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7版《红楼梦》重聚:好物如何能长久?

 小酌千年 2017-06-22

“奴去也,莫牵连。” 

伊姐原创的亲子&婚姻私房话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 关注 伊姐看电影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文 | 伊 姐  

 

01


6月17日,87版《红楼梦》主创三十年后再聚首的活动在北京举行。看到他们的合影,多少人发出“如幻如梦似泡影”的感慨。



30年前,一场红楼绮梦来到荧幕前,创造了90%的超高收视率,被誉为不可逾越的经典。


一曲《枉凝眉》,成就了多少人心目中永恒的回忆。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皮肤吹弹欲破的欧阳奋强版宝玉,眉目含怨尽哀的陈晓旭版林妹妹,面相精明不饶人的邓婕版凤姐……



而今,全部换上泯于众人的朴素装扮,以几乎路人的样子,站在我们面前。


活动背景采用的是陈晓旭黑白照,这个让人唏嘘的美人,算得上命运多舛,转战商海得意,却又在2007年剃度出家,最终因乳腺癌去世。



无数人看到这一幕,都泪奔了。


人们感慨:自古好物不长久,彩云易散琉璃脆。


 

02


人们得出这个结论不奇怪,在我看来,整个《红楼梦》讲的就是这一句——


自古好物不长久,彩云易散琉璃脆。

 

为什么2015年青春版《红楼梦》(李少红导演)让人诟病,首当其冲当然是,电视整体运营方式当时越发趋于IP化,选角里暗箱操作到失控,最后呈现的效果变成面相饱满到喜庆的蒋梦婕版林黛玉,仿佛路人的贵妃袭人,只会不断噶段子的姚笛版凤姐……



以及模仿油画的黛玉之殇。

 


很错位甚至喜感吧?

 

但我更愿意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既然是青春版《红楼梦》,李少红一定希望借由某一种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鬼魅夸张的视觉效果,让大家接受《红楼梦》这个看起来沉重的名著。

 

可惜,《红楼梦》讲的,注定是人在年轻时,不会懂的故事。


87版《红楼梦》最大优势,是一五一十还原了故事的心境——


剧组用了2年的时间来培训演员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大观园处处“琴罢倚松弄鹤”,女眷们个个“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87版里,有对原著深刻悲悯的理解。

 

我总记得87版里一个经典镜头。


贵为王府公主身份,领了圣旨嫁做王妃,探春应该高兴吧?但偌大个贾府,冷冷清清不见人影,她居然头戴凤冠、身披大红绣金披风,踯躅走过重重庭院。

 

表面的喜庆,暗寓的是终将命运交付顷权斗争,却无法救红楼家族于强弩之的哀凉——“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奴去也,莫牵连。”

 


中国人爱《红楼梦》,用一辈子去读,所以87《红楼梦》作为还原度最高的电视剧,被一层一层镀以感伤的情怀,难免。


但,如果去区分艺术与现实,公正地说,至少今天还被我们所歌颂的那些主演们,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命运不堪。


 


歌曲演唱者陈力,当年是长春第一汽车厂的化验员。王扶林发现她的天赋,为了让她留在剧组,甚至安排一个厨娘柳嫂的角色给她。


后来她经历了一次离异,从商被骗,最终找到真爱与恋人去了加拿大,帮先生打理公司,现世安稳。

 

 

邓婕与演员张国立在一起后,更是凭着《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红遍了大江南北。如今她转战幕后,以制片人的身份继续着自己的事业。

 


薛宝钗扮演者,没能到场的、远在美国的张莉,早早就转战了商场,拿到了人生的自主权。她很清楚表态,我不能让《红楼梦》一直影响我的人生,我要挣脱出来。

 

 

为什么她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从商?

 

在当时的环境里,导演从诸多职业人士中选择演员,是剑走偏锋的做法。很多主创并没有觉得自己会拿演戏当终身事业。因为在当时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改善衣食住行的需求,很大程度大于娱乐文化多样化的需求。商人在当时看,是个更正确的、更利于个人命运的选择。

 


俱往矣。我们看一下大家的合影,至少与那个时代的同龄人比,他们的晚年也算面目慈善,身体健康,还能为自己喜欢的事儿,为一段记忆而聚首,再忆年华。与逝者、默默无闻者相比,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凤姐邓婕和宝玉奋强预祝纪念活动成功。


陈晓旭在艺术人生曾经回答过朱军一个很不讨喜的话题:你更愿意别人叫你董事长,还是林黛玉扮演者。刚开始她含糊说,都喜欢,被逼问,她说,后者。


 

然后她细细讲了她对《红楼梦》的理解:玉钗可互借鉴,但世间无两全女子;宝玉虽玩闹,却是真心相见;对紫鹃常挖苦,不过是内心孤苦不安无处去,又知道紫鹃护主……

 

那一瞬间我相信,她是多么懂得黛玉的人。

 

陈晓旭患病后,丈夫郝彤不离不弃,连她放弃所有现代治疗的决定,都支持。庙宇之中,她离世之时,确实一片花海,她在上师的守护下,喊着妈妈,妈妈……慢慢离开了这个世界。

 

生病当然是不幸。但不能因此否定《红楼梦》给她的人生体悟——“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03


在人民大会堂音乐会现场,87版的《红楼梦》作曲王立平问“30年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

 

现场观众齐声回应“好死了!”


 

邓婕在现场感慨,“原本以为当年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没想到那么多年过去了,光环还在。”

 

不够吗?我觉得够了。

 

今年我去听了梁静茹演唱会,与薛之谦比,她真的不红了,体育馆没有给她做宣传海报,我看着这个曾经的高中偶像,心下凄凉。

 

演唱会结束,大家纷纷大喊encore(返场),梁静茹笑盈盈走上来说:“其实我好喜欢你们这么喊,因为若干年后,再回想这个声音,我会知道,哦,我的人生真的有那么一回事。”

 

前半段,我们轰轰烈烈换君一日欢,后半段,我们安安静静看白云苍狗。

 

都好。

 

当我们谈论好物的时候,不应该只谈论高潮瞬间。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一直停留在高潮,如果我们可以换一种心境,把一颗种子从播种,到发芽,开花,结果,乃至于回归土地,这个完整的过程,当做一个好物,岂非更好?

 

当我们谈论好物的时候,也不应该只谈论镜花水月。

 

我们真实的人生,除了被呈现和放大的那些,私下琐碎的快乐和感动,一蔬一饭,都是值得珍惜的。

 

不要只强调“樱花绚烂”,也要去欣赏“秋叶静美”。

 

昨天写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一个读者写了一句话,很打动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了修来世,为了今生在途中与你相遇。

 

“别看我,我不难过,只要你记得,我来过。”

 

若心怀感恩,世界一切,时间每秒,哪一样都是值得珍惜、一去不返的好物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