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湖南

 谢楚军 2017-06-23
闲话湖南——看到一篇非湖南籍的学者写的文章,很有意思。该文认为,如今的湖南和过去的湖南相比,完全面目全非。过去的湖南,处处是桃花源,以致于1949年两位湖南籍的湖南最高长官程潜和陈明仁不愿意看到美丽的家乡遭受战火而和平交出湖南。该文还说,过去的湖南不仅很美,而且土地肥沃,山好水也好。在广大乡村,即使是一般的普通百姓,也是丰衣足食,并不像教科书那样把旧社会说得那么不堪。根据这篇文章,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番解读。老百姓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就送小孩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光宗耀祖,最理想是治国平天下,以曾国藩为代表的老一代湖南人就是通过科举登上历史舞台的。清朝末年,科举废除,新的人才选拔机制还没有完善,一下子湖南积累了很多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这些青年就像现在的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一样,心里很憋闷的。正好当时世界上有一个时髦的词汇或者说时髦的潮流流传到了中国,那就是“革命”。对于没有读书的人来说,尤其是那些老实巴交的文盲庄稼汉,无法理解什么是革命因而也没有什么触动。像阿Q那种流民,也只是从捞好处的角度理解革命,自然是成不了什么气候。革命的思潮流传到湖南,就不一样了,湖南正好有很多读了书还没有工作的憋闷青年。加上革命所宣扬的是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与这些读书人所受的“天下为公”的教育一拍即合,于是就去革命了。现在教科书里说是因为剥削阶级的压榨才使得穷人闹革命,严格的说是不准确的,从一些革命先辈的故居看,有些革命先辈家里其实很富裕,有些还是地主,并不是因为没有饭吃才去革命,也许是为了时髦,也许确实是为了理想抱负。所以,黄埔军校开始招生,前来报名的大部分是湖南籍的青年。应该说,当时很多湖南青年参加革命的动机或者初衷,还是很理想很单纯的。可惜的是,当年的那些热血青年没有受过严格的启蒙教育和逻辑教育,陷入了陈布雷定律,革命的过程和结果并不是当初的理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