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气一元论+中医整体观的基本原理:气为一元+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17-06-21

气一元论 

所属类别 :
其他

气的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学说,渗透并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由于气的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气一元论

  • 基本内涵

    物质哲学概念

 
  • 应    用

    中医学

  • 基本概念

    气也,象形

折叠编辑本段学说

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而又有关键,心气也,心与气对,心与气相应相感。粗心有粗气,冷心有冷气,细微心有细微气,而浊气能令心浊,躁气能令心躁。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折叠气的概念的形成

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

气也,象形。"可见,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精气学说是气的学说的早期概念。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时期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领域的时代。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东汉时期,以王充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气学说"。《论衡·谈天》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万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同时代的《难经》也相应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其后,唐宋明清的哲学家几乎言必称气,例如,宋代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折叠气的哲学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基本概念:气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与物是一个统一体,由于其极其细微,故谓之"无形",但并非气不存在,只不过肉眼难辨而已。气的存在,可通过其运动变化及其产生的物质而表现出来。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其泛义,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均可称之为气。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内涵

折叠气是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气(精气)是物质,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易·系辞上》说:"精

气为物"。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在于物质世界中

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折叠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中医学称之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因有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气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诸如,天地上下、东西南北之空间,春夏秋冬、昼夜晨昏之时间等等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古代哲学称为"体用",即本体和作用,"体"是气,气为物质存在;"用"是事物运动。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说:"天下之用,皆其有者,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一切运动都由气(物质)产生,通过其作用即运动而知气(物质)的客观存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折叠编辑本段气的变化

气的变化,称为"气化"。气化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天地万物的变化及其规律皆由气化。与"气化"相对,有"形化",指气化而生万物之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二程遗书·第五》说:"万物之始皆气化;即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世界万物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气化的结果,由气化产生形体,形体消亡灭散而复归于气。

折叠编辑本段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简称气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中医学用以说明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其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无素),其三,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关尹子·二柱》说:"先想乎一元之气,具乎一物。"宇宙开始形成时,天地不分,浑然一气,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万物。人体始生,源于父母之精气,合而成形,产生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全面汲取并应用"精气学说"的理论,以气为总纲,根据气的分布部位、功能作用的不同,命名了八十余种气,用"气一元论"统一说明自然现象、生理活动、精神意识、病理变化、临床诊断、针药治疗、养生保健等,从而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根源。

折叠编辑本段气学中医应用

气的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中医学全面、系统地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家气的学说,阐述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防治与康复等。

折叠中医学气的含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因此,中医学注重气一元论,即强调气的物质性,其体为物质,其用为功能。由于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人们通过气的功能活动和运动变化,才能感知其客观存在,因此,气就具有物质和功能的双重属性,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功能。

中医学所谓的气,统一在气的本质是物质性的前提和基础上,由于气包含着不同的物质形态,其生成、分布、功能等因之各异,具有多样性,而命名为多种名称:其一,自然之气,如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其二,人体之气,如元气、精气、神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五脏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其三,病邪之气,如六淫之气、疠气、恶 气、毒气等;其四,食药之气,如寒、热、温、凉四气等。人体之气,是指在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其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折叠气是生命的本质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是说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气,谓之"先天之气"。气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设或人体一刻无气、七日绝谷,则生命危殆。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长,气衰则老,气散则死。

折叠气的运动变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中医学将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升降、出入、动静、聚散等。以气的运动升降出入而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的升降出入,在自然界,体现于天地之气的运动,有生、长、化、收、藏的季节更迭变化;要人体,则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而体现出来,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以气的运动动静而言,《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天地运行由乎气之动静,"动而不息",气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而守位"气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动静相召",天地之气相感;"上下相临",五行之应天干,自东而西而右迁运行;地气之应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复始。如是,则天地之气动静相感,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而万物之情,变化之机可见。以气的运动聚散而言,明代王廷相《慎言·乾运》说:"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大气论》说:"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唯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的运动变化,气散则无形,气聚则有形。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就是气之聚散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过程。气的运动的动态平衡,则表现为生理状态;气的运动失衡,则表现为病理状态。

中医学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化"概念,具体应用于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称为"气化"。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狭义是指精、气、血、津液各种生命物质的新

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人体生命活动以脏腑功能活动为核心,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因此,用现代语言表述,气化过程就是脏腑功能活动过程、物质转化和能量、信息转化过程。

气的运行变化不息,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气的运动变化停止,则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折叠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学用气一元论的思维来认识疾病变化。使人体导致疾病的原因重称为"邪气"。病理变化则是人体之气的

失常,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的生成和运动失常有关。气的生成不足,发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机郁滞)、气逆(气机上逆)、气陷(气机下陷)、气闭(气外出受阻而闭厥)、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此外,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失常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所在。

折叠诊治疾病要在于气

气在诊断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望闻问切"四诊无一与气有关。望诊重在"神、色、形、态"。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其高级生命活动形式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称"神气"。神气存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故"得神则昌,失神则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诊察精明(目)、皮肤之五色变化可以了解内脏盛衰、气血虚实、邪气深浅、病情轻重。切脉是中医学独特诊法,通用的诊脉部位为寸口,又称"气口",主要反应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素问·疏五过论》说:"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扶正祛邪、正治反治协调阴阳、调理脏腑等为中医学重要沼则。扶正即扶助正气,祛邪即祛除邪气。正治反治、协调阴阳、调理脏腑等之目的和方法皆为"疏气令调","使其气和"。针刺、按摩、推拿等为中医学重要的适宜技术,皆以"得气"、"行气"为法,调整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目的。

折叠养生防病在于调气

中医学的养生防病重视精、气、神,谓之人身"三宝"。《脾胃论·省言箴》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故调气在养生防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调气作为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包括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起居有时、饮食有常、不妄作劳等具体方法,调其气和,方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

(二)气的医学含义

中医学以气一元论为其宇宙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必然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的特点。中医学在阐述生命运动的规律时,往往是抽象的哲学概念和具体的科学概念并用,注重整体生理功能的研究而忽视人体内部结构的探讨,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模糊性。

中医学的气具有抽象的哲学范畴和具体的科学概念双重意义。在中医学气一元论中,气作为哲学范畴的含义已如上述。作为医学科学中具体的科学的物质概念,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气一元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体系,其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在此,仅就其中与中医学关系密切者简介如下。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又称天地、天下、太虚、寰宇、乾坤、宇空等等。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总之,气是阴阳矛盾统一体。阴阳为固有的两种对立要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张子正蒙注·卷一》)。阴阳矛盾对立形成了气的永恒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动静统一是气的运动性质。气化运动是动与静的统一,聚散统一则是气的存在形式。散而归于太虚,是气的无形本体;聚而为庶物之生,是气的有形作用。聚暂而散久,聚散在质和量上均统一于气,聚散统一揭示了宇宙万物气的统一性。阴阳统一揭示了气的内在性质,动静统一描述了气的存在状况,而聚散统一则规定着气的存在形式。

(三)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人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精辟地论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回答了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如果说,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并不为过。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过程,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是说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故曰:“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这类气化运动,并从中获取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而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其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

(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气贵于和,又喜宣通。故曰:“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素问·生气通天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灵枢·脉度》),“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金匮钩玄·卷一·六郁》)。凡疾病之表里虚实,顺逆缓急,无不因气所致,所谓“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故“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景岳全书·诸气》)。因此,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

(三)指导诊断和治疗

1.诊断方面:中医诊断学中,四诊无一不与气密切相关。“有诸内者形诸外”(《丹溪心法》),审察五脏之病形,可知真气之虚实。因此,正气的盛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志、脉象等方面表现出来。其中以神志和脉象尤为重要。神气的存亡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故曰:“神者,正气也”(《四诊抉微》)。“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大虚,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故望气色又可知内脏之盛衰、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

2.治疗方面: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双方的矛盾斗争,正气在发病上居主导地位。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治疗的基则不外乎扶正和祛邪。祛邪为了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治疗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气,令其和平。气得其和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治气贵在于“调”,这里的“调”,是调和之意,不仅仅是用理气药来调畅气机,而是指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来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使机体重新建立阴阳气血升降出人的动态平衡,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气一元论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判断疾病的预后

应用气一元论,从形气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和预后,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形以寓气,气以充形,“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素问·玉机真脏论》)。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素问·三部九候论》)。所以,元气是疾病顺逆的根本。

中医学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强调望神色以决死生。“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冲明论》),“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以合于神明也”,“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素问·移精变气论》)。“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脉气主要是胃气,是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素问·方盛衰论》)。说明了脉有胃气的。(综合网络)

中医整体观的基本原理:气为一元

有位哲人谓我:“惟有中医理论自身内在固有并且先进的自然规律才是中医科学最强有力的生长点。任何失去了内在生长点的科学都是绝对不可能继续发展的——无论给予多么丰饶的土壤!”那么,究竟哪些才是中医理论自身内在固有并且先进的“道”?

自《黄帝内经》以降,古今中医文献几数万部,所寓中医理论相关知识概念术语的数量繁杂、内涵多歧。立足于文献学角度进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但其所呈现出来的许多重要概念术语仍将始终处在百家争鸣、见仁见智、各说各理甚至以讹传讹的怪圈之中,所呈现出来的中医理论体系框架无疑仍然将是鱼龙混杂,令人莫衷一是,容易表现出仅仅是“文字搬家”而已。一部《伤寒论》虽注家过百但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始终是千古不解难题,如此,中医理论体系似乎永无完善与成熟之日。

在我看来,古典中医学中基本的或核心的理论知识原本是有限的,如果立足于经典中医的认知思维与方法,以服务于临床为目标,在全面系统梳理、精心提炼的基础上,自上而下,重新构建一种崭新的中医理论体系知识框架,学医者只需掌握这些核心的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概念内涵及其逻辑关系,便可以实现“执简驭繁”,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做到“知常达变”,便可有效的服务临床,即所谓“道在于一”、“大道至简”,又所谓“至道在微,变化无穷”。

我想:中医理论自身内在固有并且先进的“道”首先是整体观认知思维,即中医学认识和把握世界万物和人体健康或疾病状态的基本特点是天人一体、时空一体,通过“言气彰物”,以气之天道统一认识人体之道。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的特色方法,本质上在于“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调理气化恢复人体整体上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后者的切入点则是多种多样的。

1.1 气为一元

中医之“气”,是《黄帝内经》以及后世全部中医理论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从气交、气立、气化、精气、元气、宗气、卫气、阴阳之气、五脏之气、气血津液之气、经络之气,到六气、病气,以及正气与邪气等,其核心在于“气为一元”。

气一元论与阴阳学说和藏象之五行学说等共同构成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基础。只有明确了《黄帝内经》中 “气”的概念和分类及其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观。

1)人之本在于天地合气

先秦时期的先哲们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一切有形之物都来源于气。如《荀子》谓:“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为天下贵也”,《庄子》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北宋张载《正蒙》中指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认为气是一切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现象。

进而认识到:人与环境及其各自要素之间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的生、长、壮、老、已是一个连续的生命过程,一切生命现象都是构成人体之“气”的气化运动的结果。如《黄帝内经》把自然界凡是能发生变化的物质都加以气字,同时以阴阳作为分类,如“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素问·宝命全形论》)。并提出正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感、升降相因,才有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之气的时空变化:“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2)气为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是古人最为重要的理论创新

气为一元,源于《周易》,太极图即寓含此意,据此景象,形成不同的认知视角,如气一分为二而有阴气阳气之分,也可以一分为五而有五脏之气,也可一分为六而有精、气、津、液、血、脉之气,也可以有一分为六而有六经之气化,等等。

中医学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的认识,从生理到病理,从辨证到论治,从中药药性的辨识到中药治病原理等,本质上都是以“气”相关理论为核心,其他概念术语皆是对“气”的进一步细化、分类、分解或发挥。

气一元论,强调的是天人一体、时空一体、人身一小宇宙等认识世界的整体观,是从气本原论或本体论的角度阐明了整个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即由气产生的宇宙万物是由共同的基质构成的,宇宙之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不过是万物之气的变化而已。天地万物俱秉一气,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以同类相从、同声相应、气同则合等方式相感、相应、相化,不仅将人与自然、人之形与神、人之四肢百骸、人之正气与病气等都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中医采用草木药石治病的原理所在。

3)中医理论中有关“气”的分类

根据一身之气的来源、组成、分布、功用等来划分,中医有真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精气、血气、水谷之气、五脏六腑及经络之气等不同。《灵枢·决气》谓“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真气由先天之元气、后天吸入之清气组成。依据真气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在上焦者称宗气,在中焦者称中气,在下焦者称元气;营气是由水谷精微之精华部分化生,运行于经隧或脉中的气,与运行于脉外的卫气相对;一身之气分布于脏腑经络即为脏腑经络之气,脏腑之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来源,此气的状态可以相关脏腑功能的盛衰与否来判断。

如果人体“一元之气”的不足,则称为“气虚”,但《黄帝内经》所言“气虚”的含义有真气虚、宗气虚、脏气虚等不同。如或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又言“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贯心脉而行呼吸”,又或言“气虚形虚”、“形弱气虚”、“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言“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气虚者,寒也”、“身体日减,气虚无精”、“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此外还言“气虚者,肺虚也……余藏皆如此”,由于五脏化气入经脉,阴经经气贯入五脏,且“阴受气于五藏”(《灵枢·终始》),故脏气虚时,藏精起亟不足,阳气则往往有余,此正《素问·方盛衰》所谓:“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后者乃是气虚发热之理。这些“气虚”所指不一,显示除“气为一元”之“一身之气”外,其他所言具体之气则具有层次性,“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中医理论中各种“气”的概念在概念内涵的逻辑上仍有许多争议之处,如对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等“六虚”所指如何,山东孙广仁教授提出:目前的教科书中,此六虚的概念较为混乱,或内涵过大而不确切,或相互包含而有悖于逻辑。如将精虚、血虚、津液不足当作阴虚而将气虚当作阳虚,或硬将阴虚与气虚并称为气阴两虚,将阳虚与气虚并称为阳气亏虚,或将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气津两虚当作阴阳两虚,或将气津两亏当作气阴两虚等等”。

4)气化学说是“气为一元”的理论核心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生于气”,后世医家常把此“气”是指自然界之六气亦或是人体之病气混为一谈。其实,无论外感六淫能够引起人体气化异常外,内伤七情等各种因素都可引起人体之气化异常,气化过度或气化不及,精气神、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紊乱或过胜或不及或障碍,都可导致疾病。

《黄帝内经》强调既要“司外揣内”又要“司内揣外”,通过取类比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此所言六气,皆非病因之气而是病机之气,是人体患病之后邪正交争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疾病状态,是以自然之六气比类人体之病象,前人据此建立了气化论的疾病观,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一样,气化正常则为生理异常则为病理,并且都具有《素问·五常政大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等特点。

中医养生之道还是治病之道都要“各从其气化也,其理仍在于“气为一元”。《素问·六微旨大论》开篇即有:“夫子数言谨奉天道……天之道可得闻乎?……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更有谓:“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细致的揭示了生命之气升降出入的基本规律。

气的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所不同的只是“有德有化,有用有变”、“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同一层次的气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通应,相互影响。同为一气,其异常的盛衰变化又可以导致疾病,而为“病气”。故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强调的是气盛或气机郁滞皆易化火,“气不足便是寒”则强调的是气虚(包括阴气和阳气两端)则阳气不达之处必有寒气产生。

5)以“气为一元”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以“气”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通常依据气化理论。如《伤寒论》所言乃六经气化,藏象学说所讲乃脏腑气化。金元刘完素以气化立论,倡导五运主病和六气主病乃重视“玄府”和水火升降说,李东垣以脾胃为人体气化之中枢立论的同时还重视风木肝气在气化调节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朱丹溪从“万物同此一气”领悟到“故气开亦开,气浮亦浮,气降亦降,气沉亦沉,人与天地,同一橐龠”而有气血痰郁诸论,明代孙一奎把气化的动力归结为人身命门所藏之原气,张景岳发出“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的感叹,黄元御把“一气周流”、“气郁为病”作为六经气化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特征,缪希雍临证重视气机升降而有降气以降火等法,叶天士娴熟应用脾升胃降等脏腑气化理论于临床,以上诸贤皆能独窥医理,用之于临床皆能效验。

2、以“气为一元”为核心辨证论治的切入点多种多样

古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在我看来,其间的差异在于切入点不同,尽管切入点可以不同,但之后都要回到气为一元之整体观则为相同。

中医整体观的基本原理:气为一元 - 守望中医 - 叶放

 

2.1以“气分阴阳”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

1)阴阳概念的形成

《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极为派生万物的本原,气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生化四季,而万物生。阴阳和合之象乃为一元之气。《灵枢·阴阳系日月》曰:“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一元之气分为阴阳二气,是采用两分法认识人体之气的属性,是古今中医认识宇宙和人体并将之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最多的一种思维方法,阴阳与气的关系是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既然气分为二则为阴阳,当然也可以为寒热或虚实,若按气在人体所处的位置而言,则可以分为表里。所以有人提出:“阳或阴,仅是说明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自身没有具体的结构和功能”

2)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人体之气的气化,首先是阴阳二气之间的矛盾运动,着眼于探讨对立双方的动态变化规律,既包含了形式逻辑又体现了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包括《道德经》在内,这种思维方法在古代东方文化中广泛应用,张景岳提出首辨阴阳两纲,再辨寒热虚实表里六纲,即寓此意。《伤寒论》的八纲辨证即是对《黄帝内经》阴阳学说上升到逻辑思维的形式,将理论与临床结合,确定了八纲辨证的规范和六经气化理论的具体应用程式。

阴气与阳气共同成为人体之一气。由于人体之“气”又可细化分类为多个层次的具体之气(狭义之气),每个层次都有阴阳之分,所以五脏之气有五脏阳气与五脏阴气之别,如将一身之气分为“精、气、血、津、液”三者,则气(狭义的气)属于阳,精、血和津液则属于阴。如从形与神两方面解读人体的话,则形属于阴,神属于阳。由于阴阳之间具有互根、互用、互相转化等关系,因此,临床在应用阴阳学说进行辨证和论治过程中决不能只顾其一端,当然,人体生命的标志在于有阳气,有了阳气才有了生命力,重视阳气自然是必要的,但如因此置阴气而不顾,也非真正理解气为一元、气分阴阳的本意所在。

从广义“气”包括阴气和阳气,气虚应该是阴阳两气的俱虚,或者以某一种为主的阴阳两虚。因此,气虚与阳虚、阴虚等概念之间并非是轻重或包含的关系,阴阳失调的本质在于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气虚理应包括阴阳两个方面的不足,阴虚强调的是物质层面的不足,阳虚强调的是功能状态的低下。阴不足无以充实阳气,必然表现出气虚的征象。如气虚无寒象是由于阴和阳俱不足的低阈平衡所形成,如气虚有寒象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征象,气虚有热象则是以阴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征象。

如果在此基础上理解后世医家如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张景岳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点的话,二者所说皆是基于临床事实所言,惟所处角度不同而已,正如尤在泾所言:“丹溪之所谓阳有余、阴不足者,就血与气言之也;景岳之所谓阳不足、阴有余者,就神与形言之也。形神切于摄养,气血切于治要,各成一说而已矣。对于李东垣“阴火论”或清暑益气汤方义的理解也就变得简单明了了。进而,现代中医教科书上常说“气虚为阳虚之渐”,实际上不符合《黄帝内经》之旨。目前临床不少肾虚证在补肾的同时往往加上参芪等补气药物,也表明了补肾之阴阳之气与补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2 以五脏之气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

从时空而言,气又可分为四时之气、五脏之气,四时应五脏。如果说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绝非仅仅是物质分类,那么“藏象学说”中的五脏更是寓有人体功能及时间属性分类,《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既指出五脏是由“一气”分为“五气”而成的一个整体,又说明其间具有彼此相通、互相迁移流动的特性,单用脏腑形态或单用功能阐释五脏都难成其说,明晰藏象学说的这种时空二重性和功能与脏器二重性,是解决三千年来中医人困惑、争论的关键所在。

《黄帝内经》将一个完整的人体(人身一团气,气为一元)分为“十二官”,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五脏为核心的藏象学说。应首辨五脏,五脏各有阴阳气血津液,由五脏连及六腑,但始终不能离开“五脏本于一气”这一基本原理。所以,不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五脏六腑也皆令人喘、五脏六腑也皆令人失眠、五脏六腑也皆令人泄泻等等。也正因为此,后世如《圆的运动中医学》提倡肝与肺、脾与胃和心与肾三对脏气升降理论原理,将之应用于临床诚为要旨。

因此,在我看来,无论强调先天之肾气还是强调后天之脾胃之气,亦或无论强调百病皆生于气之肝气的重要性还是强调心为君主之官或肺主一身之气等等,所区别的只是所看待人体五脏之气的切入点不同,其间无论如何争论,也皆需要回到“五脏本于一气”这一整体观原理上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体阴平阳秘状态的修复。换言之,唯有掌握五脏六腑的整体观,才可能使得脏腑辨证方法得以充分实现其优势所在。

2.3 以“气血津液”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

从构成人体基本物质而言,《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鉴于精和脉各有其特殊内涵,目前一般将“气血津液”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其间的关系是“气为血之帅、气为津液之帅,津血同源”,气属阳,血津液属阴。明了三者之间的整体观内涵,便容易解读近现代名医强调“痰瘀同源”、“痰瘀相关”等理论假说,也就容易解读“百病皆生于于气”强调以气为中心的辨证论治的切入点的本质在于调气便可调理血与津液。

人之精气分布于五脏,脏气化生气血津液,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既病之后必然引起气血津液三者的气化异常,所以,古人称久病入络、怪病多痰、久病多虚等看似矛盾的假说其实都是自然而然的正确道理,张仲景对大黄蛰虫丸的解读强调了五劳七伤皆可致瘀的道理正在于此。

因此,以气血津液为切入点进行辨证,与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本质上都密不可分。不少人尤其重视“气血辨证”,其实气血津液三者之间密不可分,此处的气血既有人体基本物质构成的内涵,也有疾病深浅的病位内涵,后者尤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代表。

2.4以六经气化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

将人体之气,在一分为二(阴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再一分为六(六经,三阴三阳)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便是六经辨证。

六经的概念源于《黄帝内经》,但六经辨证方法则由张仲景所创,是历来中医诸多辨证方法中最具争议的一种,尤其对六经辨证的六经所指为何却分歧多多,如有认为六经为《黄帝内经》中的经络之经,也有人认为六经系指病类或系指病证之分野及部位或系指六经气化等,见仁见智。但这些争议皆并未影响六经辨证方法对临床的指导价值,可见不同辨证方法不过是中医辨证过程中切入点的视角不同而已,所谓“医者意也”,无需对其过分强调统一也永远无法统一。

无疑,以六经为切入点把握病证,是医圣张仲景给于后人一种崭新而完整的一种“治病求本”的视角及其运用方法的示范。无论外感内伤,在把握六经不仅不能离开经络学说,还必须认识到六经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将六经中的任何一经割裂开来单独对待抑或陷入六经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还必须着眼于阴阳虚实寒热表里之八纲,还必须兼顾于脏腑甚至卫气营血或三焦,多层次进行辨析病机之演变,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2.5 病气(病邪)为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

一部《黄帝内经》所言无非正气与病气两端而已。病气有时称为“虚邪”,强调的是因虚感邪或因虚邪生。周仲瑛教授提出“病机十三条”即寓此意。

病邪(病气)辨证不同于病因辨证,中医学中的病因不同于病气(病邪),后者实为病机概念中的病理因素。古今中医文献中常把二者混为一谈,这与当今人们把病因、病机、证、症、病五者之间的关系混为一谈本质上属于一个道理,如我认为有人将结石或燥矢等作为病机实则有误而应为病因或病来看。显示出中医理论中尚有许多基本概念内涵在逻辑上混乱不一,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如从病因而言,有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之别,有内因外因不内不外之异。其实,所谓的内生五邪已非病因而是病机,即使外感六淫致病,辨证论治的对象未必是外感六淫,而是六淫进入人体之后,邪正交争过程中的病机,因此,古今许多学者强调审因论治的本质是审机论治,审证求机、辨机论治才是中医学辨证论治过程中的的核心思维方法。

如从病邪(病气)而言, 病邪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致病,其间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相互孳生与转化,彼此兼夹,复合为患。对此,古今文献亦有大量论述(详见本书“周仲瑛教授复合病机论初探”、“复合病机转化理论”等篇)。

从病邪(病气)作为辨证论治的切入点,进一步的视角很多,比如可以燥湿为切入点,可按当今盛行的血瘀为切入点,可以气机郁滞为切入点,可以毒为切入点,可以火热为切入点等等,但有了切入点之后,进一步的病机分析则有回归病气网络这一整体,全面探究病气(病邪)在人体疾病过程中与正气之间的因果标本轻重缓急关系,藉此才能恰当的确立治法与方药。

3结语

有学者提出:确定性是人类认识,尤其是科学认识追求的目标,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不确定性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生物变异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说明人体生命运动和疾病变化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中医采用不同视角和不同的切入点形成了不同的辨证论治方法,本质上是针对人体复杂多变的生命状态,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生命和疾病运动变化的规律。

尽管,中医病机的内涵颇为丰富,但核心是胡镜清所言“病机即病之机要,是疾病发生发展之枢机”、张景岳谓:“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本文则认为所谓病机,是指以中医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认识从健康到疾病状态发生发展的机制, 气为一元与阴阳、藏象、气血津液、六经等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基础,以其中所寓有的病机理论为核心构建辨证论治新体系是整体观思维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气为一元为核心,从整体观出发,基于正气之四时五脏阴阳气血津液及经络的一体观,旨在最终构建以人体之气的波动为核心的病机辨证网络,基于病气(病邪)构建“病气相因,复合病机辨证网络”为目标 ,以期实现中医理论核心知识的提纲挈领。作为抛砖引玉,或有益于同道之感悟中医,或对未来构建一种崭新的中医理论体系有所添加,敬请同道贤人指正。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主讲:吕  英  教授   (2009年11月19日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这里,感恩广州中医药大学,感恩无私教诲我的老师,感恩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朋友,2002、03年我在第一附属医院的妇科跟随罗颂平老师进修学习了一年,我的妇检技术是罗老师手把手教会的。05-08年因为被选拔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骨干,三年的理论学习是在这所大学完成的。今天是继10月19号大学城的那次学术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临床》之后的深入。上一次主要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讲的以理论为主,这次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因此今天我们主讲临床。

希波克拉底誓言

1、简陋而可口的饮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饮食更有益。

2、 寄希望于自然。

3、人生矩促,技艺长存。

4、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

5、 暴食伤身。

有听过我的课的人都知道,我用这一张PPT替代了“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相信同学们也知道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医生,在欧洲他被誉为“医学之父”,把他这几句经典的语言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是想告诉年轻的中医学子们,古今中外医者之路的宗旨是一样的,真的很想让你们从现在开始,不管是学习还是临床,希望能走“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这条路。

 

治病求本

那么很多人就问,我走到今天,是怎么走过来的?就源于四个字——“治病求本”。因此关键是,就因为想找到这个本,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因此指导我临床用药的就是从先后天八卦、河洛数理、五运六气、六经辩证、十二经脉到腑脏学说,用一根线贯穿起来,其实我想很多人很清楚,大道无言呐,而能够用语言描述的都已经是低的东西,但是我们要让年轻的一代人走这条路,还不得不去说,但是我们也很清楚,中医学,我们读大学走的这条路不过是学习中医的一条路而已,包括我今天所走的中医之路,也不过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条而已。因此今天讲的是一家之言。希望大家“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具体这个“本”,如果听过上次的课,就简单了。今天这些理论的东西我们全部不讲。那么到底在临床上怎么样体现这个本?不脱离一个字——“气”,而且因为我们涉及到了河洛数理,就有让大家非常感兴趣、也是非常困惑的一个药量问题,但是两个小时我们没法讲,有兴趣的同学你们可以跟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联系,我在那里讲了一堂课《河洛数理与中医临床》,用我们初中学过的数学物理公式验证了药量的来源,到后面讲到一些临床我会简单的跟大家讲一下,所以包括这几年非常流行一个火神派用药,我觉得稍微有点偏,所以不是药量越大药效就越强,尤其是自学中医的人,很容易走到这条路上,不能去追求这些。好像学院派和火神派,学院派不敢用,相信火神派这条路的是大胆地用。其实,如果你理解了上节课我讲的“中”与“和”这两个字的涵义,那么大家自己心中有数。等到你真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不是这样子的。而且今天想跟同学们讲,五运六气是我们黄帝内经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今年,临床病人非常的复杂。上个星期,一个星期,一到五,五天,每天用的方药是不一样的,你会感觉到,病人告诉你他吃了没有效,那你就要想办法,所以我们转得非常快,星期一竹叶石膏汤,我的门诊病人是一天六十个,有二十个病人用了这个方,包括一些PCOS,也就是妇科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人,她用了这个方,几乎一年不来的月经就来了。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或者说我们先入为主固有的这种思路告诉我们,不来月经我去活血或者是补肾或者滋肝肾,不是这么简单,一定要围绕着“人活着一口气”来转,在哪里你就转到哪里,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大概用,我试讲了一下大概20-40分钟,能通过这一个症状把我刚才所说的,从先天八卦一直到脏腑学说给大家详细地分析,你们看看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或者这一个症状,能不能说清楚这些问题。这样解释跟我们平时在课本上学到的不完全一样,但是包含了书本上所有的内容。

这是一个患者(妇女),她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每月月经前3-5天必定出现寅时小便一次,白天尿频、量少,经来自行消失。)她不是看这个病。我们说看病用药如用兵,必须像破案一样,你必须抓主要的,其它的我们一概不管。其实这个病人那么多的临床症状,我只抓了这一个,所以方药就出来了。她就是每个月的月经前一定会出现寅时小便一次,然后白天尿的就更多了,月经一来就消失,不需要治疗的。(理论部分我都打出来了,你们回去对照黄帝内经慢慢看。)我们一个一个分析,首先一说小便不好想到了气化,是吧?气化就是膀胱或者三焦,涉及到这两个脏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夜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大家非常地熟悉。首先我们的印象里面,为这个病人治病的时候,她一说这句话,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转的,等等等,等一下就转到了我们的立足点先后天八卦,一旦你的立足点定下来,药量就出来了,因为有河洛数理在那里。那么寅时,这又涉及到子午流注。今天大家如果觉得比较难理解,只需要给你们的头脑空出一个空白,只把这些信息听进去就可以了。这是对应的子午流注,那么寅时,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这些死的东西大家要把它死记住,所以一说这个时辰,那么又出来一个脏,肺就出来了,但是你看我写的手太阴肺经辛金之气,那么肺跟这个有什么关系?肺主通调水道,这个大家非常熟悉。那么我展开讲,子午流注就是十二地支,也就是我们的十二属相、十二生肖,一样的。所以你看到人的时候,这些东西一定在你的脑袋里都要把它集中起来。十二地支对应的就是五运六气的六气,其实六气就是这么来的,那么六气是什么?风寒暑湿燥火,就是我们基础里面的六淫,这不就出来了吗?但是这个六气是运气学里面客气的推算规律,所以等到你们读到《素问·六微旨大论》里面有一篇复行一步,复行一步,复行一步,那个就是指的这个,(曰:“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有一个大三的学生他读懂了这一篇,所以我们在理论方面只能一篇一篇的去抠,在临床只能一个病人一个病人的去看,一个病例一个病例的去搞清楚,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理,理一明那么看一个病人就相当于看一百个病人,因为我们人生太短暂了。大家看,就从这一个症状我们联系到了一个脏一个腑,同时给大家讲了客气,子午之上,少阴主之。其实凡是这个时辰出现的问题都可以这样联系,因此如果这样来治病还分病种吗?就没有病种之分。我现在就走的这样一条路。当然我的术很不精,但是今天还是敢为天下先来跟大家进行学术交流,所以最常见的这个时候对应的病就是一个过敏性咳嗽,CVA,这种咳嗽也容易在这个时辰出现。如果这样,这两个病种用的是同一个方,很多很多,大家再联系失眠的、更年期综合证、多汗症,它都有道理。那么肺和膀胱有什么关系?因为它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们一定要在去转这个理。肺主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这不就联系起来了嘛,其实就这么简单。“三焦膀胱者,腠理皮毛其应”,它又提到了一个“应”,我们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是这样,都是讲一个“应”的关系。还有比方说感冒,它是一个病吗?感是一个,冒是与感反的,因此感冒那么简单吗?到目前为止中西医都没有特效药,所以我很想让你们从现在就去思考,在我们想尽办法为病人提供治疗手段的时候一定要去想,为什么这个病人得这个病,不得其他病?一定要去求那个本。这是《外经微言》的一句话,大家看看,是陈士铎的,“寒则遗,热则闭”,有临床实习的同学,或者不用实习,在你的身边起码有家人、亲戚、朋友、同学,都会有这些问题,所以这就把一个寒热给我们分开,寒则遗、热则闭涉及到非常多的病。在我手上治的最典型的是膀胱白斑症,还有一个膀胱憩室,就象两房一厅变成了三房一厅,就是那样一个道理,至于其他的,你们也都非常熟悉的一些病。

那就接下来就是讲跟月经前有关,记住刚才讲的,等一下都要把它提升起来,立足点只有一个。那么经前,大家很熟悉,是与肝有关系,肝主疏泄、藏血,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什么说经前跟肝有关系?其实我们能够说出来肝主疏泄和肝藏血这两个概念之前,它有一个指导我们能够说出这两个功能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开合枢,所以大家还是要把五运六气慢慢看,一点一点看,把这些东西学会了,你抓住运气学说主要的东西,那么仲景的六经辨证就没有问题。你再能够明白治病求本的本,你就知道那么多的医家他的立足点在哪里,那么在临床,你面对不同的病人,同样的病所用的方药肯定是不一样,即使方一样药量也不一样。

非常重要的开合枢,这就涉及到了伤寒杂病论的排列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你们学过《伤寒论》没有?有没有想过仲景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他为什么要按从大到小排列呢?刚刚提过一个什么的排列顺序?客气的排列顺序。因此《伤寒杂病论》它不叫经而叫论,那么就是针对临床,针对已经病了的人,那就是说立足于后天,所以不是经。那么排列顺序是客气,大家知道客气,象去年的地震、今年的秋老虎,这都是客气的规律。它一不一样?每年不一样,但是它也是个规律,是反映变化的一个规律。后面我们讲到主气,主气也是一个规律,这两个都是规律,不是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其实这两个最后我们讲其实是一个东西,不能分。大家看厥阴之后是什么?又回到了太阳。知道吧,厥阴一合,气到哪里了?我们活的这口气跑到哪里了?就到了太阳。因此我们治病,治厥阴经的病,只要你把它治到太阳病,那你是真的帮到病人。因为是由阴出阳、由里出表。其实你们有空,(因为我跟随我师父这四年来走了一条纯中医救治急危重症的路,无怨无悔,没有选择的选择。)你们要去急诊室看,看一下那些三衰的病人,看一下尿毒症的病人,看一下肝癌晚期食道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你就眼睁睁看着他一口血一口血地吐完而亡,我们医生毫无回天之力。你们先去看,看了这些,我相信没有一个人的良心是不动的,因此这就是李老走出来的,他为什么敢于这样用药去抢救病人。因为我们不忍心病人走到那一步,我能让它从里到外脱透一层,那么病邪轻一点,正气就怎么?正邪是一家,只要邪气少一分,正气就多一分,都是那口气。不是说把邪气减少了,正气也没了,或者正气还是原来的,不是这样的,所以邪正就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我们只需要转换。

还有,上节课最后一个问我问题的人是一个学佛学得非常高深的学生,这么小的年龄很让人佩服,但是困惑在了什么?佛道与魔道混在了一起。其实大家想一下,如果说本来无一物,还有佛与魔之分吗?就没有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学这些中国文化,希望不要偏差,体会那个“和”字。佛学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那我们的《道德经》不是更高吗?所以在我看《万物简史》这部书,看到前三分之一就知道他在讲什么,就再也没看。不管现在科学怎么去验证,其实真的不如《道德经》第一章所说的,它没有那样的气势。“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那口气,那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气,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本,天地宇宙自然之本。我们明白了这个本,其实首先受益的肯定是明白的那个人,所以我们都放不下。自利利他,你只有利他的时候才能自利。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这个职业也许就是因为这样而感到那样的神圣。所以,你们这么年轻,很希望你们一个个成长起来,拿起手中中医学这把利剑,在你帮到别人的时候,肯定首先帮到的是自己,因为你能坚心定性,你明白了本,你的路就不偏。

那么接下来我们分析刚才的“寒则遗”,那这个寒是从哪里来的?大家看,经前分析了,时辰也分析了,这就是说,通过《黄帝内经》原文认为这一种情况下出现的症状是因为寒,那么寒又是从哪里来?治病必须这样,一层一层地挖到最后,寒从哪里来的?你们用三个字概括,围绕气的一元论,气怎么样就寒了?气下陷则寒。其实这是常理,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气下陷就寒?它下陷到哪里了?掉到哪里了才会寒?掉到水里了,呵呵,北方!大家用四季五方来分析,说水里的,那就要问壬水还是癸水,北方壬癸水有两个,你看这些基本的东西,一个一个都出来了,所以如果用北方这样来概括的话就会圆满一些。那北方对应的是什么?“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大家看,其实这些东西与我们眼见为实的现象是反的,即使五运六气,与我们眼见的都是反的,大家可想而知,我们的生命这个本在哪里?因此就有一句话,“逆则成仙,顺则成人”,我们治病只能逆着走。因为北方,我们知道,就从中国这个版块来说,北方是比较寒冷的,但是这是现象,因为它的气候比南方要冷,道理就是因为太阳之上是寒气主之,所以这个寒对应的偏偏是一个最大的阳。看,反了吧,它的里面是最大的阳啊,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圆运动,有空你们去看一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尤其是十二经脉的经气图,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这里面,如果我们涉及到东方、北方,涉及到厥阴风木,涉及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那么这就是后天八卦,对应的就是洛书,因此“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就是这么来的,那么卦象出来了,数字也告诉你了,药量就出来了,就是这么对应出来的。这是前面我们讲的开合枢,又涉及到标本中,这些都是基础,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分析不出来。

    前面提到了肝,今天我是展开讲,通过这一个症状,想把我走的这条路全部展开给大家,看看能不能对大家有一点点启发。涉及到肝,我们有一个概念叫做“乙癸同源”,那就涉及到了肾,其实讲到了膀胱,自然而然跟它相表里的肾是脱不了干系的。“乙癸同源”是怎么来的??——天干。乙是指的乙木,癸是指的癸水,这就是十个天干,对应的就是五运。大家看五运六气就已经出来了,其实就那么简单,它就是一种对应关系,站在不同的时空,或者不同立足点的一种对应关系。

刚才讲到北方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这个最大的阳在哪里?就在北方,刚才有人讲,水里面,那么水就是指的壬癸水(表里),这个地方(北方)中医学把它认为是生生之源,也叫生阳之(本),治病求(本),它是阳根,因此我们用药,不管是什么药,大家千万不要就说寒凉药太过,你用的是四气五味,什么样药用得太过,戕伐的都是阳根。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概念,上节课给大家讲到的太极(太极图)。这就是一个“阴为阳之基”和“阳主阴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不同,看看前面阴为阳之基(后天),其实对应的一个方就是谁的方?钱乙的,他是针对哪个科的?(答:儿科),因此大家就可以理解六味地黄丸的组成是干什么的了,你这样理解这个方药。后面我有一个病例,支扩,支气管扩张,这个阿姨最后帮到她了,就是这个方为基础的,治了三个月,我真是绞尽了脑汁,平衡不了,最后用这个方帮她平衡。那么一旦涉及到阳主阴从或者阳生阴长这些东西,以阳为主,就是指的我们人身上的活力,是指的这个。两个都重要,没有身体哪里来的活力,活力不足了要那个身体又有什么用?不要偏。那么提到了水,就会推到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就是河图,就这么简单。其实我们学习《黄帝内经》,你们学了没有?学过了。《上古天真论》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两个字,是什么?(答:天癸。)不错,就是要这样去想。你看看都是讲天癸,为什么不讲天壬呢?有没有想过?留这些问题给你们,慢慢回去琢磨。还有我本来准备讲男用八女用七的道理何在,留给你们去琢磨,就用气的一元论,就用我们今天讲到的一根线串起来的这些东西,好好去琢磨一下,你们不是在用七用八的最壮盛的年龄吗?想对了,你的身体也好。因此,这个癸水非常重要,大家读过《难经》没有?提到一个“肾间动气”,那么景岳非常强调“命门之火”,当然,郑钦安先生非常强调“坎中一丝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本”,这都是指的一个东西,大家看郑钦安他怎么提的——“真阳”,那么《上古天真论》里面也有一个,真什么?两个字。对了,真气,这是一个东西,所以说真气怎么样?从之,大家看,你要修到那个真气从之,它会从你的,从到这个人身上,那么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还有后面的,病安从来,这不就是我们人人所追求的一个境界吗?所以这样,这就是人活的一口气。所以我为了想让大家容易记住,在省中医的那个系列讲座里面提出来:(天圆地方里的)一团和气不分阴阳,六气皆为一气的变现。我们只拿一气,大家不要分,这一气转到哪里,在哪里,你就用哪里的方法对应就可以了。你自己一分,就把这个气孤立了,那么这个阴阳就绝了。故这口气永远是在动态当中。很简单,那我现在问,你们感觉到有风吗?感觉到了,如果没有风扇呢?人在风中不知风啊!这口气在我们健康没有病的时候,是不知道还靠这口气,等到有病的时候,才会觉得这口气有问题,这就是气的一元论。其实不离我们中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没有离开,大家看前面其实都已经提到了,比方我说手太阴肺经辛金,后面什么,“之气”,那么手足能够分开,太阴、阳明就有了,(对应的)脏腑就有了,然后呢,五行,西方庚辛金,阴阳五行都有了,那么涉及到它的表里,这样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有了,如果我们只拿一口气,如果你说这个人这里气虚了,那必定有一个地方的气怎么?(答:实。)对了,永远不能分。关键是你临床的立足点要抓住主次、缓急、标本,这是一个医者需要磨练的,这就是本事。所以你看,本事叫本事,没有说其他的。

这是我最近研究的一个混天五行图,(这是网上的,是一个朋友发给我的。)去年我看不懂,所以看了一下没再看,今年国庆的时候突然就看明白。我不是带了50来个徒弟吗?所以我把这本书(《张仲景术》)复印了,让大家都来学,其实这个提供了一个捷径,这个图里面有河图、有八卦、有开合枢、有标本中,同时,五运六气都在这里,还有药量。(你们有兴趣,在大学里面找我的徒弟去复印就可以了,10元8毛钱就可以复印一本。)慢慢学,这个一下讲不明白,但是把这个搞明白了,那么容易在临床上去理解,好指导用药,这个里面都提到了男八女七、男逆女顺,刚好跟我们眼见为实是反的,但是跟天左旋地右旋理论是相合的。天左旋地右旋是指的什么?天文里面有一个行星,它的自转是向哪里的?公转呢?我在说哪一个行星啊?就是我们全人类的唯一的家园——地球,唱一下刘欢唱的那首歌。

客气和主气

(伤寒论阴阳排列顺序——客气。《伤寒论》是按阴阳大小排列,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遵循了《内经》客气的推算顺序。客气属于天气,古人用客气说明一年节气的异常变化,用以测变。故《伤寒论》论述疾病的方法同样是遵从天人一体观和道法自然。《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何谓下?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主气的规律。主气排列顺序: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主气属于地气,即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显示着一年四季中正常的不同变化,所以它的次序是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而排列的。主气与客气分别对应天地规律中的常与变。主气是古人昼参日影、夜考极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察出来的六条恒常不变的法线。客气的客观规律虽然是每年变化的,但主客气共同体现了自然界的一团和气。)

这个刚才已经提过了,因为我这节课主要安排的临床,所以这些东西(不讲了),在今年八月份省中医召开的研讨会很详细地讲过。

(主气——不易,客气——变易,六经、[六病]——简易)这里提一下,这个是我提出来的,主气、客气、六经,对应的是不易、变易和简易。因此大家走出不同的医路,再好不过了,不可能有两个人走相同的路,因为天地就是这样的,它有不易,必定就有变易,但是变化当中。因为我们的人生有涯,所以希望走捷径,那就是简易。

主客气是一气,不是我说的。大家看《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你们下去慢慢琢磨琢磨。(《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曰三阴三阳也。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在天为气,在地成形,阳化气,阴成形;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东方之气化;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南方之气化;在天为湿,在地为土——中央之气化;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西方之气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北方之气化。)

 

五行

(生成五行: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化合五行: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这个已经是第三次在我这三年当中讲课提出来的,因为当时我在学习《黄帝内经》时候这个东西困惑了很久,最后是在邹学熹的《中国医易学》里面看明白了,因此,只要我明白了,就会毫不保留地讲给所有人听。这个是立足点不同的问题,就象刚才讲的,它都是一气,只不过我们立足到了东方,比方说厥阴,会想到东方甲乙木,讲到乙木,你想想甲木能分得开吗?所以刚刚我提出来让大家去参悟一下乌梅丸,它为什么寒热虚实错杂在一起?再对应混元五行图,厥阴经所在的那个部位,它在的那几个数字的前后左右,(它不画了好多三角吗?)你们去对应一下,再对应东方甲乙木,你就很清楚乌梅丸是用来干什么的。上个星期三我的门诊来了一个蛔虫症的患者,就是一个蛔厥的病人,他发作就是我们书上讲的,但是当他没发作,我们能用这个方吗?是不可以用的!所以我们要把他导致出现蛔厥的那个环境改变。之前我一直觉得,如果高明的中医,即使我们不能够改变人体的结构,但应该完全可以改变这个结构所携带的能量和信息,但是通过吐蛔的病例,让我改变了这个观点。比方说先天心,其实我们也能够改变他的结构,使有的人却能补得上(缺损),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但是大家想一下,在某些病的方面,需要我们改变这个人的结构我们才能帮到病人,后面讲临床一点一点讲。

这个大家希望死记住,这个没有捷径,你先把它记住。比方说甲己化土,我现在用的最多是药味,我希望把药味用甲己化土体现出来,所以我2009年就在玩甲己化土,一直在琢磨这个东西。

 

标本中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六微旨大论》)

这就是标本中,这几句话大家记住,你慢慢在临床体会,就象刚才那样,拿病人的一个症状来分析,思考为什么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出现了那么多的东西?

 

发热

这是今天主讲的,也是让大家非常困惑的。今年的发烧跟往年不一样。那么用的最多的,到今天为止,是前面两个方(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但是很多人不敢用,就不用说大家还是学生,包括我的一些徒弟,工作十多年不敢用,不管我怎么唠叨他也不敢用。其实我想跟大家说的,我今天手上用出来方药的药量都是在自己亲人身上试出来的。你没有办法,大人我可以试,小孩呢?你必须在自己的小孩身上先下手。所以生半夏,我的女儿就直接塞一颗给她吃,来体会一下生半夏开的作用。你们有勇气吗?没有办法,所以我身边大概有五十多号人,现在不止,现在更多,就加入了为中医献身的行业。我们不是有二十四个节气吗?每个节气我给一个方,刚开始我悟《伤寒杂病论》那个时候,因为要试药量,没有办法,只能这样一步一步试。那么关键是小孩,有些事情它就是那么怪,我妹的小孩发烧,我就说用麻附细,其实我跟她说是附子15克,就那么奇怪,她就稀里糊涂的在外面买药,用了30克,结果只喝了一口药。我当时只是按照六经辨证,我说这个烧应该到晚上九点之后退,果然九点开始出微汗,(因为麻附细不好喝,大家可以自己试一下,不过今年不适合,要强调,大家看到没有,今年适合白虎人参汤。)喝一口脸上就开始发汗第二天就退烧了,结果送他到幼儿园的时候,他下了车,走着走着就翻跟斗,她也不懂,那个时候我也不懂,只是觉得这个小孩这么调皮的走一走翻一个跟斗,其实那就已经有点瞑眩的反应,他翻完跟斗爬起来接着跑。我了解他的体质,那么在临床遇到其他病人的小孩,我就根据我了解的多少来拿捏药量,这样药量才能出来。因为你对病人不可能了解地那么详细,光靠几句话,而且等到你们真的临床的时候,病人说了一百句话,可能真的是在你开药方不经意的一刹那,他说的那句话,没用的那句话,才是你辨证的关键。因为他肯定有个先入为主的思想,有他固有的人生经历,这是医者没法把握的,但是自己人或者你身边人,你比较了解他那个气的运行情况,那么这个药能有什么反应,你就能找到这种规律,这就是明理的重要性。

白虎加人参汤,上节课讲过,其实很简单。我在学古琴的时候,谢导秀老师因为他身体并不是很好,他不怎么说话,示范了,你去弹,你就去练。后来我就想到了,我们中医非常地难学,尤其是我越学越觉得什么也没有学到,一到五天能用出五个不同的方药,这让年轻人是没法去学的。那就很简单,我们也去做实验,你在人身上不能做,后来我想了一下,比方白虎汤,你把那个肉烤干,用这个白虎汤浸着,浸到这个肉里面,看看这肉有什么反应,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白虎汤对应的症就是肌肉怎么啦?被火烧了!还有一个药,我今年悟出来的一个药,偏偏是针对那个肉里面太多水分的,是什么药?就像水猪肉,有人说了,北芪。北芪就是针对水猪肉的那种肉的,很简单你捏一下你自己的胳膊,看是松垮垮的还是很结实的。所以在儿科的病人很简单,他来了,就是家长不说话,你捏一下他的肉,你就知道这个人他的气足与不足了,不足在哪里。往往这种小孩肯定会便秘、出汗、烦躁,不吃饭特别精神,但是汗大出,所以这就又回到了标中本、开合枢,那个方就很简单,生生不息汤,也是我们今天主讲的一个方。所以白虎加人参汤,这段时间发热大家记住,四大症不必悉具。还有一个特点,病人会有轻微的什么?那个地方实了什么地方就虚了?肌肉实了,肌肉的内外都会虚,所以一旦有肌肉非常实的时候,这些人他有汗出不退烧。千万记住还有一个症状,怕什么?大声点,到底是冷还是风?怕风!那个是太阳表虚症。所以如果你判断错了,用了桂枝汤,那真是误汗呀!因为病人已经发汗了。这样的发热病人应该从04年就有,但是这个方我是今年才吃透的,那么一旦你吃透这个白虎汤就能够变化。如果他都有,比方说白虎汤我们知道是阳明,是什么证?经证。那么有些人合并了阳明经的里什么?虚!那么你直接上这个方;如果说里面不虚,夹杂了什么?这个大家经常会遇到的,我们的五花茶是怎么来的?夹杂了什么?湿气,有人说。湿是怎么来的?对应哪个脏?(答:太阴脾)。湿郁久了就怎么?(答:化热)。湿热就是这么来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你这样完全逼着自己去理解己土的湿热,这个时候必须加什么药?就要加五花茶之类的药,你必须加这些疏导中土的药。一直这样学中医的话,我们很多人就可以当个好医生。我们都跟过很多老师,比如石膏再加其他药退热,效果一样的好,好在哪里?是因为他辨证得精准,那就是药到病除。所以一定要问病人非常非常地详细,或者自己心里首先要心中了了。阳明里虚时你问多一句话:大便怎么样?病人会说他大便是成形的或者大便偏稀的,那就是白虎加人参汤,直接用原方原量,不用担心,按照仲景的方法煮药。其实这个方大家想想,就是米汤,有米在那里,你不用担心它会伤脾败胃。

那么接下来一个方——“竹叶石膏汤”,是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里的。其实这个方是在病人有非常典型的一个症状,是什么?气虚,还有呢?因为刚刚讲了石膏,你们要想到它所针对那个症,这个症是不变的,用到石膏就是不变,因为白虎白虎在西方,病人有一个症状,想一下,应该是什么,推理,对了,渴!怎么喝水都不解渴,只要这个症状说出来,不管有没有发烧,就是竹叶石膏汤,尤其今年。所以这就是我用这个方治的一些其他杂病,刚才讲的那个PCOS,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其实你转转转,最后,是我也没想到的,转到最后到了西方,那你不可能再用那些方法,到了西方我就上了这个方,结果这人吃了之后,你们猜一下,她会怎么样,她出现了什么?(在临床我觉得如果钻进去是很好玩的)不是我们想的:我这样用药你就给我好了。不是那样的。你们想一下,她会出现什么?出现了竹叶石膏汤的症状,什么症状,渴,刚才说了,肯定不是这个,排除法,发热,牙疼,还有呢,哦,有人说了,乏力呀?烦躁,烦躁欲死呀,这种虚烦的症状出来了,然后性格会改变,这就是我们改变了病人身上携带的什么,信息高还是能量高?信息高,对,改变了携带的能量和信息。大家想想这烦躁是哪里来的?之前没有的,是吃了这个方出来的,是哪里来的?六气皆为一气的变现,这就是郁热或郁火,散开了就转化为元气。这样我想大家就理解为什么用凉药很多病是有效的,或者说哪怕用凉药不对,总体来说不对,但初期是有效的。明白了吧?但是如果说那个根,我们说生生之源,生源之根在北方,对应的是寒气的话,那么太过多的用寒凉、苦寒药,就把这个火怎么了,哪里去了?压进去了!这样病人吃了药是舒服了,所以是暂时地舒服,但是我们把这火压深一层,那么它就会转变得更多,这就是肿瘤病难治的道理,因为里面六气已经包裹在一起。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立足本气自病的话,就是一个四逆汤独打天下,但是前提是别忘了:这是本气自病!本气自病是立足在哪里?生人的那个时空,就是人是怎么来的那个时空。立足在这里治病,那就是一个四逆汤,但是如果你立足在人身上的现象上的现象的现象,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因此我们临床有那么多的医家,还有最近,上个星期,我星期一主用竹叶石膏汤,到了星期三就变成了四君子汤,这就是今年年运的问题,今年用的后面还会讲。因此,我们治病不去求那个本,对病人一点帮助都没有,当然今天我们是讲术,不讲术后面的道,今天不讲。

在大学城我跟大家讲过,也许是我这个人的命运使然,遇到的很怪的人或者我们医学上不能解释的人很多。有一位老人家淋巴癌,七个月住院放化疗,他没有一点并发症,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为什么在他身上没有那些副作用呢?所以我们必须去求那个本,明白了这个“人的本”,你就能够分别出这些人之间的不同,知道了健康人的不同,才能知道病了的人的不同。所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好好努力!

竹叶石膏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抓住主症大家可以放心的用,这是指的是今年。为什么,因为去年发生了?地震。你看我们中医学的来源,“昼参日影、夜考极星”,观察哪个多呀,都是看天的,对于地的,人类了解的很少很少,所以这种地壳的变化我们很难去了解,所以才叫应象,去应那个象,它是什么象它就是这个象的规律。而且回到先天卦,天是什么?天是为主的,它是乾卦统天,然后才是坤卦承天的作用,这就对应了清华大学校门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今天不讲天,讲坤,所以等一下有一个定坤汤。那么大小青龙汤、破格救心汤,那个破心汤,李老的,大家很清楚。如果出现了发热的时候,他在破格救心汤里面加乌梅和苏叶。那么你们想一下刚才讲过的理论,乌梅是针对什么的?(答:厥阴)苏叶呢?(答:太阳)对,这就是厥阴一合就开到了太阳。明白了吧,即使是危重病人就是这么治的。你们有空去ICU看一下,多数病人是因为发热而死的,当然并不一定个个用这个汤,但是很多时候他真能跳出来,一旦转出来,如果我们顺势而为,也许刹那之间那个生死就扭转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三衰的病人就不应该再用激素和寒凉药,这种情况下不应该用,大家去把握那个度。

大小青龙汤,应该有人用过,用的非常多。大青龙也有石膏,小青龙今年起码十一月份不是很适合,为什么?为什么不适合呀?什么力太强了?什么力?小青龙里有……细辛,不对。呵呵,正准备告诉你们,开的力太强。

北芪、细辛两味药可以大量地试,北芪250-500,细辛起码60-120,可以去试这个方,这是我搞出来的,没有任何问题,放心去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一个类风湿的病人,(一讲临床,时间就不够。)其实第一年我治的是用小建中汤加北芪,那么类风湿因子、抗O、血沉都降下来了,非常好,等到今年我觉得打到一定份上了,必须给你抽空垃圾,大家想一下:腠理和玄府,从里到外抽空那个药是哪个?就是细辛。那么我就尝试着能不能药少而精,这样药简效专、简单。那么这个方我自己先试,从60、80、120,然后我一试,(我知道我的那口气有多少)那么就让病人试,她一直吃到200克,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让你非常震撼,她非常瘦弱的一个女子,细辛这样的开、那样的味道,她没有反应,她说吕医生我是否罪孽太重了。(众笑)一直到后面我才明白,再加量已经没有意义,不是药量越大药效越好。当然这个病人,我认为拿捏得肯定对的,她直接转化,因为不可能这些药是打不动的,在她身上直接转化,当时我问了她一句,我说你去捡药,人家给吗?这么大量的细辛,细辛量不过一钱。她说我那个朋友呢没说啥,她说就象你说的: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说你吕医生这个药也不过如此而已,就是一条路而已。真是这样。所以走到今天我非常感恩所有的患者,不管是我帮到的还是帮不到的,没有他们,每一个医生都走不到他的高峰。所以她让你不偏啊,是病人不让你偏,不是你自己,可能我自己当时问的时候还有点在那里飘呀飘,人家一句话,清醒了。真的,病人的作用不仅如此。

那么大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用的最多的,大家知道的是结石症,结石症可以大胆用,有发烧的时候。还有,肝癌、胆管癌,到了腹胀,腹部胀到高于胸的那种,全身发黄又发热,我们可以先用十栆汤泻水,泻了之后,就是大柴胡汤,但是这些方都不能常用,包括小柴胡汤,因为大家知道,少阳之上,火气主之。火气主之,不能随便用,那火不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根在北方壬癸水里面,只不过那一丝清凉而已,不是那个火,所以大小柴胡汤都不适合常用。那么小柴胡汤我治了一个小孩,是神经性耳聋,他第一次呢,用激素加消炎药很快就控制住了,那么第二次发现没有效了,四天以后没有效,这个小孩是花都的,她妈就说了一个症状,说他的耳朵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们想一下火气主之的那个声音,是大还小啊?(答:大)就象火车隆隆驶过的声音,就这一句话。所以大家记住,如果病人能有这样的,耳朵里面听到这样的声音,那就是火,所以我用了小柴胡汤的半量,柴胡是八两,125,那我用了一半,62.5,一剂药就恢复了。所以这些方不需要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临床告诉我,并不是说三阴伏寒的病就那么难治,就象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给我一个什么,我就能……就是那个理,所以我们医者手中把握的术,我只不过玩了一个中药,还有很多术,大家都可以这样去体会。还有想告诉学针灸的同学,有没有想过,经荥俞经合,阳经跟阴经是不同的,回去思考一下,就在今天讲的那个里面,为什么?这个一明白,男用八女用七就明白了,那么你针灸能不能也走一两个穴位、少一点精准一点、一两针解决问题这条路,所以年轻人任重而道远,我都已经老了。

还有一个,小柴胡汤合丹露消毒丹,这个临床最常见,大家知道小柴胡汤除了在少阳经,最先出现哪条经,太阳,对了,千万别忘了太阳先出现,那么甘露消毒丹是针对哪一种的?说出来了,湿热。所以说如果有太阳上面这条经因为感寒而化热,必须是感寒而化热,有了出现这种热或者郁火的这种情况,但是就像刚才分析的,中土已经搅在一起了,那么就用小柴胡合甘露消毒丹,这个时候,小柴胡你用二分一、三分一、四分一都可以,这个方的疗效也很好,像这种方,像茶水一样喝,不停地喝,喝着喝着到最后,这个方有个特点,病人排出的大便是什么样的?想一下那个理,是什么样的大便?稀的?再想,再说,在生活中学中医,想一想陆地上有什么?有水,水和土在一起,塘泥一样的大便,他会排出这样的大便。所以很多时候,你把握住了,你就告诉他,先排这样的大便,接着就是什么,什么样的大便?什么样的?想想我刚才说的那几个字?那是什么样的大便?水样的,这个病人就好了,只要这样的大便一出来,烧就能退了,关键是医者把握的那个理。

柴胡桂枝葛根汤,三阳合病,大家很清楚,不讲。

麻桂各半汤,在我的临床还能遇到,但是估计在大医院非常难,因为一发烧病人自己都会喝点小柴胡冲剂啊,抗病毒口服液啊,甘和茶啊这些东西就喝了,病已经变味了。

四逆汤讲得最多的,但不是我们今天主讲的方。虎啸汤今年用得多,就是四逆汤加乌梅,这个是我根据道的理念,《道德经》里面就是有一个修道过程当中它会有这样的象,也去应了这个象,因为简单,所以四逆汤加乌梅退热也非常好,那么今年有些病,我估计到十二月份也可以用。虎啸汤再加一味药,想一想?针对今年的年运,要加人参,很多病也能解决。大家去对应那个理,不要被什么病把自己困住了。

麻黄附子细辛汤刚才已经讲过了,这个一定要记住原文“反发热”,它发热前面加了个反字,说明病人的正气怎么了,虚了?正气虚是不能开的,正气还比较足啊,那种情况下,因为反发热,四逆汤不是脉沉吗?我们就说这是生生之源的地方的问题,他一有反发热说明正邪还能相争,那就说明正气非常强的情况下才能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以这个方06年是非常非常好用,当然,我们说对于三阴伏寒的病人,你随时随地可以用,因为它托透了你的邪气,唯一不好的就是细辛大家觉得比较难喝一点。

下面讲新加香薷饮。这个在每一年的暑天,尤其在岭南地区,非常常见,但是用的医生并不多,我记得《金匮》教研室廖世煌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有一年他去儿童医院会诊过,一个小孩,二十天不退烧,他最后也是用的新加香薷,他是暑感,所以大家千万别忘了,六气随时随地都有,它是那个气你就用那个气的方就行了。没必要,干嘛要偏啊,因为我们在达不到用你手中的药能够驾驭那个病人的什么的时候?心的时候,你就得这种细而又细。因此说大道至简至易,也千万别忘了,怎么了?至微至细,至繁至杂,别忘了啊,都结合起来。

普济消毒饮,用的人很多,不讲。还有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乌梅冰糖水,这个可以说,首先吃不坏人,这个是圆运动古中医学彭子益的方,那么需要的时候,不但治发热,其它的热也治,所以在省中医院骨科我会诊一个病人,就是用北芪、乌梅两味药退烧的,就是这个理,当然北芪的理大家要想到那个“中”字。

还有一种发热,理中汤,定轴之意,不要不敢用,照用,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我们本身就需要这个轴,理中汤它正是这里虚,中气太弱了,你把那个气补足了,他的烧就退了,就是辩证的问题。

还有一个,我来到广州跟随的第二个老师是越秀区中医院的张佳佳老师,他基本上走的这个医路是梅峰医学的路,在你们的复印店是有这本书。因为跟随他学习,当时我们想把小孩的过敏性咳嗽拿下来,拼着命地学这个医学,梅峰和杨鹤龄在当年被誉为岭南儿科双壁,它的特点就是这四句话(药性轻清,药味甘淡,轻剂制胜,呵护元气),他没有像仲景那样去用道的力量。道高天地人,道贯天地人,道统天地人。因此说经方我们只要用对,人是跑不掉的。因为我们是治病了的人,天底下有什么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人,那么有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路,有什么样的路我们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方药,他是这样的人你就用这样的方药,所以很多人非常适合用梅峰医学的方药,具体的我们没时间讲,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对于这本书我个人认为,也能够帮助大家指导临床。发热就讲到这里。

生生不息汤

 速地讲生生不息汤(熟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方药很简单,药量我告诉大家,最小2、5、7、53、6、9、6,最大你们也可以用。那么目前最大的一个,是我手上一个四岁小孩,去跟过我的学生知道,是一个胸椎尤氏瘤的小孩,不知道今天走了没有?在他身上,没办法,最后用到生附子,是多少?好像生附子到230还是320克?(按:230克)这个小孩已经几个月了,没走。这期间没有路可行啊,因为这就是先天的病,就是生人那个时空的病,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识这个病的?如果我们立足本气致病的话,没有一样病是随随便便来到这个人身上的,所以要追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病的时候,尤其是这些肿瘤,不管年龄大小,不分男女老幼,我认为都与先天有关,生人那个层次,因此,你的主打方就是这个方,就是四逆汤。大家看过张锡纯的来复汤,这也是我师父李可老中医破格救心汤最后发展比较成熟的原因,就是加入了张锡纯的来复汤这几味药,尤其是山萸肉,这个药的困惑在哪里?我理解了,但没想到跟了我几年的徒弟不理解,说《神农本草经》说山萸肉很酸哪,它不敛吗?其实它偏偏不敛,因为它有什么之性啊?条畅之性。很简单,大家去试一下,试一下人参山萸肉,你就知道它就像可乐一样,喝进去之后那个气是开的,就像有二氧化碳一样,它的气是往外散的,所以你就能够理解到山萸肉的作用,我们抢救病人的时候,因为它能够把气条畅,所以这个病人不憋啊,知道呼衰时候病人憋得很,这个药就能把那个气顺了,这就是东方厥阴风木的有序升发,这就是它正常的疏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月经前我们总是要用肝这个脏。有些人要用柴胡舒肝散,他如果真是这样,你用柴胡舒肝散是对的,当然别忘了肝体阴而用阳,别忘了体,体不够的时候,你再疏导,刚开始有效,后面就耗气了。所以08年我的一个徒弟问,他治一些月经不调的病人,按照书上讲的嘛:经前调肝,经后滋肝肾,治着治着这些人月经量就减少了,这就说明把什么伤了?把生生之源伤了。这就不对了!大家其实从这一个例子回想你治过的病人有没有这种情况,如果有,赶快调整!生生不息汤治最常见的一个病就是哮喘,有看过我的临床的,我们就是3、6、9、6,哮喘就控制住了,你们可以去尝试,慢慢去试一下这些小剂量,想一下多米诺骨牌的效应,我们该用大剂量的时候用大剂量,但是该用小剂量你应该就用小剂量。

 

定坤汤

大家想一下北芪这个药,因为接下来我们要开始讲定坤汤,讲定坤汤就像上节讲的“中”字那个轴——中间的那一竖,这学问就大了,对应到临床,我重重地定住是一种方法,想想耐克鞋的商标,那一挑啊,这也是一种方法,那么有时候需要轻柔的力,能把这个圆转起来,这又是一种方法,这就涉及到一个药量的问题。其实药量,大家看这是一个日本人研究的(丹波元简:中医之秘,秘在量),所以年轻人不要走偏。我们还讲到乌梅冰糖水,日本人已经把它作为饮料,在超市上有,你们看一下,30块钱一瓶,成份就是乌梅和苏叶,所以我们一定要争气。

那么这个药量并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它绝对是有规律的,当然这个规律已经给大家总结了一下,怎么来的不说,只是告诉大家,比方说北芪,最小用6克,放到哪里?上面的生生不息汤再加北芪,吃了这个方会有什么感觉,你们想一下会有什么感觉?这么轻柔的药,会出现什么?精神大振啊!这种就是四两拨千斤,在他很累的时候,其实我们不适合往里填东西的,我们总是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但是很多时候反而要用那种轻柔的力,一下那个天圆地方就转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写那个“中”字,你们如果练过书法,竖有很多的写法,其实就是其中写法的一种,我们就需要用这种力。18克,这个是谁的方?哪一个方的药?升陷汤,我用的最多是在病人出现中焦阻隔的时候,出现中焦阻隔时大小便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用的是升陷汤综合什么散?没有大小便用什么散?对了,五苓散不是利小便的,你们去吃就知道了。那么30克,到了30克,这药量就好玩了,我们知道一个甲子年是?(答:60),那么半个甲子年(答:30),所以很多人用这个药量就能够定住中轴。但是,转过来,那么另外一些人用这个药又怎么了?刚好是提升,就象升陷汤的那个意,所以等一下讲到那个支扩的病人,最后我琢磨出来的量是这个,不能多不能少,我试过,一直在给她摸索药量,45克,她不行,30克,刚好。所以让我们更体会到中医是治病了的人。慢慢去琢磨,能够把握住药量的话,应该说我们手中这个剑的力量就更高一层。那么后面一些量就相对而言前面加加减减就出来了(45、50、60、90、120),具体的我不讲,有空你们去看我那个河洛数理的讲稿,有一个公式。

这个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实最初创这个方的时候,是源于一个崩漏的患者,没有办法,清宫两次都不止血,按道理,我们现代医学西医清宫之后,那么内膜重新建立起来了,结果清了两次都不行,服用妇康片啊,也不行,怎么给她调都不行,后面有一个老师就说,仍然是气虚,我们说那肯定补中益气啊,那我也在用,也没有效,最后就想到药量的问题。其实像这种病人,一个方法,独参汤,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这个定坤汤。到了这个份上的力,我在临床尝试过,60、80、90、100、120,其实最快疗效是250克,这个就是河洛之理,所以你用得多了,病人会告诉你的。逃不脱天地这个规律、自然的法则,让你感觉到这个药的力量。但有时并不象我现在讲的这样有效,药的力量苍白无力!没有效!所以这就又回到了治病求本。你们临床多了会有这样的感觉,大家只要想一句话,如果药能治病,那么就有不死之人了嘛。有些人什么药买不起,什么都买得起,但是救不了命。所以你们再回去看看那个混天五行图,它旁边的那两句话。那么崩漏基本上这个方就成了一个固定方,而且药量,我已经总结出来,在临床不变,就是原方原量。

接下来是一个非常疗效好的病就是哮喘,当然这个方,我很多徒弟,他们用的比我还好,他们治疗腰痛、颈椎病、颈性眩晕,这些都可以,还有高血压。这个有点跟大家平时掌握的、听到的相反,就说高血压我们觉得不应该用人参和北芪,其实就是药量的问题,只要药量对了,你想是定坤啊,我是来承这个天的,只要下面缺了,我不能承,那高血压刚好是这个天承不住了。如果这样,中风不也一样吗?我最初喝大剂量北芪是500克,是07年去见我师父,他那一年不是中风嘛,我发烧,李老说:吕英有药,你喝不喝?我说喝。把他的药给我倒一杯出来,我喝了烧就退了。所以大家想这个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急性中风能不能用?是可以用的,所以这方面我的大徒弟用的更精彩,她家婆中风,急性中风,36964,这是刚才讲过的生生不息与虎啸合在一起的降龙伏虎汤,小剂量,半个小时之后那个劲就过去了,人就转危为安了。当时我刚好跟李老在一起,我说如果是中风严重,出现了脑出血呀、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大剂量北芪能否用?但我这个大徒弟先给她36964,熬好药就吃了。当时我在外面没赶回去,就跟李老商量,如果这样理解北芪,500克北芪是完全可以用的。大家可能没有接触过李老,他不多言,只说了一个字:是。所以这就又说到一个师带徒,其实真的是要自己去走,你不去走,你就不明白这个理。天天叨,我带徒加起来从第一个算起已经有快十年了,天天叨,我从来不保守,没有用,反而你领着她走明理这条路,她自己反明白了。所以病人有一个问题,四神丸和四逆汤,都治疗阳虚腹泻,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明了理,你不用再给他讲,他会哗哗告诉你,但是不明理,那就要在那里胡诌了,可能给你多少个答案也不对。所以这样理解北芪,就跟我们学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是不是有点反了?因此这就是药量的问题。那么失眠、自闭症这些,小儿多动症还有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还有一个癫痫,大家都可以用。我呢是没有办法一直都在基层医院,所以没有分科,也逼着走到了今天,不分科,什么人来了都得看。那你们去到大医院,或者现在实习的时候是分科的,其实见得更多,大家把这种决策性的,就是战略和战术结合起来,分科有分科的好,不分科有不分科的利,把它结合起来,因为在你身边,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健康的不需要你的。而且最近在大学城讲课之后有几个学生找我,大部分效果还可以,但是有一两个效果不尽理想,不如人意。

看看这个人,(女,50岁,胸背部怕冷,左胯部冷痛麻木感十余年,长期睡眠差,高血压病史数年,胃纳、二便尚调。舌淡略暗,苔薄白,脉沉)这个就很简单了,很典型一个阳虚的人,因为她只有两诊的时间。我现在想问你们,一诊吃了之后非常好(北芪250,白术90,熟附子12,干姜60,炙甘草12,山萸肉75,炮姜炭30),十愈七八,那你们想一下我下一步怎么用药?我来告诉你们病人这个原话,你们猜一下。因为第二诊来的时候她就要回美国了,我说了一句,这个定坤汤的药可以帮助你把高血压也治了。你们猜她怎么说,如果是你们怎么说?她说,都说北芪和人参是升血压的,所以我天天量血压。然后我怎么做?肯定还是这个方,怎么做?毫不犹豫,北芪360。这就是病人,你必须把她那颗心拿捏住,天天量血压,没有想到她这样做。因为你想想,那么大老远来,就这样一个方三包药,能十愈七八,人家还天天在量血压。她说完话的刹那,我竟无话可说,不知道该说什么。把她的心拿住!那把北芪再加大量,你敢吃就吃,不敢吃就不吃。她的神不在她身上啊,那就没有承住她那个天,所以你只能加强地坤的力,你不再重一点,那神和魄就飞了。所以治病,当然到我这个份上,由一个少女看成一个老太婆了,可以这样对病人,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医生,我们要自尊自重,你要靠本事,一定要这样才是真正帮到病人,所以我总是说,(因为我一般不怎么不说话),我问心无愧,我不一定让病人尽如人意,不管我怎么做,一心为病人。没法理解也这样。这个方的来源就讲到这里,河洛数理包括了药量,大家慢慢琢磨一下,你们先自己琢磨一下,每一个人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如何是真正要走的路,现在有个模仿秀那么时髦,你们先模仿,渐渐就走出自己的路了。

 

冰雪之灾

(病例:男性,40岁,发现膀胱癌3年,术后复发1年半.肿瘤大小23*14mm,08年5月复发后服用中医至今,肿瘤维持上述大小。北芪300,乌梅36,细辛90—120,熟附子300,干姜150,炙甘草60)

接下来,前面讲了,那个也是怕冷,我们要喝定坤汤大量的北芪,还有生生不息小剂量。这个冰雪之灾就是为什么附子无上限的道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只能走这条路。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学中医,在人生道路上学中医,中医并不是那么玄而又玄的一门科学,包括我讲的这些,其实很多高人他不讲的,未必要用到这样的方法和方药,但人家一样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那就是暗合了天地的规律、自然的法则,那就是。那么我一直讲,我既然这样做了,跟大家就这样讲。这是一个典型的病例。跟大家强调的是,每天都有我治不好的病,这个病人让我觉得欣慰的是,这么一年半这个肿瘤起码到目前为止是孤立的。我们很清楚,肿瘤如果不孤立,它不会不长大,也不会不转移,如果能把它孤立,就有枯死的可能,我们就要向枯死那一步迈进,最后把它消灭。所以如果这个病人成功的话,我估计还得几年的时间,因为我们要验证。大家想一下,能把一个肿瘤彻底消灭,那需要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要怎么样?之心,需要他自利利他。我感觉到没有这么白帮他,因为他最近一次来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没想到,我宽容了,我的工作更有成效。因为像这一类病人,我们需要点亮的是他内心的暗室,并不是药。如果说我们能够用药解决癌症的话,那么无数的癌症病人就不会离开这个世界了。那么这个病人就这样治疗了一年半,每一次来都讲这个理,现在他不去争了,应该说这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那么他放下了一部分,当然不可能彻底放下,彻底放下这个东西(癌症)肯定不在他身上。所以这个病人看有没救,我估计两三年之后就知道了,那么他吃了这个方基本上固定了,这一次我只是因为他正气足,就把细辛加大量了,因为像这类病人,我们没有路可选的,你必须抽空啊,不把那个弊着的气给他疏通,这个瘤,他吃进去的东西都是精华,就变成癌细胞。如果这样说,大家想一下,我们的痰是哪里来的,都是食物的精华,是进到你身体里面变成了痰。那么再想想其它病,虽然没有吃那个东西进去,但是它自然出来。所以遇到这一类的病人,大家也去应象,应什么象,冰雪之灾,这个时候你看我们的救灾手段有用吗?太微薄了。那个力——只要老天爷出阳光,充足的阳光,冰雪都化为什么了?水化为(答:水),化为水不行的,化为水等到晚上气温一低又结冰了,所以冰雪之灾,不是下冰,下的是雪,但是我们叫冰雪之灾,所以你要这样去理解,它怎么来的,自然界怎么来,那么对应在人身上。而且这里需要提到一个,说的是冰和雪,肯定对应六气的寒气,但是,当我们把寒气破了之后,什么气出来了?什么气?阳气出来了?包裹寒气的六气出来了。所以生命很奇妙啊,你把病人的第一层冰化掉之后,(这就涉及到一个排病反应),这一层冰一化,很简单,你看最典型的症状,病人吃了四逆汤拉肚子,那证明药肯定是对了,但是如果说他还有寒气,就会出现什么?看来你们没吃过。内寒,从骨头里面往外的怕冷。但是同时还会有其它五气,热会是什么症状,发烧,咽痛,非常典型,还有呢,湿气呢,湿热呢,风,一个病人身上可以同时出现,而且可以刹那之间变化。有一些学生暑假来跟诊学习,那既然来了就是想学东西嘛。很简单,你去试药。其实有一个我想他不敢试,但是没想到他是试得最积极的一个,试到最后半夜起来晕,其实试到这个份上就可以了,因为我已经看到了他身上的那种精神,而且到此为止,他已经明白了这些药是干什么的。因此这个药进到人身体里面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我们能够治好病,是因为这个方药携带了什么东西?什么力量?携带了的力量,携带着天地的规律、自然的法则,携带着这种东西,是因为这个东西让这个病人去干嘛?顺应自然规律。因此,如果这样说的话,所有的病都是病人自己治好的。所以这个工作并不好做,因为我们面对着的是生命,一个歌星一首歌唱红了,这一辈子不用忧了,可是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你还永远做不到百分百。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病例:女,63岁,反复咳嗽,咯血30年。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曾中、西医间断治疗,病情反复,在本专家门诊中药治疗三个月。就诊时症状以气短、乏力,稍劳累则咯血,血量时多时少,血色以鲜红为主,发作时必服止血药。舌偏淡,苔略白腻,脉细。)

这就是刚才讲过的支扩的病人,那么这个方(六味地黄丸加柴胡、升麻、北芪)的由来就是那句“君火之下,阴精承之”,这一句话在省中医院非常详细的讲过,因为我讲了一节《土伏火大法》,其中讲到了君火和相火,所以这个病人后面用的就是源于这句话的理。大家看,其实这有点坤卦的味道,但是它不是用的那个,六味地黄丸加升、柴、芪,她北芪的用量药最后定在了30,因为一吃这个方,这个病人相当好,就不再咯血了,因为这已经是几十年的病了,西医跟她说也没有办法了,反正就这么慢慢养吧。这个老人非常善良,那么柴胡、升麻各 6克,关键是北芪,刚开始我也是一个量一个量试,试到30,我又加了15克,45,她不舒服,马上就觉得是提得太过的感觉,所以我再用到30,就非常舒服,那么这个人我们就为她找到了这一生的保健方法,而且如果说药不能治病,不需要多吃,所以告诉她,一剂药可以分五天吃,那么吃一吃,停一停,关键还是病人自己,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一定要去锻炼身体,这是人的根本。如果人靠药生存,那么我们的药材不早没了嘛!一定要理解这个理,包括生生不息汤,很多老年人我告之可用这个方作为保健方,虽然它能保健但是不是你一辈子依靠的东西。比方先前来了一个人,他说吃了半年比较好,最近觉得眼屎多了,有口臭了,问能不能吃,这一问,这个方药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我能怎么回答?停药。就是说他的理念并不是我当时跟他讲的,所以这又涉及到了生命的根本,大家有空回顾,就在你的人生路上悟这个东西,脱离这个东西,任何术的东西都属于形而下谓之器的力量,没有意义了。

 

托法的火候

还有一点时间快速地讲一下临床非常常用的一个方法:托法。这个在很多病都可以用,是不是听的有点累了,因为涉及到很多科。因为这样用药大家可能比较难以接受,看张志聪的《本草崇源》。其实你们多听潘毅老师讲的课,他给你们讲药的时候、讲周易的时候就会这样来讲。那么象透脓散,皂角刺、白芷、穿山甲,你们很容易理解,很多病人我们需要这种力,比方说阴疽。但是第一个北芪、桂枝、赤芍,确实是因为今年的年运,上半年我搞出了三个方,三个经典方,因为方药的搭配跟我们理解的寒热虚实是反的,所以才叫做经典,比方乌梅和干姜搭配,一个相火一个寒,就是寒热融入一炉,其实冰火一炉偏偏是我们生生之源的那个东西,它本来就是冰火一炉。大家看桂枝,这样理解,比较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桂枝是走东方的,所以很多人知道苓桂术甘,很多人知道桂枝有升阳的作用,那么道理何在?它走东方,它的气往上走,但是大家想想桂枝汤,为什么要配个芍药,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气是怎么转的?对,是双螺旋,升降出入是同时的,不是说只升不降,双螺旋就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所以多学一点常识再来学医理更容易理解。所以一旦用到桂枝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这个气是不是需要东方的这种力,需要那你就直接上苓桂术甘,所以苓桂术甘治颈性眩晕非常好,但是很多人,比方最常见的一个病,你们经常有的,是什么?慢性(答:咽炎),还有,慢性鼻炎,这一种病,那就不能直升了,大家很清楚,你觉得很热了,局部是热的,那么这就需要考虑南方,桂枝是东方,一定需要一种南方的力,不能让桂枝直升,这就是桂枝汤的由来,小建中汤配芍药的由来,黄芪桂枝五物汤同理。所以大家这样来学药,再来用方,再到临床体会,就好一些。此类病用这一种托就可以,比方说腺样体肥大性鼻炎,鼻中隔弯曲等,就应该用这三个药来托,这样就能把毒托出来,同时把那个憋着的气打开,所以南方是主什么?主开的。开了之后就怎么了?开了之后就降了。明白了吧,我们需要南方,但你只需开,不需要想降。如果你想五方都走这个升降出入,我们左升右降的这个理,就是一个。我搞出一个五气朝元(按:熟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乌梅、赤芍、细辛、桂枝、紫油桂),我那些徒弟们说这个方更好用,因为不用辩证,在明医堂粉丝群内我这个方药都有,确实临床效果用的也不错,其中治了一个多囊卵巢综合症,还有治卵巢囊肿,还有一个男性病——前列腺炎,还有一个病——痛风。一个道理,都是局部弊住了,你都需要东方升也需要南方开,但是这种大家看部位跨越得非常大,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圆,这也是河图的由来,所以你们再慢慢回去学这些中国文化的东西,有这样一个理念,就容易理解一些。

麻附细讲过了。

花类药,大家看诸花皆什么(答:散),象花苞一样含苞欲放,你们就是这个年龄。你们知道几种花,凉茶里面的,我们学的银花、菊花、槐花、红花、木棉花、葛花、素馨花、腊梅花、玫瑰花、南豆花、茉莉花,好多种,比方我们经常治胃痛,有些人喜欢用素馨花,它疏肝理气而不伤正,不像柴胡疏肝散那样伤。还有就是叶类药,这是今年这个季节适合的,估计11月都可以用。

大家看看这几个叶(苏叶、侧柏叶、枇杷叶),比方参苏饮中的苏叶就容易理解,这个方理解到它内涵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把轴定稳了。侧柏叶用于哪一方的,哪一方?枇杷叶呢?有人说了的,西方,为什么?我们治什么用枇杷叶?燥金就配参苓术草四君子汤,你看后面接着就是石膏,石膏干什么,知道了吧,联系刚才的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到了西方就需要用这种力。侧柏叶它是东南方,它清热啊,东方的热可以南方的热也可以,所以发烧的病人,如果说你觉得赤芍开得过强的话,就换成侧柏叶,所有的叶子都是怎么了?都是向上的。侧柏叶色青。所有的根类都是向下,向下就有什么作用?清热作用。所有的藤类药疏通经络,这是大家在中药学能够学到的,你把它用到临床。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6克),柴胡升麻说过了,还有阳和汤大家别忘了,好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一些小女孩找我看,头痛啊,想尽了办法,月经就是不来,我最后就用了这一个,好在到目前为止,起码有4个来了。还有鹿尾巴,鹿尾巴跟鹿茸是不同的,阳和汤我们知道是治疗阴疽的,这个理大家想没想?知道了。

这么多年,尤其是大家在尝试四逆汤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排病反应,我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生病就是你最好的身体排毒法。至于说我吃了药,排毒反应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并不是一个四逆汤的问题,所以大家多跟老师学,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在兢兢业业地教学生,多看看老师的思路,而且学他们辩证的火花,朱章志老师也来了,我跟过朱老师,当时在参悟我们人身这个阳气应该怎么扶。学老师的那种思路和理念。

提一下容易让大家出现不明白的,一个桔梗,一个西洋参,桔梗甘草汤,我们经常治咳嗽都要用,切记,你要明白了相火和君火之后,相火外越的时候,吃了就流鼻血,病人会告诉你的。还有西洋参,我们经常会把西洋参、丹参、田七(很多老年人)打粉,大家想,已经到了枯木的年龄,那个火肯定是亏的,就是那个真阳,这样吃太过就是不对。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交流到这里,想问一下大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一位青年学生写给他父亲的,他的名字是(答:毛泽东)。青年在国家在,或者象那首歌唱的,“Believe China,beyond the  Dreams ”,那么我们加一句“belie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 beyond your dreams”

谢谢大家!

     (全文结束,由明医堂粉丝群整理,经吕英医生及徒弟们校对)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 蜻荷 - ctm888888的博客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 蜻荷 - ctm888888的博客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 蜻荷 - ctm888888的博客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 蜻荷 - ctm888888的博客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 蜻荷 - ctm888888的博客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 蜻荷 - ctm888888的博客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 蜻荷 - ctm888888的博客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 蜻荷 - ctm888888的博客

气一元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体系,其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在此,仅就其中与中医学关系密切者简介如下。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又称天地、天下、太虚、寰宇、乾坤、宇空等等。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东汉·王充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和物是统一的,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语)。《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元气(即具有本原意义之气)敷布宇空,统摄大地,天道以资始,地道以资生。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人类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周、秦以前称“天”或“天地”为自然,从《淮南子》始方有宇宙的观念,“往来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宇宙便是物质世界,便是自然界,宇宙观即世界观。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性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类伊始,气化之也。两间(指天地间——作者注)既有人类,先由气化,继而形化,父精母血,子孳孙生”(《景景室医稿杂存》)。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

  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这种“气”相对于天地之气而言,是人体之气,故又称“人气”。人类只要认识人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就能够认识生命的运动规律,故曰:“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素问‘气交变大论》)。血、精、津液等亦为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它们皆由气所化生,故称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之有生,一气而已……气以成性,而内焉则为人之心,外焉则为人之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者气之充,而心者气之灵”(吴廷翰《古斋漫录》)。人的形体和人的思想精神都是气的产物。中医学在古代哲学气论的基础上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认为“人之生死由乎气”,“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即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由物质机体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故曰:“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二)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气有胜复作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气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气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阴阳相错,又称阴阳交错、阴阳交感,即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相错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换言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这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故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气充塞于太虚之中,·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成和变化乃至消亡,无不由于气的气化作用。所谓“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素问·五常政大论》)。《内经》不仅在气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和形相互转化的思想,而且用阴阳学说阐明形气转化的根源。“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动而散则化气,阴静而凝则成形。阴阳动静的相互作用,是气化成形和形散为气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气至大无外,至细无内。大者,有形之物与太虚之气之间;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内部都存在着形化为气和气化为形的气化作用。中医学的形气转化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气是阴阳矛盾统一体。阴阳为固有的两种对立要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张子正蒙注·卷一》)。阴阳矛盾对立形成了气的永恒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动静统一是气的运动性质。气化运动是动与静的统一,聚散统一则是气的存在形式。散而归于太虚,是气的无形本体;聚而为庶物之生,是气的有形作用。聚暂而散久,聚散在质和量上均统一于气,聚散统一揭示了宇宙万物气的统一性。阴阳统一揭示了气的内在性质,动静统一描述了气的存在状况,而聚散统一则规定着气的存在形式。

  (三)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人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有差异就有统一,有异同就有感应。“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正蒙·乾称》)。相互感应和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或以异相应”,“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感如影响,无复先后,有动必藏,咸感而应,故曰咸速也”(《横渠易说·下经·咸》)。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产生了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使物质世界不断地运动变化。这种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把人与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医学基于气的相互感应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人体的五脏六腑与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物质与精神活动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在差异中具有统一性,遵循共同的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故曰:“人与天地相参”(《灵枢·经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