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热德太阳祭坛放射线的形状和蒙古包顶部图案相似,而外在形制、功能、性质上和敖包也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该遗址距离巴州和静县大约200多公里,是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那热德郭楞墓葬群的一部分,1993年第一发现但没有进行进一步考古工作,直到2016年巫新华带队的一次科考中才被重新测量定论,被认为是距今3000年前的太阳祭坛。考古专家覃大海介绍,遗址中心最早时是一个用卵石混杂泥土建筑起来的巨大圆锥形体,它的顶部有一个塌陷坑。这个中心石堆的外围构筑了3道石围,最外层的石围直径达114米,里面两个石围直径分别是50米和74.5米。 科考队对该遗址进行仔细踏查后还发现,三重圆的直径分别为114米、74.5米、50米,它们之间的比例和方圆关系大致符合中国古代经典《周髀算经》中的“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即勾股弦定理的基本原理。这个祭坛形制与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牛河梁祭坛惊人的类似。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介绍,“敖包和祭坛两者在外型上多为三重圆石砌建筑,功能方面均与天、地、祖先崇拜有关。这样的等比例数列在天山得到了完整再现,实际上和中国核心文化是直接关联的,这就跟我最近一贯主张的,天山的命名是源于我们中国早期文化“天命观”的影响。有一个最有趣现象是什么呢?天山的命名出现在丝绸之路关键通道的东方,而且这个东部是靠近中国文明的核心区域。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它只是在天山的最东部,而往中部和西部走,根本就没有‘天山’的概念,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毫无疑问这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产生于古代中国的天命思想,在丝绸之路这样的亚欧大陆全区域文化传播交流吸收的历史过程中,很早就影响到了西域。天命观念的影响下,西域和北方草原地带很早就出现了“天”崇拜观念,《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诸如“孤涂撑犁单于”(大天子)一类的名称数量极多。天命观思想深远地影响了西域,并导致天山名称的出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文化遗址,考古学上有个名词叫赫列克苏尔,它广泛的分布在我们中国北部草原,蒙古高原的中部、北部、西部,阿尔泰山和天山,而天山已经是这种文化的最西部,说明这种文化产自于东方,这样就两个方面的内涵,前一种我说了中国文化和这儿的关系,另外一个内涵就是这个地区自身的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它自身文化的地位,完全和亚欧大陆西部的文明没有关联,这种没有关联表现东亚文明、中国文明的高度,这种高度反应出来的实际上和我们丝绸之路天山道的科考有直接的关联,说明丝绸之路的原生性在中国,中国文明诞生之始,它就有对外交流的冲动,或从外吸收文化营养的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有。而类似的交流和冲动,成就了中国文明5000年的不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