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垄断文明的到来,也是文明至死的开始。但,这只是想象或假设。 在人类创造的一切技术面前,人类始终都要清醒地知道:我们是人,我们不是技术,我们不是机器,它们只是延伸。身体与智慧的延伸。坚守这一信念,是人之为人之独立性的基本底线。 技术是人的产物,但却可以改变人的存在方式,既可以向有益于人之生存的一面,也可以向有害于人之一面;技术一经创造出来,便不再是中性的,它的偏向既是预先注入的,又是后天赋予的。 人的社会只能以人为中心,这个中心一旦转换,社会便不再是人的社会;因而,关于技术文明的任何乌托邦想象都不能超越以人为中心的这个世界,或这个信念。(扉页) 2.有些讨论,一开始便针对着错误或虚假的问题,但更多时候,是一些不懂问题实质的人,争来争去,不知所云,结果是他们各自得胜回朝。自以为是。真正的好问题,特别是那些关涉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其实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人们的争论显得没有意义,而这也许正是意义所在。我们面临问题,没有可靠的答案,这令人类始终放心不下,那就一直讨论下去,谨小慎微地对待每一次所谓的人类胜利与进步。(译者序) 3.人们最易出错的方式很多时候是“一致同意”或“一致反对”,特别是对那些并不百分之百确定的事务;若是一致就没有了修正的机会,剩下的只能是将来后悔,或者连后悔的机会也一并失去。民主是由悲剧生来的,而非胜利孕育的。(P3) 4.在大历史尺度中,人类到底是越来越快乐了、幸福了,还是并不一定,这很可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我们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来给出确切的答案;即使在小的时代内部,用社会科学方法画出一条幸福起伏曲线,那也仅是曲线而已,并不就是生命、生活本身。幸福是感觉,但并不是任何个人的恒久感觉。能衡量的幸福大多是快乐与满意,恰好又不是幸福。(P5) 5.新技术使我们从老现象中看出新现象(问题),也可能使我们看到全新的现象,这就必然引发老概念的新生和新概念的创生。理论必须以概念方式把握现象,因而技术与概念(词语)间的关系本身就是重要的学术问题。(P7) 6.划时代的技术一定会创造一批划时代的语汇、划时代的概念,从而产生划时代的思维、思想、观念和理论。技术的本质就是精神时代化的呈现。(P7) 7.学了别人的理论,常会忘记自己的思想,这对初入某个领域的人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可悲的是有人终生如此,那便成为他人理论的工具,难成自身观念的主人。(P11) 8.没有时间的事物,只是纯粹的呈现,而不存在历史;这是我们对时间诞生前的唯一想象。时间一旦开始,呈现便成为过程,过程便成为生命。当生命开始自觉,历史才开启了自己的大门。历史只是人的历史,人的眼光中的历史。 人,并不完全知道自己的创造物将会如何,这就像父母并不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女将会如何一样。创造物开始独立于创造者,便具有了不可控制的属性;或者说,它就有可能使每一种潜在的属性产生功能,至于功能导致的作用善恶更是难以约束。因而,每一种创造都包含着难以预料的风险。 每一种媒介形态背后,都有技术支持,都有符号偏向,因而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思维立场,每一种技术都企图以自己的世界观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但世界并不会因技术而改变自身。这便是技术的无奈,也可以说是技术的限度。技术是附丽世界的,并不是世界本有的。文化、文明终将屈服于惨淡的自然。(P13) 9.一个时代的技术丛,是整体性的结构社会的力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技术丛,技术丛中都有核心技术,成为时代技术的标志。当技术结构出新的局面,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也就在自觉不自觉中形成,新的生存方式同时形成。这便是技术作为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根本作用;生产力也隐藏着摧毁自身的因素。(P17) 10.技术直接表现为物理工具,内含一套操作观念、程序与方法,背后则是系统的科学原理,但并不是这三者全部齐备,才会有现实的技术;越是在人类的早期,越是缺乏第三个要素,而越是靠近当代和走向未来,第三个要素越是成为技术的先在要素。科学的技术化是技术发展的成熟逻辑。(P19) 11.以技术的整体水平为参照,自然可以划分人类的历史时代;技术标示着人类的心智、工艺、发明创造水平,从而也标示着人类的文明水平。技术史家们正是将技术作为尺度,来衡量人类时代特征的。(P21) 12.权力既可约束技术,亦可解放技术;反过来,技术可以创造权力,亦可解放权力。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它自然可以生产新权力,消灭老权力;这既可以表现在物质领域,亦可以表现在精神领域。技术在改变提升人的能力过程中必然会改变人际关系的结构方式与表现。(P23) 13.技术总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生活方式,这也就自然改变了其中的一些生活观念,技术因而总有某种程度的意识形态倾向、价值倾向。因此,新技术进入一个社会,进入人们的生活,它就不只是纯粹的工具问题,也是精神世界的问题。 技术若是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或者说技术一旦发现了原有世界的新面目,人类也便会改变对自己的看法,这两种看法都有所改变,那就完全可以说一种技术/技术丛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或一个新的世界。技术作为改变世界的动力之伟大力量也就得以明显地呈现。(P25) 14.宗教是未知前提下的信仰,科学是发现前提下的相信,二者当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宗教能够存在,不只因为心灵的求安,更根本的原因仍是认知的无界;只要还有未知,上帝就有空间,信仰就会存在。(P29) 15.时代超越者是“神”启的造物或结果,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常人无法理解超越时代者。但另一种超越则是后世解读的结果,后世者用当代的观念解读先世的语汇,也就成就了先贤的神伟。其实,先世可能只是用了符号的形式,并未深解符号的实质。当形式被转换成今世的实质时,一种伟大便被塑造出来了。(P34) 16.“看不见的手”是自动的,因而才能被称作上帝之手或规律自在之手,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看得见的手,或者说无数只看得见的手塑造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不仅创造了上帝,也创造了自身活动的规律。(P36) 17.发明成为自觉是发明的真正开始;发明成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自觉,便是发明时代的到来;当发明成为一种真正的专业、职业,则是发明的发明,即发明不再普通。 技术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权力结构,也改变了伦理关系,说到底,技术改变了人本身,于是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有人迷惑,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技术在任何时代的现实社会中都是有偏向的存在,它是一些人手中的工具,又成为另一些人的主人;这种结构不改变,技术就不可能是中性的事物,而没有属性倾向的工具是不可能存在的,至少现在看来是这样的。(P39) 18.所有的技术不可能给活着或生命意义一个确定的答案,反倒是意义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此,试图通过技术解决人生困境,只是一种妄想,技术难以成为带来快乐与幸福的灵验手段,不仅如此,它还总是添加着烦乱和苦恼。技术既能使生活丰富多彩,也会使生活乱七八糟,能让人减少寂寞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孤独。(P42) 19.新的总是好的,更新的是更好的;技术可以开辟未来,新技术可以开辟更新更美好的未来,这是美国人的基本信念。大概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环境,使得美国的技术创新始终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这种技术观念的确立,与美国的建国史、文化史、建设史是高度一致的。(P49) 20.被技术垄断的文明,是技术支配的文明,是技术塑造建构的文明;技术成为文明的动力,人类成为技术动物,技术不再是被应用的工具,而是人成为技术的工具,人被自己所创造的技术所左右,于是不得不按照技术的逻辑展开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生命的运行与修复也要完全依赖技术的逻辑,人的思维、情感也要按照技术的功能、属性而展开。人,在技术垄断文明的情境中,实质上成为技术的奴隶。这是技术垄断文明的逻辑必然,但并非客观事实的全部。人是技术动物,但技术又是人的创造发明,是人之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在技术垄断与技术控制之间如何平衡倒确实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P50) 在这里,读懂转型中的中国新闻业 在这里,探讨新闻业的未来 在这里,进行深入而严肃的思考 在这里,关心新闻人自己的命运! 帮助 订 |
|
来自: pursuitman > 《传媒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