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卡农 | 混乱博物馆

 昵称21660266 2017-06-21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很少有一个术语能像“卡农”这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

但也正是这首精致的卡农遮住了大多数的眼睛,让许多人没有想到,它背后还有目不暇接的山阴风景。


   以下为视频文字稿:

提起卡农,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我听过!”——如果他们指的是《D大调卡农》,那就有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卡农是一种谱曲方式,而不是某篇具体的音乐。

比如妇孺皆知的《两只老虎》就是一首标准的“卡农”,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卡农这种谱曲法。

这段画面截取自1964年的实验动画《卡农》,作者诺曼·麦克劳伦是动画史上首屈一指的先锋艺术家。

镜头中先是出现了一块字母A的积木,它一边在方格盘上旋转运动,一边奏出《两只老虎》的旋律,然后消失了;接着出现了字母B、C、D的积木,它们顺次开始完全沿着A积木的路径在盘上运动,各自奏出自己的《两只老虎》,只是音高略不相同——这竟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四段《两只老虎》交错叠加起来产生了全新的听觉效果,而四块积木虽然沿着完全相同的路径运动,却能互相交缠绕转,产生复杂的场面。

这就是卡农,几段相同的旋律在时间上逐次展开,又在具体的时刻上互相配合,产生新的听觉效果,由于多个声部地位均衡,这种新的效果往往显得奢华优雅,是巴洛克音乐中相当常见的题材。

就以《D大调卡农》来说,它先以大提琴启奏2小节为单位的和声不断循环,之后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依次加入,奏响完全相同的旋律,但这一点儿都不显得单调,反而有一种盘旋回转的愉悦感。

不难想见,卡农这种谱曲方式几乎是一种时空中的构造游戏,几个声部的配合实际上是一个声部与自己的配合,相当于逻辑上的自我指涉,这在一些伟大的头脑中诞生出了一些精妙的花样。

巴洛克音乐最伟大的代表巴赫谱写了相当多的卡农,其中有一首螃蟹卡农(Crab Canon)可以写在莫比乌斯环上,也就是说,它的两个声部虽然完全相同,但是其中一个声部要倒着演奏,两个声部如果结束后再倒回去,就能无穷无尽 。

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音乐上的卡农,但是我们还会发现,艺术之间的横向交流是如此普遍,如果将一段旋律换成一次叙事,我们就能得到一些打破因果的诡异故事,这给20世纪以来的幻想艺术提供了诸多的灵感。

一个成功案例是 2009 年的恐怖电影《三角洲》(Triangle),通常会糟糕地译作《恐怖游轮》——影片中的女主角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从起初面对屠杀时的恐惧,到逐渐发现隐情后的困惑,到自以为找到答案后孤注一掷的残暴,全都因为错位的时空纠缠在一起:现在的自己为了拯救过去自己而杀了未来的自己,最终重蹈了未来的自己的覆辙——这奇妙的矛盾就是影片最独特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