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行业揭秘:国产电影票房真高假高?风光无限背后的心塞几人知

 weinfb 2017-06-24

独家行业揭秘:国产电影票房真高假高?风光无限背后的心塞几人知

冯小刚导演最近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高峰论坛“冒死进言”得罪了一片观众,说中国之所以“这么多垃圾电影,还不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你不去捧场,就没这东西。往往垃圾票房还很好。”这事已经在网络和媒体上沸沸扬扬地闹了好几天。事实上,虽然“垃圾电影”票房高,但不是所有的高票房电影的投资都有高收益,一些投资人不但没有盈利,甚至可能赔得很惨。

独家行业揭秘:国产电影票房真高假高?风光无限背后的心塞几人知

* 上图中的“总票房”已扣除网络服务费,数据来源豆瓣电影专业版和专资办官方网站。

* 预估投资数据来自媒体公开报道;盈利率=出品方票房分成÷预估投资。

以最近上映的几部公开投资额的国产电影为例,光线影业和《嫌疑人X的献身》无疑才是赢家。《嫌疑人X的献身》总4亿票房,作为出品和发行方的光线预估收入票房分成1.5亿,比较公开信息中5000万的投资额,1亿的净利润,不得不说让人艳羡。

五一档上映的《拆弹专家》《记忆大师》《喜欢你》和《春娇救志明》四部影片只能算表现平平,加上网络视频播放版权、植入广告、海外发行版权等收益,或可追平投资。而《绑架者》和《非凡任务》就没那么走运。

特别是《绑架者》,作为“才女”导演徐静蕾的新作,不但口碑失利(豆瓣电影评分4.9),票房也一败涂地。上映前期、中期密集的宣传攻势,万达公子王思聪的站台,徐静蕾和黄立行情侣店的吆喝,都没能挽救局面,最终仅收入9000多万票房,出品发行方分账3300多万,根本无法收回8000万投资。

要搞清楚一部国产的电影在国内上映究竟赚不赚钱,能给影片出品方、发行方、院线和影院带来多少利润,首先要知道国内票房统计系统:国内上映的所有影片的票房收入都会通过电子售票系统,统一汇总到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得出的统计数据就是各方分账的依据。

独家行业揭秘:国产电影票房真高假高?风光无限背后的心塞几人知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广电总局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91年。主要职责是:负责国家电影专项资金收缴、使用与管理;负责监督、指导各省级电影专项资金管委会工作;负责全国影院票房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负责监督、指导各省级影院票房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负责汇总统计电影票房,提供相关数据,等等。

而从今年年初开始,观众在线购买电影票时收取的2到5元网售服务费也被纳入票房统计。这部分收入由电商平台、售票系统、影院三方分成,并不参与正式的票房分账。因此参与出品方、发行方、院线和影院分成的“总票房”实际上要在“电资办统计票房”上刨去“网售服务费”:

公式1:总票房=电资办统计票房–网售服务费

总票房中要分别抽取5%的中国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和3.3%的营业税,一般由影院代缴。剩下的净票房才是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分成的部分。

公式2:净票房=总票房–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特别营业税

之后,净票房经过影院(50%)、院线(7%)、中影数字(1~3%)三重提留,余下的净票房才属于制作方和发行方。

公式3:制片发行方所得=净票房–影院提留–院线提留–中影数字提留

*中影数字提留=可分账票房x 1%~3%; 所有通过中影数字系统放映的电影需要支付。

制片方所得票房分成,需要回收影片制作投资,还得支付拷贝费用、宣传费用、发行代理费用。付了发行费后,制片方最终拿到手里的钱只有总票房的三成多。

公式4:制片方所得=制片发行方所得–发行代理费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广电总局2008年底发布《关于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对国产分账电影的分账比例提出三点要求。一方面标明票房分账中“制片方原则上不低于43%、影院一般不超过50%。”,另一方面又给分账比例协商给予了浮动空间。

因此无论是影院提留、院线提留、中影数字提留,还是发行代理费,都是一个动态比例,在实际操作中各有不同。特别是发行代理费,如果发行公司垫付宣发费用,或是有保底发行、买断发行等行为,最终可能收取比10%更高的比例。

假设剔除网售服务费后的总票房为1亿元,选用一个较为保守的比例计算,一部电影的各方参与者能够从票房中直接获利如下图所示:

独家行业揭秘:国产电影票房真高假高?风光无限背后的心塞几人知

计算过程如下(以万元为单位):

净票房=总票房-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特别营业税=10000–500–330=9170

制片发行方所得=净票房-影院提留-院线提留-中影数字提留=9170–9170 x 50%–9170 x 7%–9170 x 3%=3668

制片方 : 发行方= 90% : 10%=3668 x 90% : 3668 x 10%=3301.2 : 366.8

从表面上看,票房收入的大部分被影院分去。但实际上,影院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除了少部分像万达这样本身从事房地产的,影院要向开发商业主缴纳高昂的房租,一般采用固定保底租金和票房提成租金二者取其高的模式。2011年以来,国内房价不断走高,全国能用票房填补房租支出的影院还不到一成。

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十年一路高歌猛进,以平均每年30%的增长率快速发育,无数炉火纯青的、一知半解的、一窍不通的各式资本都加入电影产业寻求机遇。然而,2016年Q1的辉煌和狂欢之后,迎来的却是连续失利,年初600亿的雄心壮志最终是455亿票房、同比增长3.2%的残酷结尾。

到了今年,至少从目前表现看来,中国电影市场的颓势依然尚无转圜余地。2017年第一季度产出票房144.5亿,勉强达到同比持平;如果减去网售服务费的9亿,实际分账的票房只有135.6亿。离开春节档这个产生奇迹的“幸运E”,国产电影在美国甚至印度进口电影的围剿下处境艰难。

独家行业揭秘:国产电影票房真高假高?风光无限背后的心塞几人知

* 2003年《内陆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实现了两地电影行业真正的深度合作,规定香港电影不再受到内陆进口分账大片的配额限制,香港与内陆合拍电影可等同于内陆电影宣传、放映。2008年签订了CEPA补充协议。进一步规定香港与内陆合拍电影享有国产片待遇,不再列入进口电影。

纵观2017年1月到5月上映的国产电影,春节档的四部故事片,和一部动画电影《熊出没·奇幻空间》,与之后三个月的影片拉开了极大差距。截至5月底,票房破亿的只有16部,破2亿的只有9部,大明星、大IP、大导演、大制作,曾经竞相追逐的法宝逐渐失了效。

虽然一些国内电影公司一直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除了传统的音像制品、版权、图书、纪录片的销售,在衍生品授权和植入广告上也大做文章,希望能覆盖更多的影片投资。

但近年来影视剧中的广告植入简单粗暴、无孔不入,衍生品设计庸俗、质量粗糙,还频频陷入抄袭争端,已经引起国内观众的质疑和心理反弹,怒其不争地大骂中国电影、甚至影视行业都只想着圈钱。可惜多少电影宣传中繁花似锦、风光无限,出品方和投资人的现实却只有冷暖自知、苦乐在心。

注:*中国国家电影专项资金,以“取之于电影,用之于电影”为原则,由国家管委会安排用于影院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重点制片基地建设发展、优秀国产影片奖励、全国电影票务系统建设维护等能够促进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独家行业揭秘:国产电影票房真高假高?风光无限背后的心塞几人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