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圈,爱书画、爱风流、还爱?

 诗词歌赋对联 2017-06-23

近年来朋友圈掀起了一阵宋朝风,


晒宋朝的国画啦~

晒宋朝的书法啦~

晒宋朝的瓷器啦~

总之就是各种晒~

 

中国历史上有四百多个帝王

而古代帝王大多绯闻众多

宋朝的宋徽宗就是其中的一个


宋徽宗画像

 

虽然宋徽宗生活奢靡

但也不是面对美女就小鹿乱撞的那一类

他的艺术造诣极高,

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艺术天才。

 

明明可以靠皇位出名,偏偏要靠一身才华。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做,却跑去当画家、书法家、作家。

 

想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一群心腹武将的支持下,发动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可却愁得天天吃不下饭,怕有一天哪个武将也来个“陈桥兵变”。于是,宋太祖就来了一招“杯酒释兵权”,想削弱武将权力,不曾想却打开了北宋重文抑武的局面,间接的把北宋的诗歌画酒茶推向了历史的高潮。


杯酒释兵权


也许正是这个历史原因,造就了宋徽宗的文化素养特别高,在文学艺术造诣方面,宋朝皇帝里头、甚至在历朝历代的君主中,他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宋徽宗画作《竹禽图》


宋徽宗的书法


宋徽宗的书画

 

不过宋徽宗有一件绯闻流传极广,他一生最大的风流韵事就是美人李师师,也是他一生中最浪漫的事。

 

关于李师师的传说之一:(其实正史上没有李师师,只是出现在野史中)


她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王师师。

 

王师师四岁时,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因此流露街头。(大凡美人,都是命里不济,命运多舛)


李师师画像

 

后来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发现了她。哎呀,这是一颗埋在土里的珍珠啊!那腰,那眼,那眉,那身段,活脱脱就是个美人坯子。于是将她收养,并随其姓,改名为李师师,并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

 

很快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宋徽宗身边有个内侍叫张迪的,在入宫前原先是东京城有名的押客,他把李师师介绍给了徽宗,宋徽宗想一亲芳泽。身旁的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温婉灵秀,温文尔雅。再想想那些皇宫的宾妃们,个个都是唯唯诺诺,俯首帖耳。于是乎,赵佶就狂热地爱上了李师师。当然,都是秘密的,悄悄的相会。


 

其实,除了李师师,

征服宋徽宗的,


还有


建窑的建盏



可以说宋徽宗


真· 建盏痴


为什么这么说呢?醉心于艺术雅玩的宋徽宗琴棋书画茶样样精通,尤其在茶艺这方面更是极致,玩出了一个新高度。


别人家的皇帝喜欢喝茶,最多让人进贡茶叶泡来喝,但宋徽宗爱茶到什么程度呢?自己亲自参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最后,宋徽宗连朝政都干脆不理,去自学点茶法,学完之后也不忘举办个派对表演下,炫耀自己高超的点茶技艺,还特意为他的臣子点茶。

 


还专门写了一本著作《大观茶论》,亲笔写就了二十篇文章,尤其点茶一文见解独特,使得宋代成为了中国点茶文化的重要时期,而且也让宋徽宗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立书著作的皇帝。

 

宋代斗茶成风,整个社会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是斗茶的发烧友,在建安贡茶产地尤甚。


宋代的皇家茶园(北苑),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



由于宋代茶色尚白的传统,所以建安地区产的黑釉茶盏不仅利于观察茶汤上面的浮沫,更是衬托茶色之白最好的器具。


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便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事实上,建盏的烧制地点与宋代最大的贡茶产地都是在武夷山下的建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北苑茶园和斗茶的盛行成就了建盏,因北苑茶园的繁荣和斗茶的盛行带动了建盏烧制大规模化。

 

皇帝.爱建盏

 

因此这么一个高冷的茶盏“勾搭”上了皇帝!而作为皇帝的宋徽宗,他也不折不扣的成为建盏的超级粉丝,他写了许多关于建盏的诗,其中他的《宫词》里就有:


今岁闽中别贡茶,翔龙万寿占春芽。

初开宝箧新香满,分赐师垣政府家。

上春精择建溪芽,携向云窗力斗茶。

点处未容分品格,捧瓯相近比珠花。

螺细珠玑宝合装,玻璃瓮里建芽香。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建窑兔毫建盏


建窑兔毫建盏


建窑兔毫建盏

 



从这里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