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句国学经典,可以明道喻理

 老刘tdrhg 2017-06-22
2017-06-22

一、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出自三国,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意思为:想要考虑某件事的好处,必须先考虑到它的坏处;想要考虑某件事情的成功,必须先考虑它的失败。反应出一件事情都是有对立的两面的,有好处必然会有坏处,有成功的可能,必然会有失败的可能。

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本句出自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意思是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三、少而不学,长而无能;老而不教,死而不思。

出自三国,王肃的《孔子家语》,原句为:“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意思是:君子有三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可不仔细省察。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纪大的时候便没有能力;年老时不愿推广教化,去世以后,就没有人怀念;富贵时不肯施舍,穷困了便没有人来帮助。所以君子在年轻时,考虑到将来年长,力求能够多学一点;年老时,考虑到将不久于世,便力求能多教授一些;富有时,考虑到贫困的艰难,故力求能多施舍一些。

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本句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五、知识明者君子,才巧胜者小人

本句出自宋代,林逋的《省心录》,古人认为要辨明君子和小人,一是要听其言,观其行。那些识大理、顾大局的人是君子,知识明者君子,才巧胜者小人;二是审其好恶,察其交游。看看他感兴趣的事和同他交往的人,其好坏就能有一比较恰当的判断。多琢磨点事,少捉摸点人,让人才能专心谋事而不分心谋人。

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人只要有毅力,勤字当头,就能把事情做成功。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十中说: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有一个小吏从库房里出来。张发现他鬓角旁边、头巾下面,有一枚铜钱。一追问,原来那钱是库房里的。乖崖命令给他打板子的处分,那小吏勃然大怒,说:“一个小钱,算得了什么?还值得打我吗?你能打我,总不能杀我吧?”县令立即振笔疾书,判决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并亲自拿起宝剑,走下台阶,把小吏杀了;然后申报上级,对自己进行弹劾。

七、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出自五代,吕蒙正《破窑赋》,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八、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

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不符合道理的财物不要取,不符合道理的事情不可做。财有正义、不义之分,事有合理、不合理之别。正义、合理之财则取,正义、合理之事则做,这是正人君子的行为;取不义之财,办非理之事,乃小人狎邪之举。况且,取不义之财,办非理之事,终不合人情事理,终究会受到惩罚。这两句多用于警诫人不可做不义之事或取不义之财。

九、大害必有小利为之媒,大利必有小害为之倪

出自明代,庄元辰的《叔苴子内篇》,大的祸害一定有微小的好处替它作媒介,大的好处一定会有微小的祸害替他作先导。说明有害必有利,有利必有害,应当比较利与害孰小孰大,然后决定取舍。

十、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

出自清代叶燮的《原诗》,意思是:志趣高远之人,行文必然简洁流畅,文辞雄健,思想深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