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鉴赏 | 抱犊散仙(康永恒)自说自联

 昵称29604659 2020-06-24
康永恒,网名抱犊散仙、怀清客等,河北省鹿泉市人,河北楹联学会理事,鹿泉市诗联学会副会长,连续八年获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并数次获得中国对联创作金奖。“湖头杯”第一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冠军得主,中国楹联论坛“中国楹联莲花奖”最佳联手,“联坛十秀”,著有《抱犊寨楹联集萃》、《抱犊散仙诗联初稿》等书。
康永恒
抱犊散仙
题正定赵云庙联
尽道是将军故里,天际鹤归来,城市已非原郡址;
剧堪夸乡党淳风,庭前春荐享,衣冠犹似汉廷臣。
自 赏
本联题目是与一位朋友在“成联酬唱”中所拟。为写此联,我翻了有关赵云及正定赵云庙的一些资料。由于赵云是一位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加之历代关于他的诗联作品不在少数,翻过资料后,方觉出此题看似容易,但要写出新意却很难。
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赵云知名度极高,但其事迹之特色并不鲜明。综观其一生,最大亮点是长坂坡勇救甘夫人和后主刘禅,以勇猛而被人称道。再一亮点是被刘备称为“一身是胆”。两件事都可归结为一个字,就是“勇”。而这个“勇”的特点,古人诗联已多有提及。因此我认为,再从正面来写赵云的事迹与勇猛,是很难出彩的。有鉴于此,我选择了“剑走偏锋”——从正定是赵云故里这个角度来写,于是便有了此联。
我写联喜欢起句直奔主题。此联也如是,“尽道是将军故里”是实写。这不仅仅因为正定县城迎宾大道的大牌坊上赫然写着“子龙故里”的鎏金大字,更因为城中这座“赵云庙”至今犹在,且庙中有“赵云故里”石碑巍然耸立。此外,几乎所有正定人都一致认定赵云是“永远的乡亲”。一代伟人毛泽东当年在接见正定县委书记时也曾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所以“尽道是将军故里”这一句,似是信手拈来,但绝非信笔胡诌。
接下来,全联笔锋陡转,我在这里假设了一个情境:子龙将军的英灵化为仙鹤归来。这个是虚拟的,是虚笔,但虚而不伪。因为赵云将军过世已有两千多年;因为赵云将军死去并没有归葬故里,而是一直葬在四川;因为正定是他的故乡;所以说他“化鹤归来”,完全合乎情理。
再接下来是上联的结句,笔锋又是一转,说到“化鹤归来”之所见:“城市已非原郡址”。这句也是有所依据的,据历史记载,西汉初年,还没有真定(即正定)这个名称,当时在今石家庄市北郊的东古城一带,有城邑“东垣”,东垣即恒山郡(后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山为常山)治所在地。汉高祖刘邦平定陈豨叛乱时,于东垣大败陈豨部将赵利,为表达“真正安定”之意,下令改东垣为“真定”,这是“真定县”名字的由来,当时的真定县城(也即恒山郡治所)即是原来的“东垣”。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分郡治真定县附近的四个县为真定国,常山郡郡治向西南迁移到元氏县(今元氏县西北)。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将真定国并入常山郡,改称常山国,治所仍在元氏县。西晋时期,常山郡西南分置乐平郡,元氏县归属赵国,常山郡治又迁回汉初的真定县(今石家庄东古城一带)。直到北齐时,常山郡治所和真定县治所才由东古城一带迁至滹沱河北岸的今正定县城所在地。由此可知,赵云在世时的真定县,在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一带,而当时的常山郡治则在今元氏县境。由此可知,真正的“子龙故里”应是今石家庄市北郊的东古城。“城市已非原郡址”指出了起句“尽道是将军故里”是一种错判。
然而,对于写联人来说,联语不是学术论文,联语也没有做学术纠偏的必要。我在这里只是想通过对这一“错判”的提醒,让读者(如果联悬于赵云庙上,此读者自然就是前去游览的客人了)认识到:城既迁,而庙仍在;世已换,而祀不绝。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赵云将军在故乡人心中的神圣地位以及乡亲父老对将军的拳拳深情。这种写法,有点近似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寓情于景”,是“不言情而情愈见”。这也算以诗法入联的一种尝试吧。
如果说上联于“庙”未着一字,仅仅是从“将军故里”来著笔的话,哪么下联就再绕不过这个“庙”字了。但如果是单纯写“庙”,不但太“粘”,而且与读者(游客)眼前所见的“庙”构成重叠的意象。自然难免“费墨”之讥。鉴乎此,我在这里没有径说“庙”,而是“拟设”了与“庙”有必然关联的“情境”——“庭前春荐享”。并通过“春荐享”这一活动及活动中的“衣冠”,一方面彰现“乡党”风俗之淳,另一方面强调“乡党”对“汉朝廷”正统地位在认知上的坚守。从而委婉表达了对赵云选择忠于炎汉正统行为的认同和肯定。
此联在写作上,紧切该“赵云庙”的“正定特色”,通过虚实互映的“情境”描写,体现了“子龙故里”人民的“子龙情结”,从侧面表达了对这位“常胜将军”的敬仰之情。这种委婉表达的写法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诗词”,但又借用了楹联的现场感来“省墨”。这样的“联”是否适宜悬诸所题的庙堂,于我依然是一个存疑的想法。
挽墨道人
出岫本无心,八十年抱朴逃名,作伴惟一襟明月;
吹笙犹有庙,三千日骖鸾归里,相迎绽万树梅花。
自 赏
这副挽墨道人联,是2010年2月6日(即墨道人去世的当日)晚间写成的。墨道人是当代著名道士,法名孙明瑞,俗名清泽。生于1925年,自幼出家并习画,是道教龙门派全真道士、著名画家。生前曾任河北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一生严守规戒,以庙为家,生活朴素,为人简淡,不趋名利。酷爱绘画,早年曾先后师从西安著名画家陈瑶笙、何海霞。尤喜画梅,为了画梅,他曾在楼观台亲手种植梅千余株,且刻苦研磨,笔耕不止,把道家那种坚定、勿我、空灵、超越之精神完全倾注于笔墨之间。以重墨形成自己的风格,故号"墨道人"。晚年常住鹿泉,2010年2月6日仙逝于河北威县老家,享年85岁。
我与墨道人于1993年左右在河北省道教协会成立大会上相识。后来他每年都要到抱犊寨或鹿泉十方院住一段时间。因此我得与他熟识,并曾蒙他馈赠字画,他的关门弟子卧云道人更是我的至交。缘此,当他仙逝的消息传到抱犊寨时,卧云道人即与我商量为他撰写挽联,并将于次日带去墨道人的老家。由于时间不等人,只有一晚上的创作时间。
一般的挽联,不外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抑或是对死者痛惜之情的表达。但挽联之于仙道之流则又不然,因为仙道追求的目标是脱离生之苦趣,所以写痛惜之情便显得不合其宜。因此,写给仙道的挽联,要尽可能循仙道的理念而立言。基于这一想法,我在写此联时坚持了三个原则:一是语言要是道家本色语,如联中的“抱朴”“骖鸾”“吹笙”等,其中“吹笙庙”更是仙人王子乔的典故。二是立言要符合道家理念。我在联中把墨道人之在世喻为云之出岫,既可见出其散淡无为的性情,又符合仙道的生死观。下联中的“骖鸾归里”同样也是体现道家成仙的思想宗旨。三是对逝者的评价要符合其本人的实际。联中不仅“八十年抱朴逃名”“一襟明月”是墨道人精神品格和一生行状的实写,“相迎绽万树梅花”更有其一生爱梅、画梅并在终南山植梅千本的事实为前提。因为坚持做到了这三点,所以此联得到了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石家庄市道教协会会长邓元富等道教界人士的高度称赞。
此联上联是对墨道人一生的评价。其中“出岫无心”语本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云”喻墨道人之在世,不但与其人身份切合,并与下文“作伴惟一襟明月”构成了前后的呼应,从而达到了意境的和谐统一。下联以晋人王子乔成仙后归来“吹笙”的典故暗示墨道人的仙去。接下来的“归里”“相迎”两处也与上联的“出岫”形成呼应。结句的“万树梅花”既体现墨道人爱梅、画梅的独特品性,也是对其“梅花品格”的肯定。
思母
卅五载睽隔人天,梦里几回哭到醒?
数千年修来母子,生涯何处许重偎?
自 赏
关于对联写作,我一直比较看重古人倡导的“文以载道”原则,讲求“联以载道”。秉持这一观点,我的对联创作往往喜欢说“道”。或寓以禅理,或包藏道心,或发人生感悟,或叹世事沧桑。还有一些是对时事的评议和看法。去年(2013年)夏天我在山西交口参加一个采风活动,聆听廉宗颇先生主张联以情胜者为佳。虽然与我的主张不尽相同,却也非不合之论。反观我的创作,也有部分以情动人的作品,这副《思母》联便是其中之一。
此联写于2010年母亲节前,当时中国楹联论坛“人文走廊”版举办一次母亲节主题征文,大家以各种文体抒写对母亲的感激。在品读他人文字过程中,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在我十岁时,母亲便因罹患肺结核而离开了人世。一夜无眠,母亲生前的模样一下子清晰起来,儿时的许多细节以及十岁时为母亲送葬等一幕幕都映入脑际。更想到母亲的坟茔三十五年孤处山林,已是蔓草荒烟,而自己无数次在梦中与母亲相见又痛哭分离,这一切的一切,促使我洒泪写下了这副二十八字的对联。
此联完全是真情的直白流露,上联“卅五年睽隔人天”和“梦里几回哭到醒”俱是实写。下联则是我发自心底的臆想,因为我是个比较相信宿命的人,我从古人所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来共枕眠”来推想,相信母子情缘是要几千年才修得到的缘份,但这千年修来的亲缘,居然只有十年的相偎相守,这真是令人心有不甘。然而这种不甘却终归于无奈。于是便有了“生涯何处许重偎”的责问。这些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写来也没有太多斟酌。后来细看,才发现两处地方存在对仗方面的瑕疵。但终不能改到尽善尽美,于是便一直这样保留下来。另外,此联上下结句均是问句形式,这种情况我平时会注意避开的。但这联因为没有太仔细的斟酌,所以也没刻意去改变。
其实不论什么文体,凡是用情、用血、用泪写成的作品,往往最能动人。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虽不刻意求工,也不失为上乘之作。由此可见,宗颇先生的观点不愧为真知卓见。
题武汉牡丹园联
傲骨与李太白同奇,倾倒江城,不惟颜色;
芳园较古长安尤胜,飞回鹤侣,疑到蓬瀛。
自 赏
这副联是2012年10月间应湖北白雉山先生之邀,为武汉牡丹园所撰。其中,上联写牡丹,下联写园。
我与白老早在1994年就认识了,对白老的耿介性情是久有耳闻的。所以,在思索此联如何著笔时,首先想到的是白老的形象。由白老,我联想到了不肯屈服于武则天权势而被烤焦贬谪洛阳的牡丹,更联想到不肯“摧眉拆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缘此,我决定选取牡丹的“傲骨”来写,于是便拉了众所周知的诗仙李白来作衬,以突出牡丹的风骨。同时也寄予了对白老的赞誉。白老在武汉是无人不知的大名人,“倾倒江城,不惟颜色”八个字,无论用在他身上,还是用在牡丹身上,我觉得都是极切合的。(当然这只能说是我的私衷,其实作为题园子的联,是不需要牵涉人的。这里只是把我创作时的想法说出来)
由于写上联时想到了李白,想到了武则天,想到了牡丹被贬,自然也就想到了唐都长安,想到了长安宫中那座皇家的园子。缘此,下联在写园时,很自然就想到用古长安的园子与武汉的园子作个比较。当然,目的是拉“园”作衬,突出武汉的园子。于是便有了“芳园较古长安尤胜”一语。但只有这一句显然太单薄了,于是想到了武汉最著名的黄鹤楼,想到了飞去不回的黄鹤,遂假设了黄鹤飞回,误以此间为海上蓬瀛的情景,目的当然是委婉地赞“武汉牡丹园”的绮丽风光。
此联为了对仗,我是用了点心思的。其中用“古长安”与“李太白”相对,大概是很多人不能认同的。但我自己认为,“太白”对“长安”是能说得过的,“李”与“古”则对的不好。不过,为了联意的考虑,只好从宽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