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汉字》 说“繁”道“简”(繁简篇)
大多数国人认为汉字太繁,主张简化。笔者幼年学的是繁体字,颇有“繁体烦”之感慨,所以很赞成“简化汉字”。其实,我们的先民一直做着在不影响表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字的笔画的事,今人所谓的“汉字改革”,只不过是继续前人的意愿而迈出了较大的步伐而已。 本文《说“繁”道“简”》,题中“繁”“简”二字,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简”是个简体字,它从“簡”字简化而来,是将其中的“門”按草书的写法写成“门”。“繁”字还真是个“繁体字”,金文、小篆都写作“緐”,里面没有“攴”,比现在的“繁”还少四画呢。 《说文》解释“緐”的本义是“马髦饰也”。段玉裁注:“引申为緐多。又俗改其字作繁,俗形行而本形废,引申之义行而本义废矣。”由此可见,由“緐”到“繁”,乃俗人所作俗事;今人力主简化,本应将“繁”恢复到“緐”才是。不知何故,经多次简化,而“繁”竟不进行简化,真让笔者有些弄不明白,是不是特意保留这个繁体的“繁”字,给人们一个“繁复”“繁杂”的印象。要知道,这个“繁”字还有“繁多”(汉字究竟有多少,至今说不准)、“繁殖”(大量的形声字就是从象形、会意、指事字孳生出来的)等义。笔者以为,“繁”字的用处越多,越有简化的必要! 1956年,我国发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根据《简化字总表》规定,一下子有2200多个字简化了。笔者以为,从总体来看简化是成功的。在这两千多个简化字中,绝大多数是边旁部首的简化,如部首“食”简化为“饣”、部首“金”简化为“钅”等,一下子就简化了千余字;有一些“简化”其实就是恢复古文写法,或是采用了前人简化的成果,如:“長”简为“长”,则是参照了古文“仧”;卯金刀“劉”写成文刀“刘”,汉代人治印时就有这样写的......如此等等,足以表明,汉字改革当在继承前人的努力方面发展。如一味搞“大跃进”,则会出现“二简”及前不久的“44字”之瑕疵。 简化汉字,当是坚定不移的方向。但是,汉字是传递先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信息,是制约社会、规范行为的智慧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文化积淀,理所当然是一门大学问。因此,我们对汉字首先得有敬畏之心。汉字改革每走一步都应当慎重,慎之又慎,尽量避免“停”“酒”“嘴”弄出“仃”“氿”“咀”之类的洋相,尽量减少“發”“髮”不分的乱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