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科普|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JieZHoun 2017-06-2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心理杂货铺↑

相信大家在很多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熟悉的桥段:男女主十分相爱,但因为种种原因受到家人的阻止,然而他们并不放弃,反而更加坚定,甚至连死都要在一起。

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而来源也正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心理学给这种现象定义为: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

学术界给出了两种解释。

当恋爱双方被强迫作出某种选择时,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态会促使他们作出相反的选择,甚至会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的喜欢程度。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事例:某对恋爱的青年,尽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对、亲友的百般阻挠,两人非但不中止恋爱关系,反而更亲密,更大胆,有的甚至以自杀来对抗。

从维持认知角度上看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去寻找理由,当外在理由消失后,人们就会从内部去寻找依托。反之亦然。恋爱双方渴望接近对方等行为原因,可以解释为,由于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亲人朋友的支持。当亲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这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恋爱对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知重新处于平衡状态。这便是中学生在异性交往中,易把友情当恋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好奇心和个性的互补,在异性交往中,交往双方更容易获得满足感。但许多老师、父母对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确反对,这就使交往者把满足感解释为双方的依恋,从而误认为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如何处理这种心理?

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爱男女和他们的家人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父母的反对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亲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上,恋爱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要理性对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外界阻挠越大越要爱的“荡气回肠”。或许在旁观者的眼中两人的爱是“轰轰烈烈”的,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样成就的婚姻很多最终都走向了离婚。受外界阻力而激发升温的爱情,往往经受不住悲伤的考验。两个人一旦遇到悲伤的挫折,爱情就容易产生裂痕。

家长在说服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强行禁止,采取“ 高压政策”,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切忌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打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心理杂货铺

聊聊天,扎扎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