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今日下午的讲稿。 邮集的制作 高晓恩 一、什么是邮集 邮集(stampcollection),是集邮者将邮品进行分类、整理,并经过设计、编排组成的用以表达一定内容的专集。是集邮者收集、研究和进行创作的成果,能够反映出集邮者的收集和研究的水平及其兴趣爱好。一般可以分为:供自我欣赏或研究之用的收藏性邮集和按特定的邮展规则组编的参展邮集。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后者——按特定的邮展规则组编的参展邮集。 附带在这里说明一下什么是邮品,可以用“票、戳、封、片、简”概括,此外可以包括必要的邮政部门使用的签条、单据、文件、地图等。 二、邮集的构成与分类 1、邮集的构成 邮集是由贴片组成的。所谓“贴片”就是一张高290毫米、宽230毫米的浅色(通常都是白色)的有一定厚度的卡纸。在这张卡纸上,作者用邮品和适当的文字进行编排展示。这样编排好的16张贴片,就组成了“一框”。根据作者手里收集到的邮品和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需要,国际集邮联合会(FIP)规定,参展的邮集可以为1框、3框、5框和8框(视不同情况而定)。 2、FIP对展品(邮集)的分类 FIP根据邮集展出的内容与所使用的邮品,把邮集分类并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评审规则 (1)传统集邮展品(traditional exhibit) 通常是以发行年代为时间界限,以发行国家或地区为地域界限,以邮票类别为票种界限,编组成专门性或通用性的展品。可用的素材包括:新旧邮票,单枚或连票;贴有邮票的实寄封;各种变体票(含水印、背胶、齿孔、纸质、印刷方面的变异);样票、印样及设计图稿(无论是否被采用);未发行邮票时期的史前封(不得超出展出面积的15%);其他特殊邮品(包括邮政曾经使用过的赝品、印花税票、使用或未使用过的邮税两用票)。 (2)专题集邮展品(thematic exhibit) 以表现某一主题的参展展品。可以使用所有类型的邮品,但不得使用非邮品。 专题集邮展品的选材原则: ①与发行国有关的邮品(而非商业性发行的投机邮品); ②常规的邮票(避免使用无齿及小型张,特别是近年发行的); ③真正的信销旧票,而非盖销票; 315;经实际寄递,盖有规范邮戳的邮件; ⑤邮戳与专题相关的邮件; ⑥收件人不尽相同的邮件; ⑦邮资正确的邮件; ⑧邮资机符志(除面值为“000”的以外)。 珍罕邮品或有意义的印样、样票、变体等,可以提高邮集的档次,但一般的小变体、印样等不宜收入邮集。 极限片可以少量使用,且票、片、戳均应当切题。 当具有几种专题内容完全相同的邮品时,应选用那些有特殊集邮意义的邮品,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借以表现它的特殊意义,但不能影响对专题知识的阐述。 (3)邮政史集邮展品(postal history exhibit) 以经过国家、地方或私人邮政机构实际寄递过的,与邮政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邮品编组成的邮集参展的展品。 展品可以表现下列邮政历史领域里的任何一个方面: ●史前邮政服务;●地区、国内或国际邮政业务及其发展;●邮资;●邮路;●邮戳;●军事邮件、战时邮政、城市被围时的邮件、战俘和集中营邮件;●海洋和内河水运邮件;●火车邮件;●所有形式的流动邮局邮件;●遇难邮件;●消毒邮件;●欠资邮件;●自动化邮件;●转口戳;●公务邮件、免费邮件。 展品的主题和构思应在前言中阐述清楚;编组时选定题目范围内的邮品要齐全;对版式的研究要有一定的深度,并有足够的票和封相佐;要有珍罕品。对邮票和素材的系统研究成果,不论是别人公布过的,还是自己的重要发现,都必须在展品中得到全面的、简明的阐述。 (4)邮政用品集邮展品(postal stationery exhibit) 邮政用品集邮展品,应由某一国家或联合领地所发行的使用或未使用过的邮政用品构成。 按用途或使用方式划分,有邮局发行、公务使用、军事使用、私人使用邮政用品; 按使用形式划分,有邮简、信封、明信片、包封纸、各种印刷单式等; 按业务种类划分,有邮政(国内、国际、的水陆路或航空邮政)、挂号(国内、国际)、电报(国内、国际)、各种费用的单据(信函包裹单、汇票、邮政汇款单及其他印有邮票图案的邮品)。 相关国家的固定格式的邮政用品(出售时贴有邮票),也可以包括在内。在不设邮政用品类的邮展中,理想的做法是,将邮政用品展品归入传统集邮类,但航空邮政用品宜直接归入航空集邮类展出。 (5)航空集邮展品(aerophilatelic exhibit) 以航寄过的航空邮政物品组编的邮集参展展品,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一个方面的航空邮政历史,包括航空邮政的建立和发展、邮路、邮费等的变化。其使用的素材: ①通过航空邮寄的邮品; ②专供航空邮件贴用而发行的官方或半官方邮票,包括信票和旧票,但主要是贴在信封上的; ③各种与航空寄递有关的邮戳及其他戳记、签条和标签; ④未经邮政系统传递,但对航空邮政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采用特种航空运输工具传递的物品; ⑤空投的传单、信件、报纸,包括属正常的邮政服务项目以及由于未能预见的事件导致邮政服务受阻时所采取的临时措施; ⑥从空难事件中找回的邮件。 航空展品一般可按时间书序、地理位置或运输工具(信鸽、气球、飞艇、火箭等)编排。如果地图、照片、航班表等物品对邮集组编十分重要,也可以收入邮集,但此类辅助品的比例应不致影响邮品和说明文字。 (6)航天集邮展品(astrophilatelic exhibit) 这是1985年11月罗马大会新增的竞赛性邮展类别,主要从集邮的角度研究空间探索的历史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演变。 适用于航天集邮展品的素材有: ①通过邮政部门,由同温层气球、火箭、回收舰船、救援飞机及其他航空器发送或回收的邮品; ②带有邮票、单式、标签,与空间计划、空间探索(包括空间航行物体的发射、飞行、着落以及相应的追踪站、船舶和飞机等)有关的邮件、邮政用品、邮政电报、特种信封和明信片; ③在特殊时间发生的当日,经当地邮局盖销的信封和明信片; ④印有与空间探索、空间计划有关的文字、标志、图案的邮票。展品可按时间顺序或按航天事件的发展过程和技术演变过程来编排。 文字说明必须准确。展示的封、片应当盖有记录宇航器发射、回收、降落或其他空间活动发生的准确时间的当地邮戳。 (7)极限集邮展品(maximaphily exhibit) 以极限片组成的邮集参展展品。主要要求: ①所贴邮票必须是有效邮资凭证,且只能贴在有画的一面。不得使用欠资票、预销票、印花税票、万国邮政联盟公布的有害邮票及除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议会等团体之外发行的公事邮票; ②明信片尺寸必须符合《万国邮政公约》的规定,最大为105X148mm,最小为90X140mm,误差2mm。画面不应少于明信片片幅的75%。明信片上的图案应最大可能与邮票题材相符。如邮票图案有数个题材,则应至少有一个题材与明信片图案相符。以邮票原图放大而成的明信片制作的极限片,不允许展出。 ③极限片上“戳”的使用:邮戳(包括普通、纪念、风景、宣传、临时)——有邮政效能的戳记。邮戳的图案与地名(邮局局名)应与邮票及图画明信片的题材密切相关;邮戳上的日期应在邮票有效使用期之内,并尽可能接近该邮票的发行日期。 极限展品可按国家或地区、专门研究或专题编排。 (8)集邮文献展品(philatelic literrature exhibit) 集邮文献,就是有关邮票、集邮、邮政历史和与之有关的专门领域的所有出版物。这类展品参展的要求是啊: 参展者可以是展品的作者、汇编者、编辑、出版商、赞助机构和社会团体及享有所有权的个人。展品可分为4类 ①手册、专著、专门性研究文章、书目、邮展目录、特别目录、公开发表的集邮讲座文稿(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和幻灯片文稿)等; ②通用目录,包括收录深度不足以使其成为特别目录的世界性的、区域性的和单一地区的目录; ③集邮报刊,包括集邮刊物和报纸、协会机关报、公司商号出版物、年鉴和类似出版物; ④有关集邮文章,包括集邮或非集邮出版物中的一般性文章汇编。集邮手册和专著必须是邮展开幕前5年之内出版的,其他展品必须是邮展开幕前2年之内出版的。分卷著作应以各卷的出版日期为准。期刊必须是最近出版的全套或全年的。报刊文章应为至少在10种不同报刊上发表的论述性问斩汇编。修订本、再版本均按新出版物对待。 (9)青少年集邮展品(youth exhinit) 以21岁以下青少年组编的邮集参展展品。FIP按照展品作者的年龄分组。 A组:15岁以下;B组:16-17岁;C组:18-19岁;D组:20-21岁。集体合作展品归入C年龄组。年龄计算以邮展当年1月1日为准。展品分类,同成年人组(上面(1)-(8)类)。在FIP邮展中,青少年展品最高可获大镀金奖。 (10)税票类展品(revenue exhibit) 这类展品主要是反映税票、费用票和信用票的印制、发行和使用。展品应以简明的文字,说明票证的发行或使用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如,使用日期、中止使用日期,为什么或是否重新启用等。 三、现代集邮与开放类邮集 现代集邮(Mophila)是英文Modeen(现代)和Philatelic(集邮)两个词合成而来。它是从传统的集邮方式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具有时代感的集邮和编组邮集的方式。其理念核心就是,降低邮展的门槛,让集邮特别是编组邮集走出“贵族化”,朝着平民化、普通化的方向前行。 (一)、现代集邮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1981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FIP第50届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关于在国际邮展设立现代集邮的倡议。根据这个倡议,1985年9月11日-15日,由FIP赞助的德国“Mophila’85”首届国际现代集邮展览在汉堡举办。这次邮展标志着“现代集邮”的概念,从纸面上的议题付诸实践。有趣的是,1931年8月22-30日,同样在汉堡也曾举办过一次国际邮展。在一位来自日本东京的集邮者所获的奖牌上,赫然刻有“Mophila”(现代集邮)字样。尽管这件事的原因迄今不见记载,但可以认为,现代集邮概念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二)、现代集邮的类别如下 1、 现代集邮包括下面的类别。 “现代集邮沙龙”( Mophila Salon) FIP将它定为“邮展的试验类别”。但由于对这类展品有年代限制(最初为10年,后改为15年),致使邮集一经展出,往往在几年后就不能再次参展;同时年限外的藏品也不能作为素材使用,这就挫伤了参展者的积极性。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邮展和国际邮展大都取消了“现代集邮沙龙”这一类别。 “社会集邮”(Social Philately) 其内容主要是关于社会发展与邮政的关系。“社会集邮”可以包括其他集邮类别展出的所有邮品,也可以包括非邮品。其使用的素材更接近于“邮政历史”类,但其叙事结构则更类似于“专题集邮”。1999年,FIP正式将“社会集邮”类展品纳入了“邮政历史”集邮委员会,并成为其一个分支。 “开放类集邮”(Open Class) 最早兴起于北欧集邮界,后来与澳大利亚出现的“社会集邮”相互结合,创造出“开放类集邮”。它的特点就是允许并鼓励使用大量的非邮品。因此,这个概念和形式一出现,就在国际上受到了集邮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吸引了更多的人制作邮集,参加邮展,使集邮活动兴旺活跃起来。 “一框集邮”(One Frame Class) “一框集邮”就是用一个标准展框(16张贴片)来展示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可以包括传统、专题、邮政历史、邮政用品、极限、航空、航天、税票等传统邮展所设立的所有类别。与多框邮集作品相比,“一框邮集”如何在篇幅不大的空间中,把一个题目开拓的深入而又深刻,同时还能充分展示出集藏素材的丰富与珍罕,对组集者来说也是个挑战。 “灰姑娘”(Cinderella) 这个名称来自《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主角Cinderella。她历经磨难,最终和王子终成眷属。在集邮者的收藏品中,除了邮票还有许多像邮票的东西,如:半官方邮票、非官方邮票、臆造邮票、“花纸头”、标签、封口纸、圣诞节封签、挂号签条、纪念张等。它们就像“灰姑娘”一样,被认为是“被蔑视和忽略的有背胶凭证”。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FIP代表大会上,“灰姑娘”素材中的税票、费用票、信用票被FIP所接受,正式设立了“印花类”展品。 “节俭类集邮”(Frugal Philately Class) 起源于欧美的集邮发达国家。对使用的邮品素材的价格做了限定。这类邮集在组集时,作者必须利用集邮知识,通过不懈努力,去收集具有邮政和集邮意义的、同时又要有价位限制的素材。编组节俭邮集,可以训练邮集邮作者对于邮政的和集邮的基本认识、理解和实施,提高邮集的编组和处理水平。 “首日封类集邮”(First Day Cover Class) 从1840年世界第一枚邮票发型和使用开始,首日封邮品就诞生了。它已是除邮票之外最常见、最普及的邮品,其爱好者遍布全世界。它也是在TallShips’98邮展上最新设立的试验类别。在中国,由“首日封类集邮”派生出来的原地封、公函封、自制首日封、手绘封的收集也都十分普遍。 “图画明信片类集邮”(Picture Post Card Class) “图画明信片”又称美术明信片,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1987年澳大利亚的国家邮展上,首倡了“图画明信片集邮”类别。在1998年澳大利亚国家邮展上,还使用了澳大利亚集邮联合会最新公布的有关“图画明信片竞赛展品评审指南”的文件,邮集的内容可以按照FIP颁定的各类邮集的评审规则指导的各种方式进行编排。 “自动化类集邮”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邮政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自法国于1969年发行了第一枚自动化邮票。在邮票自动发售机普及应用后,又有德国、西班牙、新加坡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自动化邮票。2002年,美国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首次推出了网络邮票。2000年德国米歇尔公司出版了首部自动化邮票目录——《米歇尔世界自动化邮票目录》。自动化邮品除自动化邮票、网络邮票外,还包括传统的机盖邮戳和机盖邮资戳等。在FIP举办和誉助的国际邮展和世界邮展中,“自动化类邮集”已经在相关规则评审中,跻身获取正式的奖项。 “生肖类集邮” 生肖文化对于中国和亚洲东方民族,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中国,生肖集邮有着最广泛的基础。虽然它还没有得到FIP的认可,但在国内有就有过多次独立的办展和在“现代集邮”展览中作为一大类展出。“生肖类邮集”已有专门的评审规则,从而成为了现代集邮中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类别。 “原地类集邮” 它的起源尚无明确考证。但是自邮票诞生以来,原地邮品就不断频频自然形成和出现。但把它有意识的制作、收藏与研究,应当始于当代中国的集邮者。这种集史料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集邮方式,也是中国集邮的一大特色。目前,国内的与原地集邮相关的评审规则也正在形成和完善中。 “极地集邮” “极地”,指南极、北极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收集研究与这三极相关的邮票邮品,以及探险、考察这三极(包括早期探险)活动的邮票、邮品,被称为“三极集邮”。这些邮票、邮品的内容和图案,应该是表现极地事物和事件的。“极地集邮”所收集的邮政素材以通过邮政实寄品为佳。若由于条件所限,在没有开办邮政通信所在地,“携带品”也属适用教材。 “文献类集邮” “文献类集邮”是全国邮展、国际邮展和世界邮展确定的、有评审规则的一个正式集邮展览类别。关于这个词,应当注意两点:1、注意“文献集邮”与“集邮文献”的区别。2、“文献类集邮”在“现代集邮”的展品,与FIP中的集邮文献展品,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在前者中,展品是文献集邮收藏者、研究者对自己藏品的展示。对于展品的作者、出版时间等没有限制。而FIP中的集邮文献展品,则要求是著作者对本人作品的展示,且有出版时间的限制。 2、现代集邮在我国的兴起 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集邮大国,也迅速地引进接受了现代集邮这一新理念、新方法。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曾在1994年首次选送7部现代集邮沙龙展品参加丹麦哈夫尼亚'94国际邮展,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之后1996年的北京第9届亚洲国际邮展,王宝恭的《民居普票》邮集一举夺得现代集邮沙龙镀金奖,在国内引起不小的震动。1999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邮展上,谢小融的开放类展品《中国戏剧》再一次征服了评审员,获得试验类最佳奖。 在推广现代集邮方面,北京市集邮协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他们率先进行了最初的各项尝试。1999—2004年间,北京市集邮协会陆续颁布试行了现代集邮的一系列评审专用规则,涉及到的展品包括:一框、开放、“灰姑娘”、节俭、图画明信片、首日封、原地、生肖、自动化等类别;在此期间,北京市集邮协会还成功地举办了三次现代集邮展览,在国内集邮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树起了一面旗帜。目前,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把“现代集邮工作组”设在北京市,由北京市集邮协会牵头,推动现代集邮在全国的广泛开展。 3、开放类邮集邮品的使用 大体上可分为邮品类与非邮品类。 邮品类 ①、常规邮品,即符合FIP展品规则的各种邮票、邮政用品、邮戳、单据及其复合邮品。这类邮品,均可用于更适宜的展品类别,因而,通常不作为开放类展品的首选题材。 ②、FIP邮展正式类别不宜展出的素材,如邮政部门开发制作的具有商业性的集邮品。包括首日封(官方、私人;超资、符资)、纪念封(不论发行部门或有无特殊戳记)、集邮盖销品(所有盖销有纪念邮戳、风景日戳、普通日戳的东西)、其他邮品(如邮折、镶嵌封、不规范极限片、手绘封、签名封等)都可以使用。 ③、集邮者创造的新集邮素材:如在请柬、菜单、门券、贺卡、照片、地图、图书等上面贴上邮票并盖有邮戳的。 非邮品类 诸如各种磁卡、商标、门券、票证、柬帖、图表、币章、照片、文牍、档案、小玩意、小饰物等。用FIP传统委员会主席、瑞典集邮家沃尔博格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只要能上贴片的东西无不算数'。 非邮品素材的基本使用原则,现已取得共识的要点有三条: ①、 素材要适宜展示,长度不能超出一个标注展框,厚度不超过5毫米。 ②、素材没有更合适的邮品替代。这是对其选择范围的要求。假如完全可以选择恰当的邮品用于邮集,就没有必要使用非邮品来代替这部分素材。非邮品,不是用来凑数的,而是非用不可的。 ③、素材是常人难以得到和见到的收藏品。这是对其珍罕性的要求。 不宜放入开放类的素材:违规制作的邮品(如剪下的邮资封片简上的邮资图);违背邮展特别规定的素材(如涉及到某些政治问题的)。 国际集邮联传统集邮委员会主席博日·沃尔伯格在中国讲学介绍开放类集邮,现场回答集邮者的提问时说:“原则是这样的:珍罕性无分,主要是构思,因此在理论上应不受影响。但实际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情了,有些老东西现在没有了,因此,更能吸引人。”这说明在开放类集邮的实践中为了提高邮集的质量,在竞争中取胜,不排斥一些珍罕性。 例如,2000年在武汉举办的中国·瑞士集邮展览上,有一部瑞士开放类展品《射击赛及其奖章》,展出作者珍藏的奖章,所有奖章都很珍贵,最早的一枚颁发于1838年,比邮票的历史还要古老。用宏观的眼光看,显然非邮品的价值更高于邮品。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珍罕并不等同于贵重,对珍罕性的理解要全面,不能只见'珍'不见'罕'。国内的一部佳作《吃饭》,选用的非邮品有30年代的宴席订单、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内部饭票以及50年代的人民公社食堂饭票,这类素材需依赖个人独特的收藏嗜好才得以传世,对旁人而言近乎绝无仅有,其珍罕性应不次于收集难度高的邮品。 制作开放类邮集,由于素材允许有50%的非邮品,选题时就可以放开思路,多选择一些新奇有趣的题目。开放类邮集的编组,除了常见的叙事式编排法外,还可尝试新的编排方法,如用散文或议论文的形式进行编排,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邮集制作上,也可适当变变新花样,在贴片上适当加上一点图案装饰,采用不同颜色衬纸,开异形天窗等,只要处理得协调,就会在外观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邮集的吸引力。 四、邮集的制作(以“一片集邮”为例) 邮集以16张贴片为一基本单位(一框):一个两框的邮集有32张贴片、三框的有48,如此类推。一般正规的邮集有5框80张贴片,还可以根据内容扩展至8框。 邮集的基本要求: 每一张贴片上都应该有说明文字,应该尽可能简练而不宜过多,因为邮品才是邮集的主角。 邮集的首頁需要有前言用于简介整部邮集的大纲。 前言之后应有目录页,目录页內的标题必须与后面展示的內容配合。 前言页可以用有代表性(点睛作用)的图画(邮品或非邮品均可)作装饰。 (一)、个人制作邮集前的准备工作 1、邮品的收集 根据自己所要选的表现主题(相当于一片文章的总标题)收集相关的邮品(邮票、封片简戳等)和非邮品(只限于“开放类”)。邮集作者应该了解你所需要的这类邮品有哪些,特别是有些关键的重要邮品,如能放入你要制作的邮集中,将会大幅提高你所制作邮集的评价。 2、了解和熟悉评审规则,将使你避免发生错误。 (1)了解FIP评审总则的评分标准: 展品的处理和集邮重要性 30 集邮及与集邮相关的知识,个 35 人的学习与研究 品相和珍罕性 30 外观印象 5 总成绩100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尽管外观印象只占5分,但在实际上却很重要。邮集外观制作 的干净利落,布局美观,文字规范,会给观看者的第一感觉留下好印象。而要做到这一点,邮集的首页是很重要的,其中首页的标题的命题和辅图、文字的排列布局都是很关键的。尤其是命题,不应该很随意,而要深思。有时命题稍加改变,就会影响整个邮集的编排思路和使用邮品的取舍。 (2)制作材料的准备: 贴片、衬纸、护邮袋、塑封机(也可用电烙铁代)、钢板直尺、裁切(纸)刀、双面胶带、电脑与打印机。 这里有必要要说一说有关贴片的尺寸问题。关于贴片的用纸,只要是稍挺括点的(如白板纸)都可以,颜色也没有限制,但一般都是用白色。贴片的尺寸应该多大?长期以来有“标准贴片”一说,它的尺寸为高290mm,横宽为230mm。但是,在FIP举办的洛阳世界邮展中,有人发现使用了5种规格的贴片,即横宽为210mm、220mm、230mm、310mm、460mm。最后一种就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看到的所谓“双(贴)片”。同时,当时的FIP专题委员会主席拉格先生在回答集邮者的问题时说:“FIP现只规定了贴片高度为290mm,可以有误差,但对贴片的大小没有规定”。他还建议,贴片“要易于携带、易于展品布置、易于打印”。 (二)、一片集邮 一片集邮是一个新生事物,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编组邮集的方式。“一片集邮”方式最早是由北京的老集邮家黄鼎峙先生提出的,之后在北京市开展已经有10年的历史。在这10年中,一片集邮主要在朝阳区集邮协会内部开展。为了使群众性的集邮活动更加丰富,2012年5月,在北京市集邮协会的推动下,一片集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起来。在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北京市集邮协会于2012年8月.举办了“北京2012全国一片集邮邀请展”。一片集邮这种新的“组集”形式一诞生便受到国内广大集邮者的欢迎和喜爱。“北京2012全国一片集邮邀请展”中,共有22个省市的13个专业集邮组织的500多人制作了1000余片邮集参加特邀类、评审员类和竞赛类展品的展示。参展人员之多创造了国内邮展之最,这充分说明一片集邮深受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1、制作“一片集邮”和参展,也应该首先了解一下它的评审规则。由于“一片集邮”是我国集邮者首创,没有先例,所以目前使用的是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会于2013年9月10日通过,自2013年11月1日起试行的 《一片或多片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试行)》 第1条 一片或多片集邮 为了让初学者和青少年都能参加集邮展览,通过组编一片或多片(四片或八片)集邮展品,并由简到繁,达到编组一框或多框集邮展品的目的,特制定本规则。 第2条 一片或多片集邮展品 一片或多片集邮展品就是参展者围绕一个主题或一项集邮内容进行拓展和研究的展示。展品使用的贴片必须是浅色标准贴片(宽230mm,高290mm);展品只能由一片或多片组成。 第3条 展品的组成原则 下列FIP竞赛性集邮展览各项专用规则所确定的编组方式适用于一片或多片集邮展品:传统集邮类、邮政历史类、航空集邮类、航天集邮类、专题集邮类、极限集邮类、和印花(税票)类。 第4条 竞赛性展品 一片或多片集邮展品可以包括与本规则第3条所规定之类别有关的集邮或邮政素材。 第5条 评审规则 根据一片或多片集邮展品的特点,评审使用以下标准: 5.1选题的适当性 参展者格局展品的题目而选择适当的贴片数量,一片或多片展品应当是一个独立的选题。 5.2处理和创造性 体现参展者对素材的支配能力和所选题材在展品中的创造能力。除一片集邮展品外,多片应在首页适当的位置设置一个简明的纲要。 5.3知识、学习和研究 参展者应该展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素材,并且对素材做出恰当的诠释。 5.4品相和收集难度 素材的完好程度和获得的难易程度。 5.5外观 素材布局合理、文字清晰,贴片整洁、美观。 第6条 展品的评定 为了引导评审员对于一片或多片集邮展品进行均衡的评审,使用下列评审标准: 选题的适当性 10分 处理和创造性 30分 知识、学习和研究 30分 品相和收集难度 15分 外观 15分 合计 100分 第7条 展品奖项的确定 根据本规则第6条评出的总分数确定展览的奖项: 一等奖 90-100分 二等奖 80-89分 三等奖 70-79分 四等奖 60-69分 参展证书 60分以下 由邮展组委会向参展者办法证书。 第8条 解释权 本评审规则的解释权归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会。 第9条 试行 本评审规则于2013年9月10日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会通过,自2013年11月1日起试行。 2、一片集邮的制作 (1)包装邮品。将每张要使用的邮品与裁切好的衬纸,放入护邮袋后,封好待用。 (2)设计好文稿,并打印在标准贴片上,按预留位置,用双面胶把待用的邮品一一固定在贴片的预留位置上。要注意排列的疏密有致、匀称整齐。最后套入贴片封套中。 (3)一片集邮因容纳的内容有限,就要压缩“前言”和“纲要”到极简,通常在标题下只能用一两句话来表现“纲要”,或作最简练的大致主题内容介绍,也可以省略。使用的素材也要注意多样化,如使用邮票、邮戳剪片、邮票印样等,应注意避免邮品素材的品种单一。除必要,还应注意尽可能选用尺寸较小的实寄邮品(封片简)。 结语:一片集邮,对于基层开展集邮活动和个人初学邮集制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开放类”邮集也拓宽了制作邮集的范围,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集邮爱好者加入到积极参展的队伍中来。在使用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对于我们利用制作邮集的方式,更广泛的开展集邮活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017/6/11 初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