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炒作与虎头三绝(二)

 雁飞云 2017-06-21

春秋哥:炒作与虎头三绝(二)

来自南山子春秋

20:41

点击收听春秋哥亲自讲解

春秋哥聊书画:炒作与虎头三绝

(二)

赵春秋

在上一节,我们讲述了顾恺之凭借一场颇具戏剧化的炒作,成功跻身书画圈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顾恺之。

据说他就这模样,比较帅,有木有?

其实,顾恺之也绝不是泛泛之辈,他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出身士族名门,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才绝和痴绝,因为他小字虎头,所以又称虎头三绝。

顾恺之在绘画上师法曹弗兴的弟子卫协,人像、佛像、禽兽、山水无不精妙,与曹弗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人们把他和受他影响的南朝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张僧繇、唐朝吴道子的疏体。顾恺之的绘画作品,真迹原作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因为他的作品影响巨大,很多同时代和后代的画家如南朝陆探微、唐代吴道子等都临摹过他的作品,所以,有一些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流传下来,让我们可以通过摹本来领略顾恺之艺术的风采和魅力。流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都是宋人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女史箴图》有唐代摹本宋代摹本两种,宋代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据说,由于英国人中国书画知识方面的欠缺,自以为是地把本是完整的一幅长卷拦腰截为两段,并出现了掉渣现象。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代摹本,水平上稍差一些,但比英国所藏的版本多出樊姬、卫女两段。当然,还有更多作品我们看不到了,连摹本也没有流传下来,只在古代文献里留下了作品的题目,例如:隋朝官本《梁太清目》记载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桓玄像》《列仙图》;《宣和画谱》著录有《夏禹治水图》《春龙出蛰图》等九件。

女史箴图局部

除了绘画创作之外,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他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对后世中国画发展有巨大影响的理论文章,他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他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所以他画人物,有时候会放置好几年不轻易点睛;他主张以形写神,注重通过生理细节的描绘来表现人物神情,他为中书令裴凯画像,按照裴凯的样子画好之后,又在脸颊上加了三笔,将其脸上很明显的三根毫毛画了下来,就这么三笔,裴凯的肖像顿时活灵活现了起来;顾恺之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他给两晋时期名士谢鲲画肖像,因为谢幼舆曾说过:‘一丘一壑,自谓过之’的话,就把他画在山崖乱石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一时传为佳话。

洛神赋图卷局部

顾恺之的第二绝是才绝,他知识渊博,才思敏捷,擅长诗赋。人们问他会稽山水的状貌。顾恺之说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大家熟悉的陶渊明的《四时》诗:“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其实是误传,真正的作者正是顾恺之。顾恺之还作有《虎丘山序》《筝赋》等名篇,可惜都没有传下来,好容易传下来一篇《画云台山记》,也被传抄的面目全非,我们只能深深地抱憾了。

顾恺之的第三绝,叫做痴绝,有点类似于咱们现在说的二货,但又与我们说的 “二”不一样,是一种假痴不癫的装疯卖傻,用他老上级桓温的话说就是:“痴黠各半”。

顾恺之很迷信民间的小法术,他听说有种隐身草叫做蝉翳叶,在蝉躲藏的地方,上面往往有一片叶子遮蔽着,螳螂鸟雀就看不见它,不能伤害它了,这片叶子就叫蝉翳叶,人拿蝉翳叶放在眼睛上,别人就看不见他了,于是他到处搜罗。桓温的儿子桓玄经常戏耍比他大二十一岁的顾恺之,他拿来一片普通的柳叶,告诉顾恺之,这是自己千辛万苦找来的蝉翳叶,用它挡住眼睛就可以隐身。顾恺之高兴地用这片柳叶隐身,桓玄假装看不到他了,乘机往他身上撒尿。顾恺之不以为怪,相信是自己隐身了,桓玄没有看见把尿撒到他身上的,高兴得手舞足蹈,赶紧回家把这片柳叶收藏起来。

还有一次,顾恺之曾将一箱自己非常珍惜的画作封存好,寄放在桓玄处。桓玄偷偷撬开橱柜的后板,把所有的画都盗走了,然后再把橱柜复原。等到顾恺之去取画时,打开橱柜一看,哇,里面空空如也!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是桓玄动了手脚,但顾恺之的反应却让人吐血,他连声惊叹:“看来我的画太好了,通灵宝画啊,人间留不住,像仙人般羽化登仙上天了,好耶!好耶!”(“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由人之登仙。”《晋书·顾恺之传》)仍然对桓玄信任不疑,真是痴绝到家了。

女史箴图局部

不过,顾恺之遇上桓玄这么个主儿也真的没有办法。桓玄被史传称为“大司马桓温之孽子”,《晋书》上说桓玄“性贪鄙,好奇异”, “常负其才,以雄豪自处,众咸惮之”。桓玄最后走上了叛逆篡位的道路,为实现篡位野心,他逼杀同盟将领殷仲堪,自立为帝,然而即位称帝才80天,就被刘裕的义军打得一败涂地,在逃亡益州(今四川)的途中被诛杀。据说,殷仲堪的儿子殷简之为报父仇生吃其肉,其死状甚是惨烈。桓玄死的时候年仅36岁,而经常被他愚弄戏耍的顾恺之,却比他晚去世5年,“年六十二岁卒于官所”,在东晋那个生命飘忽的时代,这样的寿终正寝真的不容易。苏东坡曾在一首题画诗中评论桓玄盗取顾恺之存画一事,苏诗说:“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桓玄以其悍将雄才,窃画篡国,身败名裂,其得其失,终不堪于顾恺之的一声痴笑,可叹可悲啊。

对,就是这货,桓玄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顾恺之的痴是一种自然而达于自由的人生智慧,是不计较的从容,是超得失的自在,是超脱世俗的逍遥精神。这种智慧,是寻常人领略不到的,故名之为“痴”。顾恺之得此智慧,其画神逸,其人通达,尽显魏晋风流。回首看看瓦棺寺那场旷古的炒作,岂是后辈那些追名逐利之徒可以望其项背的?那些狂妄地想靠炒作“坐四望五”,发出“给我十年,我要超越西方所有大师”、“假我三十年光阴,可超越八大山人”呓语的艺术狂徒,只能徒增笑柄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