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孕育学子的西府村庄

 songsgt 2017-06-24
孕育学子的西府村庄
发表时间:2017-06-15   来源:宝鸡日报

  编者按:高考刚结束,中考即将来临,青年奋战考场之余,我们不禁想到了西府地区崇尚教育、敬重读书人的村落,其实,“耕读传家”这四个字是西府大部分村落、家庭的格言信条。耕读传家的观念,如同一把火炬,在西府村庄代代传承,已然形成西府村庄的文化特点,人们相信“耕读传家久,读书济世长”。在重视耕读的村风民风家风哺育下,宝鸡地区古今人才济济,聚焦西府地区有耕读传统的一二村落,探究青年成才的密码。

  三百多位秀才、举人、进士的家乡

  淡家村 耕读为本传家久

  淡家村是高新区八鱼镇远近闻名的村子,自古以来,村民以耕读传家为祖训。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之际,淡家村共出了 5名进士、 11名举人、 40多名贡生、 300余名秀才。即使到了今天,从淡家村走出去的博士、大学学子、入仕经商的成功人士等,也是比比皆是。

  一个小小的村庄,为何能培育出这么多的人才呢?淡家村村民认为:“要求得生存,必须勤于耕稼,‘耕’为生存之本;要求得发展,就得读书求学问,‘读’是发展进步之路。”

  说起村里的文化名人,村民首先说起淡家村人王麒,他是首部《凤翔府志》的主撰人。王麒在明孝宗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曾任直隶吴桥县知县。明正德年间,凤翔府知府王江命人编撰《凤翔府志》,志书初稿出来后,王江看了不太满意,就拿给好友康海过目。康海是武功人,状元出身,曾编修《武功县志》,是位方志大家。康海看完后,觉得内容不行,向王江推荐了淡家村人王麒编修《凤翔府志》。王麒经康海举荐,成为首部《凤翔府志》的主撰者。府志三年成书,上限夏商周,下限至明正德十六年,记述凤翔府所辖一州七县两千多年的史志资料,填补了凤翔府两千多年无志的空白。

  淡家村明清两朝出了许多秀才,吴能操算是众多秀才里最有才学的一个。吴能操年轻时一直在凤州教学,一教就教了数十年,桃李满汉中,晚年回到家乡时,门下学生送过来一通德教碑,碑上大书“大恩师八品寿官槐庭翁吴老夫子德教碑”,落款是密密麻麻的学生姓名。这是宝鸡清朝同治年间的一段教育佳话,现今村里很多老碑残损不存,唯有该碑还完整地保存在淡家村一组。

  数百年来,淡家村家家户户以兴学为乐、以耕读为本、以知识为荣。走在村子里,随便找个村民聊聊,就会遇上家里或亲戚家有大学生的。村民讲,村上原有个吴家祠堂,祠堂里有吴家的传家信条“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也有吴家人的朴素家训:扶贫济弱,同舟共济。如今,吴家祠堂不复存在,但吴家人的好家风还在,这笔精神财富仍在惠及淡家村人。(记者 于虹)

  明代探花刘俊的出生地

  玉涧堡村 乐于求知效贤达

  古龙笔下,有个文武双全的江湖英雄李寻欢,他曾在朝廷殿试中夺得第三名,故人称“小李探花”。在古代,要想考得状元、榜眼、探花,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明朝时候,咱玉涧堡就出了个探花呢。”金台区玉涧堡村几位老人说道。

  顺着村民提供的线索,我们走进玉涧堡村,石板路、窄巷子、老宅子,以及老屋上“窗影横梅”等匾额,使这个村子颇有古雅韵味。探访一番,得知这位探花姓刘,读书格外勤奋,而且为官刚正,有个雅号叫“铁板刘”,他辞归家乡后修路补桥,为乡亲们做了不少好事,颇具美名。

  这位探花有哪些读书故事?为啥又叫“铁板刘”?我们在清代达灵阿主修的《重修凤翔府志》中找到了他的事迹,结合民间老人的讲述,这位探花的故事浮出水面。刘俊,字世英,号朴庵,宝鸡县玉涧堡村人,是明正统十年探花,曾任翰林院编修、工部右侍郎。刘俊才思敏捷,一次在皇帝面前议事,他条理清晰、妙语连珠,连同榜状元商辂都自叹不如。后来,刘俊与商辂谈论古今大事,被商辂渊博的知识所折服,深感自己学识不足,自此刘俊发奋读书,更加用心钻研学问,学识日渐深厚。

  刘俊为官清正廉洁,有人借助和他的同乡关系,私下托他办事,他严辞拒绝。刘俊还是个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君子,“铁板刘”的称号就赞扬了他这一美德。当时,宦官汪直当权,掌管西厂,此人作奸弄权,众人碍于汪直的权势,没人敢揭发汪直。只有刘俊勇于披露汪直的恶行,让汪直的劣迹暴露无遗,这一举动使得人们盛传“铁板刘”的雅号和义行,“此第一流人也”是当时人对刘俊的评价,用通俗话讲就是“刘俊是天下第一流的人物”,这评价不低。

  如今,刘探花的故事在玉涧堡村已渐渐淡去,但勤于求知、正直做人的村风民风仍在传承。据老人讲,自古至今,村里拔尖的读书人有不少,出了不少大学生、教授、设计师等。玉涧堡村的匾额值得玩味,“功荣惟志”“耕读传家”“清雅贤居”“宁静致远”“静雅康德”等古雅匾额频现,彰显了玉涧堡村人对文化和品德的重视。 (记者 张琼)

  一门四代六个武举人的故乡

  郭家村 修身律己做栋梁

  翻开清代乾隆三十一年的《重修凤翔府志》第八卷“选举”,可以看到从明代到清乾隆三十年,宝鸡共有 66位武举人,还有“陈奇、周玑、阎英” 3位武进士。在为数不多的武举人当中,现高新区马营镇郭家村的郭氏一族不得不说是个奇迹——郭家四代六人中武举,其中还有一位武进士。

  郭家第一位武举人是“郭铎”,他是清乾隆年间举人,接着是郭铎的两个孙子郭克岐、郭镇疆在嘉庆年间中举,郭镇疆是当年的“解元”,而郭克岐后来又成为武进士。郭克岐的儿子郭钟秀、郭钟伟又分别于咸丰、同治年间中举;郭镇疆的孙子郭笃于光绪年间中举。一门四代六个武举人,这种情况在全国来说也极为罕见。

  郭家人才中,特别要说的是郭克岐,他可不仅仅是武进士,还跟随民族英雄林则徐参加过抗击英国人的战争。林则徐曾任两广总督,郭克岐曾在广东做武官,从这点看郭克岐作为下属跟随林则徐抗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据说郭家原来还有个设置完备的堡子,如今也已不复存在,但有人曾经见过一块石碑,据说是郭克岐的德政碑,碑上有“邑之名宦,国之栋梁”的字样。想来,这八个字是对郭克岐戎马一生、保国安民的最好诠释,只可惜现在石碑踪迹难觅。

  其实,武科举也不好考。明代成化年间,国家为武科举设乡试、会试。到了清代,武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即:童试,考中者为武秀才;乡试,考中者为武举人;会试,考中者为武进士;殿试,由皇帝主考,武进士通过殿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甲”,一甲第一名为武状元。

  武举考试是一件既费体力又费脑力的事。据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松义等编著的《清朝典制》记载,武科举四个等级考试内容基本相同,分为“外场”和“内场”。外场考体力、武艺,大致有骑马射箭、步射、舞大刀、举大石等;内场考策论。所以,要在武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武艺、有力气,还得有文采,不容易 !

  郭家能出如此多武举人和郭家家风不无关系,从郭家武举人的事迹可以看出,郭家人严于律己,重视自我修养,并胸怀大志,以天下兴衰为己任。在家中长辈贤达、家风族风的影响下,郭家才有了一门四代六个武举人的好成绩。(记者 李波)

  文武双举人兄弟的老家

  闫家堡村 后代教育莫小觑

  在眉县汤峪镇有个闫家堡村,这个村子也出了不少读书人。闫家堡村有个村史馆,村史馆突出介绍了重视耕读的村庄文化,清代举人兄弟张溪川、张雪川的事迹被展示在村史馆内,向村民讲述着闫家堡村注重教育、耕读传家的好风气。

  村里至今流传着几句顺口溜:“张雪川、张溪川,文状元来武状元,母亲守寡养儿难,上厨做工不收钱,只求一日三餐饭,允许两娃把书念。”讲的正是张家兄弟的故事。清时,闫家堡村一户张姓人家,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带着两个儿子张溪川、张雪川辛苦过活。为更好养育儿子,母亲便到邻村肖家当佣人,这位母亲勤劳节俭、做事干练、不图回报,深得肖家人敬重,肖家同意让张溪川、张雪川两兄弟和肖家孩子一起进入私塾读书。

  母亲勤劳吃苦的精神被两兄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运用到求学过程中。张溪川、张雪川学习格外刻苦认真,加上两人聪明伶俐,常能做到触类旁通,学业进步很快。兄弟二人还经常一起演练拳脚、骑射本领,文武兼修。据村民讲述,两兄弟参加凤翔府试时,双中秀才;两人又参加省试,又分别中文武举人。这一消息传到闫家堡村,乡民震动,纷纷赞叹这对举人兄弟。后来,张溪川受朝廷委派镇守边关,被称为镇边公。张雪川则继续参加考试,考中恩科进士,曾在翰林院学习,后被朝廷例赠武略骑尉职务,立下显著军功。兄弟二人戎马一生,颇受乡民爱戴。

  这对兄弟成才后,不忘肖家在张家贫困时的帮扶之恩,给肖家立感恩路碑,表达感谢之意。作为一方贤士,兄弟二人在老家注重弘扬正气,引领村民们崇德重礼,培养青年报效国家的大志。在这对兄弟举人成才过程中,母亲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张老夫人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自己做到勤以修身、俭以持家、吃苦耐劳,用自身言行为儿子做垂范。曾有乡贤称赞张老夫人:“汤峪存知己,勤劳一生足堪女中表率;庵嶺渺嗣音,忠厚毕生实乃邻里楷模。”

  据闫家堡村支部书记谈建怀介绍,村上原有张家祠堂,现已不存,如今唯有一块张家后人所立的石碑存于村委会院子里。去年 5月,闫家堡村建成村史馆,村史馆里除过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外,还纳入了张家的家族故事,向村民宣传张家的好家风。(记者 张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