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见扑通一声响,树后蹿出山中王,这只猛虎身长足有一丈二,尾巴好似一杆枪。”丁字沽十一段一处居民楼里,七旬老艺人王寿温绘声绘色地表演快板书《武松打虎》。手上三块竹板飞舞,彩色绒球随着弹簧欢快地乱颤,小铜镲儿发出清脆热闹的声音,令气氛更加火爆。这件神秘的乐器就叫“撒拉姬”,撒拉姬伴奏快板书是天津独有的表演形式,去年刚刚被纳入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撒拉姬的名字从何而来?这件乐器的历史竟可以追溯到楚汉年间。相传楚汉争霸,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畔,幸存下来的江东子弟兵踏上了返乡的路程。为纪念项羽、虞姬,顺便讨要路费,他们以三块竹片为乐器,沿途讲述“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他们给伴奏的乐器起名“撒拉姬”,倒过来即寓意“虞姬拉宝剑自杀”。“撒”即“杀”的谐音,“撒拉姬”名字从此流传至今。 楚汉时期的撒拉姬,到了宋代演变为七块板,再到明朝出现了九州十八县的牛胯骨,牛骨两侧一边9个铃铛,寓意吃遍九州十八县。而撒拉姬重出江湖,有证可查的可以追述到胡振江先生的师傅——北京天桥说唱艺人暴忠庭,与其兄弟外号“天桥二暴”。民国时期,暴忠庭沿用撒拉姬演唱数来宝,表演精彩独特,传承至今已经120余年。 王寿温自幼跟随相声名家武奎海学太平歌词,13岁在武奎海先生的引荐下,拜快板书名家胡振江学习七块板、三个碗、小搓板、牛胯骨的表演和演唱。胡师傅家墙上挂着三块竹板,彩色绒球点缀在竹板上煞是好看,让王寿温觉得十分新奇。胡振江先生当时在天津南开相声队演出,好多相声界的老先生都说没见过撒拉姬这种乐器,让他一定跟着师傅好好学。 王寿温和师傅们学了一身本领,竹板书、太平歌词、撒拉姬等现在很少有人会的东西,他都信手拈来。退休后,一周七天,除了休息一天,每天晚上他都要去茶馆为相声大会做开场板演出。15分钟的大段,老先生唱得很见功夫。快板书讲究“手眼身法步”,眼上带神,脚下有步,再配上撒拉姬热闹火爆的伴奏,满场的观众全被吸引了,鸦雀无声,竟没有一个聊天的。 现在王寿温老先生使用的三块长竹板,是他在师傅胡振江改进传统三块单竹板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传统文化艺术,纯手工改进制成的。 “选竹子一头一尾不能用,只能从竹子的第四五节开始截取,这样的竹节长度才满足使用。齿板的花纹约2毫米深,浅了声音不脆,深了又容易卡住。”王寿温有一双巧手,每收一个徒弟,他都要亲手做一副撒拉姬送给徒弟。赵玉梅是王寿温先生唯一 一个女弟子,也是全国唯一 一个用撒拉姬演唱快板书的女演员。赵玉梅表演撒拉姬《中国梦》,还被市委宣传部评为2017年全运会文明礼仪形象大使第一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胡派的快板书很擅长塑造人物,什么时候进人物,什么时候出人物,不仅靠嗓音的变化,眼睛里、脚下、手上都有活儿。王老教徒弟,对着毛头纸练嘴上功夫,一段快板书演完,纸上不能有唾沫星子。女徒弟赵玉梅在家练功,都是对着立柜上的一面镜子,身后还要立一面镜子,两面镜子对照着练。伸出手来,尽是练撒拉姬磨出来的泡。 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挖掘和传承,撒拉姬表演在技艺上发展了“张、合、抖、探”四项基功,“敲、推、打、拉、抽”五种技法,和“正反抽打”“左右推拉”“单双混合”三点联奏。 撒拉姬表演形式根据唱段的不同内容又继承了快板书的“三字头、四字尾、换气、偷气”演唱技巧,形成说、唱、数结合、贯口贯穿,真实流畅,一段一样,每段都有独到之处,令人回味无穷。撒拉姬表演讲究亮的是范儿,站在台上姿势一摆、眼神一挑,整个人的精气神儿都提起来了,如果功夫不到家往往现场达不到热烈的舞台效果。 在撒拉姬这样一个传统曲艺中,没有过多的舞台布景和“灯服道效”,都是要靠撒拉姬演员自身的表演征服观众,其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舞台表演艺术。一个演员借助一件手持道具,靠说唱完成一场表演,还能吸引观众,产生共鸣,没有过硬的功夫是不行的。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无论是手工艺人还是曲艺演员,像撒拉姬表演艺术家一样,秉承一颗匠人之心,用心将曲艺表演给观众,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 小贴士:听王先生演唱撒拉姬要到鼓楼茶馆哦~ 地址:南开区鼓楼商业街52号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旅行北京、天津、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