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声】不一样的尿道结石,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文献思考】

 catlhq 2017-06-24

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前途径的最后一段“隧道”,其内口开于膀胱底部,而外口则开于阴茎头部。尿道隶属于下尿路,后者除尿道外,还包括膀胱,尿道结石与膀胱有很大的联系。


男性尿道分为尿道前列腺部、尿道膜部及尿道海绵体部全长18-22cm,直径约5-7mm。前列腺部及膜部合称为后尿道,海绵体部又称前尿道大多数尿道结石位于前尿道


图1:尿道的矢状切面示意图。


尿道不是等粗、笔直的管腔,它有三处狭窄三处膨大以及两处弯曲,这些结构为尿道结石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①尿道的三处狭窄是指尿道的内口、膜部及外口;

②而三处膨大分别为尿道的前列腺部、球部、舟状窝,后两者位于海绵体部;

③此外,两处弯曲则为尿道的耻骨下曲和耻骨前曲。


尿道结石少见,约占所有尿路结石的2%。尿道结石多见于男性患者,且多来源于膀胱,肾脏次之(两者约占90%),多由膀胱结石排出时嵌顿于尿道继发形成,好发部位为尿道的膨大处,即前列腺部、球部及舟状窝,此外还可发生于尿道外口。少数尿道结石为原发于尿道狭窄处、尿道憩室的结石(10%)。


尿道结石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泌尿系结石有所不同,常表现为排尿困难、尿分叉、尿滴沥,伴排尿时疼痛,严重时可导致血尿、会阴部剧痛、尿潴留。除此之外,尿道结石还可以伴发感染,使症状更具迷惑性。


临床上往往根据结石的具体位置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①当超声提示结石位于舟状窝,即距尿道外口1.0-1.5cm以内时,外科往往采用直接取石的方法,即使用止血钳经尿道外口伸入取石,或向尿道内注入无菌的液体石蜡,然后采用手法将结石从尿道挤出;

②当结石位置较深时,直接取石变得不可行,外科的处理方式则是使用膀胱镜,先将结石回推入膀胱腔内,再将结石取出,膀胱腔容积大,更容易对结石进行操作,特别是体积较大的结石。由于取石难免会对尿道造成损伤,以致部分患者取石后可能会出现尿道狭窄的情况。



病例1:患者,男性,38岁,因阴茎远端触及一痛性包块3周余就诊,伴排尿不畅。该患者2周前因类似症状曾来院就诊,当时临床根据尿常规有镜下血尿及既往有尿路结石病史,诊断肾结石,并给予对症治疗。体格检查:患者阴茎腹侧面(接近阴囊、系带一侧为腹侧)可触及2个痛性包块,可移动,大者直径约0.5x0.5cm。遂行超声检查。超声显示阴茎舟状窝内见2个强回声,伴声影,考虑为尿道结石,CT与超声结果一致,遂行超声引导下尿道取石,顺利取出结石两枚。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无不适主诉。


动图2.1:二维超声显示尿道舟状窝内2个近弧形强回声,后伴声影,局部加压可移动。


动图2.2:超声引导下尿道取石,固定结石位置,并用止血钳判断其深度。


动图2.3:在超声引导下,尿道内的结石顺利被钳出。



病例2:患者,男性,32岁,因排尿不畅9月余就诊,伴有间断的尿分叉,及会阴部不适,尤其是排尿末明显。这些不适症状致使患者排尿次数越发增多,且畏惧排尿。患者诉无肉眼血尿。遂行超声检查。超声显示前列腺大小正常,尿道前列腺部见一椭圆形强回声,大小约1.0x0.7cm,后方似伴弱声影,其内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考虑为尿道结石。考虑到该结石位于后尿道,泌尿科大夫使用膀胱镜将其回推至膀胱腔内,再使用网篮将其取出。术后患者排尿恢复良好,随访无不适主诉。


图3.1:(经腹盆腔超声)横断面(Trans)显示尿道前列腺部强回声,呈椭圆形,后方似伴声影。


图3.2:(经腹盆腔超声)矢状面显示该强回声位于尿道走行区内,呈椭圆形,与常见的位于前列腺内腺与外腺之间的呈弧形的强回声钙化灶有所不同。


图3.3:取出的尿道结石为黄色,呈不规则箭头状,长约8mm,宽约5mm,结石成分分析显示主要成分为草酸钙(85%)。



不一样的尿道结石,不一样的解决方案,超声让泌尿外科大夫在处理尿道结石时,更加游刃有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