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教弩台。传曹操曾在这里训练将士射术。诸葛亮只是对连弩进行了改良,可连续射箭十只。 刘表匹马入宜城,跟蒯氏兄弟和蔡瑁定计,安内攘外,带给荆州百姓的,是二十年和平生活,不论从那里说,都是应该称赞一句的。 同样匹马的,还有一位,也是做刺史,扬州刺史刘馥,刘馥匹马进的是合肥城。 刘馥被朝廷,实在的是曹操,任命做扬州刺史,是在官渡之战正当紧的时候。为什么这个时候?因为前刺史严象被扬州所辖的庐江郡太守李术杀了。 两汉时,扬州的辖地很广,江淮之间的安徽部分,还有长江以南的江西、浙江、福建、上海全境,以及皖南、苏南地区。 很容易让后人晕菜的是,恰恰没有现在的扬州市。整个苏北地区在汉朝属于徐州。 扬州在长江以南的部分,早早被东吴收进囊中。 江淮之间的部分,因为地理的原因,曹操控制的许昌朝廷才略微有些插足的机会。其实,这块地方,也曾在袁术落败后,被孙策夺了去的。 扬州在江淮的部分,有两个郡,东边是九江郡,西边是庐江郡。也就在官渡之战这年,孙策被刺死,孙策的老部下庐江太守李术很是不服气孙权,反叛了。不知何故,或者是他脑袋发昏,竟然连严象一起杀死。 严象是荀彧推荐给曹操,被任命做扬州刺史的。 因为扬州的地盘几乎都被孙家控制,为了拉拢,曹操安排严象举荐孙权做本州的茂才。 汉朝没有科举考试,人才的选拔用的是察举制。重要官员有向朝廷荐举茂才的责任,刺史每年推荐一名,可见,如此庞大的扬州区域,能做茂才,是多么的荣耀。虽然,孙权并不需要这么个进阶身份,但这总是曹操的一份心意。 刘备做豫州刺史时,也举荐过汝南人袁谭当茂才。后来刘备从徐州逃往河北,先投靠的,是已经做了青州刺史的袁谭。作为门生的袁谭再将刘备护送到邺城父亲处,袁绍亲自出城二百里迎接,不无有感谢刘备的情份在内。 孙权讨伐李术之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谴责李术竟然戕害朝廷大员,自己作为严象的门生,决定报仇,请曹操不要救援李术。曹操正跟袁绍拼命,那里会再派兵管这个事,尽管李术一再求救。 孙权围困李术所守的皖城,城里粮食吃尽,甚至掘泥做成食品,也没等来曹军,城破,李术被杀了头。他的部曲三万多人,都被迁移到了江东。 打败李术后,孙权不再在江北驻军,他的目标仍跟兄长孙策一样,是刘表的荆州,一是荆州与江东共有长江天险,上游被他人据有,对自己的威胁太大。 二是孙坚死在刘表的大将黄祖手中,为父雪恨,非取荆州不可。 三是与曹操关系尚可,江淮之间暂时没有大的战争,可以放一放。兵力置于无用之地,也是浪费。 刘馥“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陈寿的《三国志》用笔极其简练,以至于裴松之要参考二百多种史书,给他作注。 这个“造”字,裴松之没有解释,他的工作是文抄公,引用的多,偶而发些慨叹,解释词语的,很少。 话说回来,裴松之又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抄公,若是没有他的辛苦,我们将无法了解三国时代更全面的历史。对他的工作,我们该是怀着深深的敬意。 据我的推敲,这里的造大约有两层含义,一是来到,二是建造,修缮。 东汉扬州的州治在历阳,现在的安徽和县,长江北岸。 九江郡的郡府在阴陵,项羽垓下溃围后,渡过淮河,迷路的那个地方。庐江郡的郡府在舒县,巢湖南面,周瑜的家乡。 江南刘馥是没有去的必要,即便孙权不拒绝,他也做不了什么。那么曹操为何替刘馥选择合肥这个小县城,作为州治? 古代交通,严重依赖自然地形和河流水文,特别是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三国时期,江南江北之间的来往路线,被地形分割成三部分。 张八岭以东,现在的苏北地区,地势低洼,河流湖泊众多,非用船不可。春秋时期,吴国有中原争霸的野心,开掘了邗沟,汉朝修浚,又称作中渎水。 中渎水沟通江淮,受地质和技术所限,河道很浅。这里经常暴雨,泽国汪洋,没有堤堰保持运河的水量,即便有堤防,也会被经常冲垮。 河道又多利用自然湖泊,曲折迂回,船只容易搁浅。 这条河道并不稳定,战乱一起,没有人维修淘浚,更别提水量少时,还需要修坝,一级级提升水位。 走这条道,从中原攻江南,要准备大量的船只,训练水军,还要选择合适的季节,长年的运河维护,很是麻烦。 从江南北攻中原,除上述困难外,到了淮河,或者北上,那只是骚扰。若是折往西,道阻且长,才能威胁中原核心。所以,南北双方都不重视这里,大战不多。 大别山以西的江汉平原,也就是荆州地区,从长江转汉水可至襄阳。 襄阳是荆州的门户,大别山区和鄂西山地左右夹峙。但襄阳以北可用的水道多是从西北而来,若要向东北方向攻击中原,那便需弃船上马或步行。长途攻击,辎重最难运输,不单单是粮食的问题。 从中原攻击荆州,只是攻击江东政权的上游,是一场非常困难的攻坚战,旷日持久。 最优的选择,自然是江淮地区,距离最短,而且有河流沟通,水量稳定,四季都可以通行。 张八岭从东北拖拖拉拉,跟西边的大别山余脉交汇,它们的交汇处,有片洼地,长期积水,便是巢湖。 沟通巢湖和长江的,叫濡须水。 巢湖自西北将军岭,接纳的河流,是施水,现在叫南淝河。 而将军岭又是江淮分水岭的其中之一,向北也流有一河,叫肥水,在寿春入淮河,现在称东淝河。 有说法,肥水跟施水同源,山下的城市得名合肥。但也有说法,是因为施水入的肥水,叫合肥。两种意思都差不多,古人地图作业马虎,上下游糊涂。 说到这里,我对罗贯中先生很是无奈,他的《三国演义》写的热闹,但对地理很是茫然,方位混乱,南辕北辙的很多。年少时看他的书,与地图对照,总是合不上。这也是我不厌其烦唠叨了这么多地理的原因。 而由长江进入濡须水,越巢湖,再航行施水,拿下合肥,转入肥水,从寿春进淮河,可以有多条支流选择,直捣中原。这便是合肥和寿春两城,在三国东晋时候,多次发生大战,地理所起的因素。 刘馥对留在江淮的袁术余部尽心尽力的安抚,不让他们给地方捣乱。对老百姓也很好,百姓从其他地方或者回归,或者来投奔。有了人口,刘馥办学校,整修水利,大开屯田,其中以寿春和皖城附近,土壤肥沃,水利工程完善,最为重要。 普通人看历史,多爱战争,崇拜英雄。对关心民生,发展生产的官吏,很是忽略。这些人其实更应该得到尊敬,因为他们做到了那个时代的最佳。对百姓好,减轻百姓的困难,我们对他们为何不大方一些,还能苛求些什么,甚至还要去质疑他们的动机,是不是太不厚道了些。 刘馥又积极做合肥城防御的准备,准备了大量的原木,削去枝杈,从城墙上滚下去,可以砸坏敌人的云梯;还有大石块,定点扔投。 编制草苫无数和几千斛鱼膏。古代,缺食用油,又少有烹饪技术,鱼有福气,养得白白胖胖,施水和巢湖多的是,鱼脂肥厚。 刘馥做扬州刺史有八年,建安十三年死去。 这年七月,曹操出发南下荆州。次月,刘表病死;九月,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再往后的事件,陈寿一概没有缀月份,包括赤壁之战,只能估摸着大约在冬季。 司马光他们也很是为难,《资治通鉴》里将后续事件按照发生顺序,全部排列在十月份项下,许是留待后人考证。若是没有新出的资料,这些仍是一笔糊涂账,让后人很是难办。 在《三国志·武帝记》里,却是把孙权围攻合肥,记在了赤壁之战的前面,这个绝无可能。战前,东吴可机动的兵力三万,“船粮战具俱办”,孙权将他们全部交予周瑜,而且叮嘱,你若是抗不住,我正在召集各地兵力,退回来,咱们再共同跟曹操好好打上一仗。超出预期,周瑜带着三万人,另有刘备万余人,也许不够,不到万;还有刘表的长子刘琦的一万多兵作配合,竟然打败了曹操,甚至反身围攻曹仁据守的江陵,拿下江陵是早晚的事。 掌握在孙权手里的后续部队,便没有了用武之地。孙权这才有可能带着他们过江,去争夺合肥。陈寿在孙权的传记里,倒写的清楚,估计他是采用了不同的记载,事后统筹也疏忽了。不过,在武帝纪里,记录孙权围合肥在十二月,也许是后人传抄时,误将这件事提到了前面。 孙权带的兵有十万,作两路,另一路由张昭率领,攻击当涂。在现在的安徽怀远县,有个涂山,传说大禹在这里娶了涂山女,涂山女以后在路边日日盼郎归,故名当涂。西晋五胡乱华,这里的人逃往江南,也将地名带走。九江郡也是同样情况,被带到了江西,一慰故土难离之思。 孙权这次围攻合肥,史书没有记录有名的武将跟随他一起出征,也许有,但最后败退,武将们估计也不好意思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 当时,天连续大雨,攻城很困难,守城的也不容易。城有被雨浸泡土崩之势,亏得刘馥早有准备,用草苫覆盖,勉强维持。又点燃鱼膏火把,遍插墙上,观察吴军夜袭,及时调拨兵力。 刘馥在这时,死还没死,从合肥城保全后的语境,“扬州士民益追思之”来看,刘馥已经死去,他来不及享受民众对他的赞誉。 城中主将是谁,也不知道,知道的是扬州别驾蒋济。 别驾相当于刺史的副手,地位超过其他属吏。出门时,他不需要跟刺史挤在一驾马车上,有专车,所以称作别驾。 蒋济在围城时,不在合肥,可能在寿春。 曹操得到合肥被攻击的消息,正是败退荆州后,所剩的残部又染上瘟疫,只能挑选尚能奔驰的骑兵一千多,交给将军张熹去救合肥。曹操并命令张熹沿大别山北麓,经过汝南郡时,连那里的人马一起带上。 孰料,张熹的骑兵和汝南兵又都染上瘟疫,无法行动。 蒋济大为焦急,焦急之下,想出计策,写了一报告,报告给合肥城里的刺史。这时,合肥城有没有刺史,蒋济成为曹魏后期重要的谋士,他使使诈,正是锻炼业务能力,反正东吴也摸不清。 报告说,援军步骑四万已经走到半路,请刺史赶紧安排主簿出城迎接。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 蒋济把报告写了三份,派了三批信使,一批闯进城里,两批被吴军抓住。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现在安徽怀远县西。本来想找一张光荣三国七的图片,没找到。电视剧里那张,胖乎乎的,不理想。 孙权这时已经围城一个多月,或者三个多月。 孙权看到顿兵危城之下,竟然攻不破,太为失颜面,想要亲自攻城,被长史张竑劝阻。张竑曾谏言围城开一角,让曹兵认为能有逃跑的机会,最少是消弱他们的斗志,孙权也是不听。孙权这人,做什么事都是性子急,好胜心又强,接到周瑜节节胜利的捷报,不免意气用事。 张昭一文人带兵,手下也没有个出色的将军,早已经从当涂败退。 曹操援军要赶过来,蒋济又派出少量的骑兵,装着是援军的前站,不时骚扰一下,孙权第一次围攻合肥城,虎头蛇尾的结束。 但孙权也不是一无所获。 曹操经这一战,认识到合肥城的重要,他以前只是凭政治家的嗅觉,感到有必要在江淮间布置刘馥这么个冷棋子。这是他挟天子的好处,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借献帝的旗号,令一令诸侯。 现在跟东吴既然撕破脸,那就用军事家的眼光好好掂量一番。他派出于禁、张辽他们剿灭袁术余部,增加合肥城的防御力量,以后,留下张辽、乐进、李典组成的豪华配置,固守合肥,以寿春作为后援,皖城作为前哨。 重新任命官吏,整顿地方。 他还有一项重要计划,是将江淮百姓迁徙到内陆,防止被东吴掠夺。要知道,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真不是诗人的夸张,人口经大乱后,五十不存一,最为珍贵。 迁徙令一下,江淮间百姓恐慌,有十几万人逃往东吴。刘馥招揽流民的努力,付之流水。曹操在实施前,曾征求蒋济的意见,蒋济不同意。以后蒋济去邺城再见曹操,曹操很是不好意思,自我解嘲,对蒋济更加重视。 |
|
来自: 昵称40090301 > 《甘宁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