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镇西:只要“目中有人”,就是素质教育——例谈素质教育的微观呈现

 太行森林 2017-06-23


说起素质教育,许多“一线老师”最关心的是:“怎么操作?”在反对素质教育的喧嚣声中,有一个声音很是“雄辩”而响亮:“素质教育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缺乏操作性!”


是这样的吗?


的确,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理念:把学生当人,全面发展,注重人格、尊重个性,培养创造力……但这种理念同时也是可以操作的实践。作为实践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既包括了国家宏观层面和学校中观层面的课程开发、教材建设、评价创新、教学改革等等,也体现于每一个教师每一天的教育行为——我把后者称作“素质教育的微观呈现”。正因为这“微观呈现”,让千千万万普通的一线教师成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


素质教育内涵丰富,但我认为至少有两点是其重要内涵:学会做人,学会创新。所谓“学会做人”,就是教育学生具有善良、正直、勤劳的品质,懂得尊重,有责任心,行为规范而心灵自由……所谓“学会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对一切未知领域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动手能力强,不迷信任何权威,勇于质疑,富有批判性思维……


有一年,我带了一个初一新班。开学第一天,我点完名之后,打算把我给孩子们写的信发给他们。本来,我完全可以请几个同学上来帮我发信,但我打算亲自把信发到每一个孩子手中,因为在发信的过程中,我可以自然而然地对他们进行一些教育。果然,尽管许多孩子都有礼貌,但有的孩子没用双手接,有的孩子没说“谢谢”,于是,我表扬有礼貌孩子,以此去影响没有礼貌的孩子。就这么一次发信,我就“附加”了素质教育的含量。


九十年代初,家庭电话渐渐开始普及。我在班上对孩子们说:“打电话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我告诉他们,拿起话筒第一句话应该是热情的“你好”而不是冷漠的“找哪个”;我还告诉他们,当有人拨错了电话时,你要体谅地说:“没关系,没关系!”而不是不耐烦地说:“打错了!”然后“啪”地一声挂掉。我说:“人家知道打错了,已经很懊悔了,结果你不耐烦地挂断,给对方留下怎样的心堵啊!”一个月后,我“突然袭击”给每个学生家里打电话,拨通以后我先不发声,听孩子们接电话时的“第一声”,结果孩子们都很有礼貌。


点点滴滴,不声不响,这样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当然,人们常说“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也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呈现出真正的素质教育。比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然而,目前至少相当多的课堂教学却并不令人乐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自不必说,即使在一些所谓“启发式”的课堂里,学生也不过是教师思想的俘虏而已——崇拜师长,迷信权威,不善发问,更不敢怀疑;如果说有“思考”的话,那不过是揣测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回答提问;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的“循循善诱”不过是巧妙的圈套,学生的“踊跃发言”不过是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思想装进教师做好的“牢笼”;至于像顾颉刚先生所说的“怀疑、思索、辨别”,并提出自己的创见,那就更谈不上了!


我知道,对于许多连备课小组长都不是的普通老师来说,其教学自由度是很有限的——考试无权改变,教材无法选择,甚至连教学模式有时候也被统一了,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素质教育”色彩。


有一年我教《琶琶行》,有学生引用某资料书的观点,认为“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瑟瑟”应是“碧绿”之意而非课本上所注释的“萧瑟”。不少学生赞同这一讲法,理由是这样理解画面更美——枫叶红,荻花白,秋水碧;还有学生引用白居易一名句“半江瑟瑟半江红”来印证。但也有学生表示反对:“晚上哪看得见‘秋水碧’?”我提醒学生结合全诗理解这个词。于是经过热烈讨论和争论,深入研究,大家认识逐步统一:“枫叶荻花秋瑟瑟”是渲染一种凄婉的气氛,以秋天的萧瑟来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因此课本注释是正确的。就这么一次小小的研讨,虽然并没有推翻课本注释,但学生所获得的就不仅是某一正确答案,而且还初步学会了质疑、研讨、以及不同观点资料的比较、分析和选择。


学完《祝福》,有位女生举手要求发言说她不同意李老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她指出,小说固然“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但柳妈、卫老婆子以及“咀嚼赏鉴”祥林嫂悲哀、嘲笑她“你那时怎么竟肯了”的所有鲁镇人无一不是病态者,整个小说揭示了旧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祥林嫂正是这冷漠中死去的。听完她的发言,我并不认为她的观点能完全驳倒我的分析,但她善于独立思考而且剖析确有独到深刻之处,丰富并深化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在课堂上向老师“挑战”更是难能可贵。因此我肯定了她的发言,并号召同学们向她学习。


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向权威(包括老师)质疑,这不需要谁批准,不需要加入什么“素质教育课题”,也不需要什么“一流的硬件设施”,但只要“目中有人”,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便践行着作为一线教师能够操作的素质教育。


上面我只从“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这两各方面举了自己的两个普通例子。素质教育当然远不止这两个方面。但不管素质教育的内涵多么丰富,它都指向人的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只要心中随时真正装着“人”——人的心灵、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未来……而不只是分数,那么你教育的举手投足,时时刻刻都是素质教育。

 

               2017年6月22日





0?5 我的告别演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