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汤学习心得 附子汤 真武汤 白芍三两 白芍三两 茯苓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白术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两枚 附子一枚 真武汤的主要矛盾是“湿浊”,整个方子围绕着“清除湿浊”展开。湿浊的产生是气机升降不遂的产物。阳药使动脉的血往外走,阴药使静脉的血往回流,这就是“血液循环系统的阴阳”。如此,附子、生姜、白术的作用也就好说了,其实就是增加动脉的血流量,附子强心,增强射血功能,提高周围血管血容量;生姜辛辣,喝了会令人兴奋发热;白术也有这种作用,只不过很小,不如附子姜让人有明显的感觉。白芍,会加速经脉血回流。这一点中西医结合理论,可以作为参考,是让西医做事后诸葛亮。事先治病,还是要纯中医理论指导实践。 附子汤证: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疼,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证的主要矛盾是“阳虚”,阳虚到什么程度?按西医来说,快要冷休克了。阳升则阴降,现在是阳虚了,阳气不升,所以脉沉,手足寒,背恶寒。阳不升则阴不降,阴不降则相火逆升。相火灼伤阴血,用人参补土液,白芍补肝血。 附子汤的主药是“附子两枚30克、白术四两60”,据说,古时候苍术、白术不分,燥湿用苍术更好。两味药在一块,主要是温阳燥湿而通经络,属于左升之药。而茯苓、白芍都是三两,跟真武汤相比,附子汤加大了附子白术的用量,说明二者主证的不同。附子汤主要是“温阳燥湿”,他的象是“冬天遇到连阴天”,又冷又潮湿。附子白术在一块就是大太阳,又热又燥,很快驱散了阴冷潮湿。茯苓就是挖条排水沟,但是,茯苓的作用必须在附子白术起作用之后,否则,寒冰不流,排水沟何用? 白芍人参又是个难点,白芍阴寒,人参助脾湿,于寒湿不利。前面说过,阳虚左不升,左不升则不右降。左不升右必然不降吗?不一定!有的就是纯寒湿。比如: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做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做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脉浮、自汗出、心烦、脚挛急、小便数说明相火不降而灼伤阴津,是白芍的指征。微恶寒,应该是阳虚,用干姜、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