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动能 概念: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顺浓度差跨膜的移动过程。 特点: ①顺浓度差,不耗能; ②无需膜蛋白帮助; ③最终使转运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概念: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1)载体转运——小分子亲水物质 特点:蛋白质有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2)通道转运/门控转运 ①化学门控 ②电压门控 特点:相对特异性;饱和性;有开放、失活、关闭不同状态。 概念:由离子泵和转运体膜蛋白介导的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或点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转运和继发性转运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膜受体功能) 概念: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通常并不需要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而是作用于细胞膜表面,通过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数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引发被作用细胞即靶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包括细胞内出现电反应或其它功能改变。 外界信号: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某些药物等。 三、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1.兴奋性与兴奋 概念:兴奋性:指生物体能够感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指生物体对一定程度的刺激产生了某种反应,在细胞的电现象上产生了一个可扩布性的动作电位。 刺激:凡是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因子均称为刺激。 反应:是指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是刺激的结果。 (在电现象上表现为:产生动作电位)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1) 刺激强度:阈强度(阈值); *阈值的大小常用于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 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2) 刺激的作用时间 3) 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特点: 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 相对不应期:组织兴奋性低于正常,要引起第二次兴奋,必须给予阈上刺激。 超常期:组织兴奋性高于正常,很敏感,对阈下刺激也反应。 低常期:组织兴奋性又低于正常。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概念:一切活细胞无论处于静息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电现象,这种电现象称为生物电。由于生物电发生在细胞膜的两侧,因此,生物电又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RP):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侧存在电位差。(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 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 2) 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静息时主要对K+ 有通透,K+ 外出达平衡,因此,静息电位即为 K+ 的平衡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只对K+ 有通透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动作电位(AP):是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即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电位变化) AP机制即:上升支:Na+ 平衡电位; 下降支:K+ 外流、Na+-K+ 泵的作用。 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 (即电压门控性Na+ 、K+ 通道激活而开放)。 条件: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 AP特点: “全” 或“无” 现象; 不衰减性传导; 不发生总和现象。 四、肌细胞的收缩 (一)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与兴奋-收缩偶联 (二)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丝滑行理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