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有各种火情,古华夏人对此分别记录如下: 火(huo):古文字写作‘
自然界‘火’的产生,从上来自于雷电点燃树木,从下来自地震时炽热岩浆引燃草木。人们从开始的恐惧,到慢慢适应,再到逐渐学会使用火并自主保留火种,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人们对于‘火’的印象,也是一个逐渐熟悉并了解的过程。 ‘火’为部首字。一般位于新组汉字的左边或下部。在新组汉字下部时,有时会直接写作‘火’,如:炙、灸、灾、炱。有时会写成四个点‘灬’,如:热烈、蒸煮、煎熬。由‘火’新组的汉字,大多与‘火’及‘火’的特性与使用相关。 华夏地处北半球,因此南方炎热。古时人们把方位:东西南北中,与五行:木金火水土分别相配。南方配‘火’,所以《说文》有:南方之行的说法。‘行’,这里是‘五行’的简称。 因此,为‘火星’的简称。又名大火。司南方,主夏季。如《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又为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如《尔雅·释天》:大火谓之大辰。按:东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炎(yan):又写作‘炏’,古文字为‘ |
|
来自: 黄药师nra96i0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