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真真假假、恍恍惚惚搞不清? 一、鸡鸭是打激素催熟的? 不用纠结。 确实有速成鸡鸭,但它们长得快的原因有三:优良的品种、精心配方的饲料、为快速生长而优化的养殖条件。 做好这几点,速成鸡只需要 5~6 周就可以出笼。 而大家误以为的「使用激素」,其实并不能促进鸡鸭快快长大,反而可能造成鸡鸭死亡率增加。而且,世界各国都不允许用激素来养鸡。 二、鳝鱼是喂避孕药催熟的? 也不用纠结。有过科学实验表明: 避孕药不仅不能让鳝鱼长得更快,反而同样会导致死亡。 那如果真有农户听信了传说去尝试,怎么办?放心,不会成为普遍现象的。 因为避孕药可不便宜,用了又没什么效果,会有多少农民一直傻傻地试呢? 三、奶粉、牛奶有激素,不能喝? 没错,奶粉、牛奶确实天然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 而且……母乳中也有雌激素啊,含量往往还要更高一些。 那既然母乳中都有,每个人也都喝过、也都好好地活到现在这么大了,还担心什么呢? 四、蜂蜜和蜂王浆有激素? 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都认为,蜂蜜蜂王浆中「含有天然激素」,尤其是蜂王浆。 然而查阅文献会发现:报道过的激素含量,低到不可能对人体具有生理效应。 那就不需要纠结了。 五、蛤蟆膏、紫河车含雌激素,很滋补? 蛤蟆膏(雌蛤蟆输卵管附近的脂肪)、紫河车(人的胎盘)等,就有点特殊了,毕竟它们的产出部位不一般。 它们天然含有动物激素,含量可能是会比较多,而被一些朋友当作「滋补」之物来吃。 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1. 这些东西并没有传说中的啥啥功能。 反而因为它们成分复杂,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食用风险,根本没有必要去吃。 2. 经过烹饪加热处理后,激素活性能留下多少?完全不清楚。 六、猕猴桃黄瓜草莓打了「植物激素」的药? 「植物激素」,正确的说法是「植物生长调节剂」,通常说的无根水、膨大剂、催熟剂都是。 它们的「激素」作用,是只针对植物有效的。 就像花粉作为植物的精子只能让植物受精是一样的。如果它们的「激素活性」值得担心,那么女士们更应该担心去赏花的时候会不会沾上花粉而怀孕。 它们会改变蔬菜水果的生长规律,有一些果蔬在风味上不如自然成熟的,也有一些在营养组成上有细微的差别,不过在安全性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用纠结。 七、豆腐豆浆含「植物雌激素」? 天然的「植物雌激素」或活性成分,比如大豆异黄酮和木脂素等,可以说是真正的「植物源雌激素」。它们因为结构上像人体雌激素,所以也能够跟人体雌激素受体结合,因而具有微弱的雌激素活性。不过,我们不是第一次讲了: 这种雌激素活性是有「双向调节功能」的。 1、如果体内的雌激素不足 那么它们可以去跟那些「富余」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可有可无地增加一点雌激素活性。 2、如果体内的雌激素过多 它们就占了雌激素的位置,也就让一部分雌激素失去了用武之地。而它们自己的活性低,总体上也就降低了雌激素过量的不良影响。 至于它们具体摄入量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目前科学家们还研究得不算全面。 如果只是正常吃饭吃到的量,「好」作用和「坏」作用都微乎其微,根本不值得纠结。 如果要额外服用它们的补充剂(或者说保健品),那么就需要谨慎了,至少寻求一下医生的指导再决定。 八、环境中有「类雌激素」? 值得重视一下。 所谓的「类雌激素」,是指那些跟雌激素在分子结构上没有相似性,但是可以干扰人体的激素功能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环境中,本身也是污染物。 比如塑化剂、杀虫剂、除草剂、灭菌剂、一些有机污染物(比如多氯联苯、二恶英)、有些洗涤用品、一些重金属(比如铅、汞、镉等)。 现实有点残忍,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它们,只能尽量减少接触。 九、该怎么对待「激素」? 1、 所有「食物含激素」的传说,都不值得纠结。 只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就可以了。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激素」问题,也是为了减少其他的食品安全风险。 2、关于童性早熟 其实现在也没有找到明确的诱因,但传说中的这些扯上食物的激素,几乎不可能是原因。真正需要注意的是: 尽量减少接触环境雌激素,避免儿童肥胖的发生,有问题及时就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