤等地。舞毛龙时,还以“狗龙”或“狮龙”两种造型龙相随。毛龙的形状及特征:蛇的躯干、鳄的大口、虎的王头、鱼鳞鱼尾、鹿角牛眼、鸡翅羊胡、鹰爪虾须。一种龙,似棒槌龙但又更为短小紧凑,龙颈小无鸡尾,龙头龙尾紧紧相连;另一种龙,头大、颈小、身长,龙颈呈“之”字状而向后延伸,此种龙又名“鸡颈龙”。
  毛龙其编扎甚是讲究。先以粗而长的竹蔑数片扎紧为龙脊,再用蔑条约1.2米长,将剪成鞭炮状的有色纸缠成“火草杆”,两端扎在龙脊上,形成一个连接圈。数圈紧连成为龙身,看上去全身皆毛。有红、黄、青、蓝、紫色等。龙脊每隔两米固定一木棒“灯把”,用以支撑和舞动龙体。一个灯把为一栋,从龙头至龙尾有7栋、9栋、11栋、13栋不等,总长约15至25米。龙体内系若干活动八方彩色灯球,用以装饰和照明,远观龙身丰实美观。尤其是晚间玩舞,龙体被内置八方灯照得通体色彩斑斓,鲜亮明洁。舞动起来,灯球上下翻滚,似蛟龙于夜空中腾闪跃动,令观众眼花缭乱,惊叹为艳。
  毛龙的舞法一般为“单龙戏珠”或“二龙抢宝”。以龙宝带领龙头而牵动龙身,作上步左右翻滚状,头上尾下不停连动成为“滚子”。表演形式可达十余种。有舞宝人弯腰舞逗,使龙宝及龙头贴近地面“天鹅抱蛋”;有舞宝人突然骑至一人肩上,随即向后倾倒,双脚夹住其人颈部,头朝下舞宝引龙“倒挂金钩”;有舞宝人与舞龙头人背靠背、头枕肩、仰面舞动,每栋组合不停舞动“犀牛望月”;有龙身舞上桌子后将龙裹在中心,然后又闪开“螺蛳旋顶”等。在舞龙灯时一般都要配放黄烟,锣鼓喧天,场面甚是壮观。
  如今,舞毛龙已成为石阡民间一种大型文化活动,其毛龙的编扎技术更加精致,舞毛龙的形式多姿多彩。时逢春节或重大吉庆活动,石阡的毛龙是一道最独特的风景。
  经申报,2006年石阡毛龙已被国务院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