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操作规程一定要“上墙”吗?

 CBYQ 2017-06-23


最近,一直有看到在对企业进行安全检查过程中,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操作规程上墙”。“操作规程上墙”的要求是何时提出来的,我没有仔细的去查阅历史文件。但是,我想,对于“操作规程上墙”这一要求,应当是有法律(或者说是规范)依据的。比如说《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中第十条,就有要求“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设置公告栏,公布本单位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等内容。”“设置在办公区域的公告栏,主要公布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的是,“操作规程上墙”在安全管理上,能够发挥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要不要操作规程上墙,如果操作规程不上墙,我们应当怎么做。


首先,我们不妨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会主动的去看墙上的操作规程吗?


我是不会去看墙上的操作规程的,如果是去看了,也是去核实墙上的操作规程是否与企业现行有效的操作规程相一致,至于操作规程的内容也不会去详细探究,除非有发现员工有异常操作行为,然后去与操作规程上的要求去比对,指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是当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会拿出操作规程,来核实员工是否按照操作规程来操作。我不知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有多少人和我的行为差不多,或者那些要求“操作规程上墙”的人,是否有周期性的站在墙角下来阅读操作规程呢?如果不是那样,要求企业“操作规程上墙”是不是有些形式?


其次,你知道企业员工对“操作规程上墙”的看法吗?操作规程上墙是给谁看到呢?我想很多人都答案应当是给员工看的,或者说至少设置的初衷是给员工看的。但是员工有没有去看呢?员工对操作规程上墙的态度和反应又是如何呢?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当时是安全月,大家都知道,安全月活动往往是要开展大量宣传的,比如说拉几条横幅,做做板报(看板)什么的。当时员工的评论就是形式主义。我当时有些不理解,为何做宣传推广变成了形式主义了呢?假如我们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以受众的观念来思考问题的话,其实很多工作是趋于形式化的。因为,我们确实没有站在接收者的角度考虑他们对安全的需求是什么。一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横幅和一名操作岗位上员工的安全愿望有多少联系呢?如果没有,那这条横幅是不是需要挂在企业负责人的办公室比较合适呢?如果不是,那么就有可能是专门给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监管人员看的了。


接下来我们回到操作规程上来,员工的操作技能从何处得来?一种途径是通过培训,岗前的培训以及在岗培训;另一种途径是“师傅带徒弟制度”的这种工作上的指导;还有就是通过员工实际的工作经验总结和积累。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操作规程往往多用来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指导,没有哪个员工是一手拿着操作规程、一手操作设备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敢让他操作设备吗?显然不会。况且,有些操作规程可以达到上百页之多,把它挂在墙上恐怕要有足够的墙面才可以办得到。既然如此,那么操作规程上墙在有些时候就显得不可操作。


我个人觉得像“操作规程上墙”这样形式主义的问题,在安全检查过程中还是不要提或者少提。如果真的是去检查企业在操作规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倒不如去查一查企业的操作规程培训记录,找几名员工访谈访谈,问一问操作规程的培训学习情况,在哪里可以找到操作规程,在现场多观察观察,操作人员是否有明显的不安全行为或违章举动。透过现场检查发现的现象,来指出企业在操作规程培训方面存在的差距或可改进空间。操作规程上墙,解决不了员工违章操作的问题,它不是一个有效的安全措施。所以,就不要让企业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做一些无用的工作。


如果操作规程上墙是形式主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摆脱形式,注重实效呢?一是操作规程要有效受控,而且要周期性的评审,保持操作规程的充分性和适宜性;二是操作规程要发放到相应的操作岗位,员工可以很容易的获取到操作规程而不必上墙去看。如果涉及到商业秘密的,要有一定的授权才能获取;三是充分利用操作规程进行培训,把操作规程变成员工标准化操作的培训教材;四是把岗位操作规程的要求形成岗位技能培训矩阵,作为员工上岗培训的要求,通过持续的过程培训,使得员工胜任岗位任职要求;五是建立操作规程执行情况的过程指标,对操作规程执行情况进行周期性的核实和测量;六是给员工提供工作上的支持反馈,鼓励员工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工作。


你觉得呢?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