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朱温代唐成功,这篇咱们接着说。 朱温以前叫朱温,降唐之后唐僖宗赐名朱全忠,现在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朱晃。这也是屡见不鲜的把戏,当了皇帝的人,恨不得从还在娘胎的时候就证明自己不一般,而名字便是最直接的反映方式。 图片摘自网络 武则天当皇帝,给自己造了一个“曌”字,取意“日月当空”。朱温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这个“晃”字他还是懂的,意思也很明确,即“日下之光”。 不管叫什么名字,你们开心就好。 听说朱温改了名字,有一位老先生坐不住了。这个人不是外人,是朱温一母同胞的亲哥哥朱全昱。说来讽刺,朱温取代了唐朝,唐室的大臣不说寻死觅活,就连愿为前朝尽忠的人都少之又少,该怎么做官还怎么做官,到头来还是朱温的亲哥哥来当这个“大唐遗老”。 朱全昱文化水平比弟弟朱温要高一点,他没什么大本事,为人跟他的父亲朱诚一样,属于传统的老先生式的忠厚老实。 你小子想当皇帝?嗯?你怎么不上天? 朱老先生直接跑到朱温面前,瞪着这个在他看来无法无天的弟弟,吼了一句足以被千刀万剐的话: “朱三,尔可作天子乎?” 图片摘自网络 普天之下,敢叫朱温“朱三”的,只有三个人:朱温的母亲王氏、朱温的原配夫人张惠,还有就是他的大哥朱全昱,并且前两位都已经过世。这要是外人,朱温能操起家伙从皇帝宝座上奔下来。 气氛一度尴尬至极,下面的大臣根本不知道此时此刻该如何劝阻,朱温脸上也是一脸不快,但是他实在是拿他的大哥没办法。 从家庭地位来讲,年少时的朱温和二哥朱存是遭人嫌弃的,哥俩自打投了黄巢,家里的事都是大哥帮着母亲操持打理。朱温能有今天确属不易,而在老家的大哥和母亲的艰辛,怕是他也难以体会。在内心深处,他是有愧于家族的。 还好朱老先生瞪了会眼睛就退下了,不急,更刺激的还在后面。 过了两天,朱温召集宗室在后宫饮酒,估计也是集体忆一下往昔,展望一下未来,感慨一下生活。市井出身嘛,喝了酒也玩不了别的,于是朱温就开始和一众亲戚子侄摇骰子。 图片摘自网络 突然,朱老先生斜视着朱温,抓起几颗骰子用力的往盆子里砸去,看着骰子摔得稀碎,老先生借着酒兴,又开始训斥朱温。这次训的有点狠: “朱三,汝本砀山一民也,从黄巢为盗,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富贵极矣,奈何一旦灭唐家三百年社稷,自称帝王!行当族灭,奚以博为!” 朱全昱寥寥数语,基本上否定了朱温这大半辈子的奋斗。你丫就一乱臣贼子,将来等着灭族吧。 面对如此恶毒的咒骂,朱温只得不高兴的下场休息。朱全昱也知道自己不能再在大梁呆下去,过了几天就收拾东西回老家去闲云野鹤。他倒不是担心朱温会杀他,只是万一哪天老哥俩动手掐起来,一个是后梁太祖当今皇帝,一个是皇帝亲大哥广王,不说大臣,家里亲戚该帮谁?由他去吧,眼不见心不烦。 在这里,我们插个题外话,一个不太有争议的话题:朱温嗜杀。我并不是想给朱温洗白,一下子把这个人的残暴写的跟天使般善良,不过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其中可能的原委。 图片摘自网络 嗜杀,简单点说就是杀人成瘾,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名的、没名的、残忍的、善良的,只要是掌握杀伐大权的,他们在各自的时代杀过的人都不占少数。杀人可以有,如若说成瘾的,我相信不多。 具体数据我就不列举了,咱们可以泛思考一下,秦灭六国的战争中死于战争的人;刘项之争中死于战争的人;隋唐交际时...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李世民南征北战助其父亲建立唐朝,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王朝。而这些王朝的功绩足以掩盖前期的杀戮,很遗憾,朱温的后梁只是当时众多政权中比较大的一个。咱们试想一下,要是有一个人(不一定是朱温)能够统一天下,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重新整合,这必然会是一位伟大的帝王。 图片摘自网络 普遍观点认为“五代无义战”,老实说,我觉得这句话无异于狗屁。乱世纷争,大家在各自的地盘上发展自己的实力,不打仗能干啥?就好比一些策略类游戏,每个角色都可能统一天下,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游戏参与者的个人运营。至于“义战”,笑到最后才是“义”,才有能力去给别人宣扬自己的“义”。而实现这些的手段只有战争,以暴制暴,某些时候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战争从来都是残忍的。 五代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武人当国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相比于文臣的那套治国方略,某些时候他们更愿意用手上的刀去维护自己的统治。 至于杀皇帝和唐室大臣,历史上做这些事的人不在少数,也不差朱温一个。 不管怎么说,我翻了这么多书,关于朱温屠杀劫掠百姓的记载确实是少,至少相比于李克用来说,他已经很优秀了。而李克用父子留下来的名声却比朱温要好得多,关于他们的故事、传说数不胜数。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后梁灭唐,后唐灭后梁,他们家姓李,唐朝也姓李,仅此而已。 图片摘自网络 好了,关于朱温的杀戮,咱们暂且先到这,以后还会继续讲朱温的骂名,毕竟他现在是皇帝,不是藩帅。 后梁国内反对朱温当皇帝的,除了朱全昱之外估计也没别人了,但是国外就不一样了。 朱温当了皇帝,对外下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废除李克用的官爵。这道诏书既能恶心一把李克用,还能向外宣示自己的正统性,可谓是一举两得。对此,李克用也只能恨得牙痒痒。 此时的天下,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弘农王杨渥(杨行密长子)仍沿用唐昭宣帝“天祐”年号,蜀王王建更复古,用的还是唐昭宗“天复”年号,而其他的藩帅都尊后梁为正朔,用其“开平”年号。 当然,用前朝年号并不代表要兴复唐室,用后梁年号也不代表忠心耿耿。比如李茂贞的封号是“大唐岐王”,他自己不做皇帝,但是自己的老婆享用的礼仪规格都是跟唐朝皇后一样,也算是创新了一把。那边的王建一看朱温称帝了,赶紧写了封信分别给杨渥、李克用、李茂贞送去。列位,咱作为大唐肱骨之臣,得兴复唐室啊。 图片摘自网络 得,没人理他。 并不觉得尴尬的王建估计也是早早就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提起笔又给李克用去了一封信,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 “请各帝一方,俟朱温既平,乃访唐宗室立之,退归藩服。” 李克用收到信后,几乎是情真意切、十分悲伤的回了一封很长的信,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老子不想晚节不保。 果然,过了没几个月,王建在成都自行称帝,定国号为“蜀”。称帝就称帝吧,反正也没人管得了他。 朱温称帝,前蜀王建称帝,淮南从杨行密到了下一代杨渥,钱镠在浙江稳坐,马殷被朱温封为楚王,广州刘隐和福建王审知也加官进爵,高季昌(高季兴)被外派到荆南,再加上晋王李克用,几家军阀终于从割据地方过渡到各自为政,传统认知中的五代十国也正式拉开帷幕。 |
|