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种哥窑之美

 自华居 2017-06-23
2017-06-21

哥窑,是大家广为流传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一,它的美丽让人惊叹,它的身世扑朔迷离。

同汝窑一样,历代以来,哥窑也是收藏家所追寻的至宝,这在北京和台北故宫的宫廷收藏名瓷中,以及在明清以来官方对哥窑等宋瓷的仿制中,可见一斑。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而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留下的哥窑御题诗也不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据估计,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而这样的美丽而稀有的瓷器,将其称之为是“传说”,一点儿也不过分。哥窑的传说

我们说它是一个“传说”,是因为哥窑之名,如雷贯耳,然而,考古界却并未发现哥窑的窑址。有人说窑址在杭州,有人说在河南,有人说在景德镇,也有人说在龙泉……我们只能从历史的记载中去推测它的身世。

一种说法是,它是民间的私窑。明·嘉庆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即有记载,大概是说在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两个兄弟,哥哥生产的为哥窑,而弟弟生产的则为龙泉窑。而不少人会对此怀疑,因为哥窑瓷器多仿青铜器,多位宫廷样式,应该出自官窑。真假?我们不得而知。

注《七修类稿续编》原文: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

另一种说法是,哥窑是南宋皇帝在偏安江南时,仿造其皇兄建造官窑的形制,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官窑,因为是学着哥哥的样子建造的窑,所以被叫做“哥哥窑”。

此外,浙江省考古工作者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青瓷祖庭浙江龙泉发现数量丰富的黑胎青瓷标本。经国内多位权威专家认定,定称“龙泉哥窑”。虽然这是否是哥窑的遗址仍尚有争论,但哥窑之谜离最终破解又近了一步。

哥窑葵花洗

哥窑之美

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种哥窑之美,我们总结前人经验,与大家简要分享哥窑之美。

质朴与古拙

哥窑属于青瓷系,这正是宋代所崇尚的颜色。而且目前收藏界也会有官、哥不分之说。从目前的传世作品来看釉色以灰青、米黄等为主。这种釉相对厚而不腻,釉内有气泡,如一颗颗珍珠,人称“聚沫攒珠”。经历千年后仍然有一种莹润的光泽,宝光内蕴,润泽如酥。这种质朴的美感,当你看到时定有触动。

而其古朴的造型,很多是模仿青铜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中,有贯耳瓶、锥把瓶以及鼎、炉、盘、洗等,主要是观赏器。他们与汝窑、官窑等宫廷造型有共同的特征,而与民间瓷器有一定的区别。

金丝铁线的缺陷

哥窑最广为人知的特点是“金丝铁线”,在釉面上,哥窑有粗细不等的开片,呈冰裂纹、鱼仔、纹蟹爪纹等分布,开片纹理大处成黑色,细小处如金色。开片本是釉面与内胎膨胀系数不同所致,如同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也看不到两片相同的哥窑开片,每一片都是独特的。在审美观的发展变化中,这种缺陷美也为人们所追求,也逐渐从原来的不可控转向人为地控制,如同那些金鱼、观赏松一样,成为一种人造的美学追求。

紫口铁足

紫口铁足同样也是官窑的特征,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紫口铁足主要是说器物口处较为窄小,外面的釉很难挂住,从而留下了一张瓷器胎骨呈现一种紫色的现象,其铁足主要是瓷器的底并不施釉,呈现出坚硬的铁色或是铁红色的胎骨,别具一番内敛又不失刚健的审美情趣。这也成了宋瓷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此,哥窑也获得了历来的推崇,此后朝代均有仿制,表现各有千秋,而这种人文精神在文人士族中间,亦形成了一种宋瓷文化。而现代,形制更加多样,我们也可以买到各种哥窑的茶具。

清雍正 仿哥釉琮式瓶

清乾隆 冬青撇口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