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草书的一些基本知识

 lj0279 2017-06-23
2017-06-21

图文作者: 石玉臣 徐州东方书画院

释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关于草书的起源、诞生及演化和发展以及流派分支的形成等书法方面的知识学问,内容博大精深,纷繁复杂,前人之述备矣,然洋洋数十万言,读之未必穷其尽,所以,在此只概述精要,论其主脉,对书法知识做一些扼要讲解。

草书作为汉字的一种体式,最初是为了书写的方便和记录的快捷,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和发展而来的,其基本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和小草。

所谓“草”,即“潦草”、“草率”之意,初露端倪时期应该是很民间、很个人化的,比如个人记事、起草文书稿件和政府文官的临时记录等等,为了方便快捷地书写,对隶书的笔画做了简省,“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言:“汉兴有草书”。意思是在汉朝兴起的时候开始有了草书。草书始于汉初,这是书法界一致公认的说法。这个时期所谓的草书,因为大都是书者率性为之,潦草且不规范,仅为个人方便识记,不能用于信息交流,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草书。

由于草字方便简省,民间使用的人越来越广,草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写法上也渐趋统一,经过了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最终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即章草。之后在章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义的草书即指章草和今草。

早期的章草书,虽然打破了隶书的严谨、方整和规矩,但仍然未脱隶书之形,是一种略为草率的写法,其特点是:单字独立,不相牵连,字形趋方,略微宽扁,横向取势势,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此谓之章草。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

章草笔画简省是有章法可循的,代表作如三国时期吴国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此本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可以明显看出,其中的章草字形规范,各字独立不牵连,字形略扁。某些笔画下笔尖细,重按后上挑,出锋爽利,从而形成不规则的三角形,这也是章草笔画的重要特征。

到了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已经脱去了隶书笔画的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相互有所牵连,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为了区别于早期的章草书法而称之为“今草”。今草,是由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先期相对比较规范,辨识度相对较高,也具有实用性,这个时期的草书叫“小草”,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如图:

王羲之《初月》帖

王羲之《得示》帖

今草又称“一笔书”,张怀瓘《书断》中说云:“(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所谓“一笔书”是指草书在创作过程中,字与字之间相互映带,或笔断意连,行与行之间顾盼多姿,遥相呼应,气韵互通,所以草书又称为一笔书。张芝传世《冠军帖》便是其代表作。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十二月帖》,“一笔书”表现得则更加明显。

张芝《冠军帖》

王献之《中秋帖》

到了唐代,今草书法更加放纵,笔画更加简省,字形变幻百出,行笔更加连绵缠绕,活泼飞舞,奔腾不羁,纵横驰骋,大有一泻千里之势,不易于辨认,成为抒发个人激情、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称之为“狂草”,也叫大草。

狂草代表作,有如唐代张旭《肚痛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如图:

张旭《肚痛》帖

怀素《自叙帖》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更是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非专业人员不能辨识,看似狂放不羁,实则遵循法度,笔画简省、偏旁假借都是有历史依据和来源的,是具备一定书写规范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因此,初涉草书者一点要认真研习和临摹古代法帖,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有根有据,且莫胡乱妄为,沦为江湖书法,为方家哂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