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疗心网公益课】家庭中做父母的五大忌讳

 仰羊 2017-06-23

父母爱孩子,这从来都不是问题。研究表明,父母给孩子过度的爱,和父母忽视孩子造成孩子爱的匮乏,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父母该如何去爱孩子成为了家庭永恒的话题。

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我是一名临床心理工作者,在我二十年和心理障碍患者工作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无数不幸的孩子和家庭,时间越久,我从他们各不相同的家庭故事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点,我认为“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父母最好不要做什么

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都是很有能量、很有创造力的,幸福家庭并没有一个模板,每个家庭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幸福。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和家庭治疗师,我从二十年的临床经验中可以总结一些关于“父母最好不要做什么”的观点供家庭参考,也就是家庭里父母要忌讳什么。

家庭中父母的五大忌讳

1

避免边界融合或僵化


家庭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但各自有自己的边界,尤其是在亲子之间。


边界指家庭中个体之间需要有界限,它是一种规定着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不见的屏障。通过家庭成员之间交流互动的行为可以判断,也反映着人们内在的心理界限。


家庭内边界的清晰度影响着家庭功能:一般边界清晰的家庭功能良好,边界僵化、边界融合常常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疏离或纠缠,从而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2

忌讳回避夫妻冲突


两人发生冲突,感受到强烈的情绪(焦虑、痛苦),他们将会寻求第三个人,从而形成稳定的三角,这个过程就是“三角化”。


三角化的功能

当第三方,通常是家庭当中的孩子被父母的冲突三角化了之后,父母他们不再冲突,似乎这个冲突被冻结起来父母之间的争吵就少了,所以本来也许他们会吵着吵着可能要离婚的,当这个孩子被三角化之后,他们家庭的关系,可能有趋于稳定,夫妻关系趋于稳定了,就这是三角化的功能。


三角化的弊端

被三角化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病人,其实他可能是家庭的牺牲品,或者说替罪羊,最终导致孩子的分化不良,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孩子成为了这个家庭当中所关注的有问题的人、夫妻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的时候,虽然夫妻之间的冲突冻结了,但是那个冲突其实没有真正的得到解决,反而是被掩盖了。

 

家庭中什么样的人容易被三角化呢?

一、非常敏感的孩子,他特别容易被三角化。敏感意味着他不断的能够感受到来自他爸爸,或者来自于妈妈的那些焦虑、痛苦的感受,而承受了远超过同龄人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忠诚的孩子,拿我们中国话来说是比较孝顺的孩子。因为他放不下他的父母,他看到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总是想方设法的要帮他们解决问题。因为他担心,如果父母继续这样吵下去,他的家庭会瓦解,父母会离婚。


台湾家庭治疗协会理事长赵文滔教授总结了亲子三角关系的四种方式:

1.跨代联盟:孩子成为父母的“情绪配偶”;

2.亲职化:孩子变成“小妈妈”;

3.替罪羔羊:孩子被视为“小恶魔”(攻击式迂回)

4.支持型迂回:孩子成为“小病人”。


参考书目

3

忌讳发展中规则僵化


家庭的发展处在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象所有生命的整体一样,有维持现状和进化两种功能。家庭应该具有弹性,在发展过程中、或遇到重大事件调整规则,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各种内外变化。如果家庭发展过程中规则僵化,就容易出现家庭适应不良,就会表现在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上。


例如在子女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家庭,家庭任务是增进家庭边界的灵活性以接纳儿童的独立,面对祖父母的衰弱。此时家庭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亲子关系以允许青少年进入和离开系统,重新聚焦在中年夫妻和事业的话题,开始转向照顾年老的一代。


4

人际沟通忌讳


1. 亲子沟通中忌讳“双重束缚”:

双重束缚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对方必须作出反应,但不论他如何反应,都将受到拒绝或否认。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常常向病人提出两种相反的约束,使病人无所适从,产生心理矛盾,从而出现异常的心理变化。因此,反复出现的双重束缚容易使家庭成员出现心理问题。

 

2. 家庭沟通中忌讳“假性互惠”:

假性互惠(pseudo-mutuality):指家庭成员在沟通时,很容易表现为相互间的同意,好象彼此之间有共同感,但实际上他们同意的理由相差很远,甚至是毫不相干。这是一种“表面上的团结”,往往掩盖了冲突并阻塞了亲密。这种家庭回避冲突、回避矛盾的原因,是他们害怕分离,不能容忍坦诚表达或者独立的关系。


5

代际派遣中的忌讳


代际派遣主要指家庭中父母容易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没有满足的愿望、需要交给孩子。(H.Stierlin and J.Willi提出的“代际派遣论”,父母是派遣者,孩子是被派遣者。)

 

将派遣者与被派遣者联结在一起的是“忠诚”这个纽带,孩子带着一项使命离开父母的圈子到外部世界去,宗旨只是为了完成对于父母至关重要的一些任务。其中,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是父母尚未完成的愿望。能完成派遣使命的就成了光宗耀祖的孩子,不能完成派遣使命的往往成了病人。


父母给孩子派遣使命过程中忌讳什么呢?


1)   父母派遣使命时,避免提出超过孩子能力范围的过分要求,否则孩子会不堪重负、导致生病;

2)   父母派遣使命避免让孩子产生严重的孝心冲突;

3)   父母派遣使命避免几种使命互相矛盾,孩子会无所适从;

4)   父母给孩子派遣了使命,避免不把孩子送出去执行、完成;

5)   父母把孩子送出去,避免不交付使命,(这样的孩子可能是“富二代”,可能是受到家庭忽视或排斥的孩子)。

最后提醒


这里聊到的任何一类不幸家庭的现象,一定不是造成孩子问题的直接原因、或唯一原因,因为目前对于疾病的成因,国际普遍的观点认为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大家不要对号入座后,认定家人是孩子问题的根源、是罪魁祸首、回家指责家人,这样反而制造成了家庭不幸。

 

我希望提供给大家理解家庭现象的一个不同视角,就是系统观的视角,希望大家可以逐渐培养出系统观视角,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理念。理解家人的行为很可能是和我自身的行为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反之,我的行为很可能是和家人的行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也就是循环因果。

 

因此,在家里没有谁是罪魁祸首,不要在家里去抓这个“罪魁祸首”,家庭问题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在问题中都是有贡献的,而且也并不存在谁贡献大、谁贡献小的问题。这种系统观视角,可以提高你对家人的理解力、增进自我觉察,减少相互指责,从而可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庭幸福。


讲者简介

陈珏

医学博士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副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家庭治疗学组委员、上海区域组长之一

亚洲家庭治疗学院理事

德中心理研究院家庭治疗组理事 


擅长:成人及青少年情绪障碍和进食障碍的综合性治疗,个人、家庭及团体心理治疗。

本文根据陈珏老师授课内容整理,转载请联系疗心网

编辑/疗心网内容编辑室

了解我们的

“儿少时代”大型网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